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压力加大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刘满平 作者:admin 责编:

 

    从管理好通胀预期方面考虑,调控流动性当然是首选。但从整个宏观经济来看,鉴于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稳定因素,以及投资项目的延续性和消费增长对于政府政策的依赖,一定的流动性是必要的。因此,目前要讨论宏观经济政策转向问题,也只能停留在货币政策转向问题上,应该“先货币再财政”。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金融危机来临时我国宣布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我国经济“V型”回升态势确立,GDP同比增长8.7%。从总量上看,虽然增速比上年回落了0.9个百分点,但“保八”目标顺利完成,而且在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的增长依然下滑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不得不让外界称赞我国政府在稳定经济方面的举措。

    但从月度和环比数据上看,喜悦的背后暗藏着些许隐忧:一是2009年四季度经济增速达到10.7%,比三季度继续提高了1.6个百分点,尽管有上年基数较低的因素,但这一增长率显然已达到国民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意味着经济运行有向过热区间运行的风险。二是物价指数实现全面转正,通胀预期明显上升。12月份CPI同比增长1.9%,与11月相比上升1.3个百分点;PPI结束连续11个月负增长,同比上涨1.7%。此外,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出现了明显上涨,资产型通胀风险凸显,这也是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未有的现象。三是在大规模投资计划实施过程中,部分行业出现新的过剩产能,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更大的困难。而且在产能过剩大背景下,实业投资的吸引力在减弱,目前实业投资主要是在基础设施领域,而且主要由政府来主导,民营资本有从实体部门向虚拟部门析出迹象。

    对于上述经济运行中隐患的根源,笔者认为,除了经济运行过程中长期固有的体制性因素外,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超强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刺激方案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种经济刺激方案在推动经济迅速复苏的同时也掩盖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并加重了原有的一些问题。例如,刺激方案的资金多数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项目,而这些项目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复苏成为“无就业的经济复苏”,让为保就业和社会稳定的8%的经济增长目标变得意义不大;和私营部门相比,刺激方案严重倾向于基础设施与国有行业,加重了原有的不平衡,也造成部分行业投资的浪费;刺激方案需要各级政府巨大资金的投入,由于经济衰退引起的税收不足,使得地方政府面临的融资负担加重,将会更大程度地依靠土地出让来创收,助推房价飞涨。

    正是基于上述可以说天生就具有的弊病,决定了这种建立在强大的刺激性开支和充裕的流动性基础上的经济复苏甚至繁荣将难以持续,经济结构和通胀压力将会随着刺激性政策的继续实施而与日俱增。因此,这种强有力的刺激政策总有一天将要转向或退出,回归正常化。笔者早在去年11月份就提出,宏观经济政策是否转向将主要取决于未来国内经济增长态势、通胀预期及通胀变化情况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情况和宽松政策退出时机等几大因素,并初步预测敏感点在今年二季度。虽然后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0年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同时也提出要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并管理好通胀预期。

    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进入2010年后,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胀压力与日俱增,要求政策转向的呼声也日趋强烈:一是国内物价上涨压力日渐增大,通胀预期有所加强。首先,受去年11月以来的季节性冰冻气候以及北方雪灾冲击,肉类、蔬菜等食品价格强劲上涨;而近期烟酒、饮料、乳制品等非食品价格的普遍上调对CPI构成一定上涨压力;其次,全球基础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受经济持续复苏影响持续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持续加重;再次,2009年物价低位运行造成的同期低基数,将导致今年上半年翘尾因素对CPI的影响由“下拉”转为“推升”,并在6月份、7月份达到1.5%的峰值。下半年随着基数值逐渐走高,翘尾因素正效应将逐渐回落,明年全年翘尾因素对CPI的影响约为0.7%,将大致呈现“∩”型状态。最后,2010年信贷继续较快投放和外汇占款持续增长将推动货币供给的增加,从而推升物价上涨压力。据统计,今年1月份第1周,银行贷款增长就达到了惊人的6000亿元。二是发达经济体CPI急剧回升,全球通胀魅影隐现。去年4季度以来,通胀已从澳大利亚、中东等资源经济体迎面扑来,并席卷了印度、越南和印尼等新兴经济体。而英国去年12月份CPI达到2.9%,远高于英国央行2%的中期通胀目标水平;美国12月CPI达到0.9%,高于11月的0.5%,也是2009年2月以来最高。

    基于管理通胀预期的考虑,我国自从去年3季度起就开始以谨慎和渐进的办法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以求得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微妙平衡。至今已以“量、价”并重的方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正回购,连续14周实现资金净回笼,累积回笼资金近万亿元。

    特别是今年以来,有关货币紧缩的信号越来越频繁:央行两次调高了三月期、一年期央票利率,终结了此前5个月内央票利率波动维持静止的局面;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另外,为配合国务院提出的遏止房价过快上涨任务,各大商业银行基本上提高了二套首付比例和取消了房贷利率优惠政策。

    对于上述货币政策收紧的措施,笔者是支持的,因为货币理论告诉我们,高速增长的货币供应始终是导致通胀的第一因素。从管理好通胀预期方面考虑,调控流动性当然是首选。但从整个宏观经济来看,鉴于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稳定因素,以及投资项目的延续性和消费增长对于政府政策的依赖,一定的流动性是必要的。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要讨论宏观经济政策转向问题,也只能停留在货币政策转向问题上,应该“先货币再财政”。也就是说,当前的财政政策仍然要“积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对经济整体的扩张效应;而货币政策不能太宽松也不能太紧缩,而是要真正的“适度”,要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及时回收过剩流动性。所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我们当前比较现实的选择,但如何做到更好,那就得看有关部门的调控艺术了。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