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必须重新认识小城镇的战略地位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彭真怀 作者:admin 责编:

 

 

    把小城镇发展作为城乡统筹的真正抓手,是根据我国国情所得出的一个逻辑结论。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为契机,我认为必须从概念上澄清对小城镇发展的认识。

    什么是城镇化?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农村人口成为小城镇人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小城镇聚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并要求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

    从城市化到城镇化,不同点在于小城镇能够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国内结构性转变和国际周期性调整双重挑战,从启动国内需求的角度出发,只有小城镇才能有效回应外部冲击,使我国经济走出危机影响,真正走向复苏。今年一号文件的政策取向,既重视小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揭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一是扶持政策缺乏协调。地方政府支持小城镇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有关扶持政策协调性不够,政策措施偏好大中小城市,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不够,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合力。

    二是规划管理水平偏低。小城镇规划水平不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省、市、县、镇各级规划不衔接。有的规划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有的规划可操作性不足,缺少有效实施手段。

    三是地方财政配套困难。1994年中央与地方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和省对市、县(市、区)两级的财政分配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大部分县(市、区)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是“讨饭财政”。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和省实施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项目,一般都会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投入,造成地方财政风险偏大,社会资源利用不足。

    四是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小城镇发展资金短缺,本质上是农村金融体系制度薄弱。金融体系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农村,把钱吸上来,但返回小城镇的却是少数。小城镇传统管理模式的体制性难题有待突破,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减免等措施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很难适应改革所带来的资金来源变化,很难适应人、财、物管理模式的变化。

    五是增长机制尚未形成。乡镇企业绝大多数改制为民营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的传统模式发生了变化,通过乡镇政府办企业、以工哺农、以工兴镇的机制已经衰退,但新的增长机制并没有同步形成,产业同构的问题比较普遍。

    当然,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今年一号文件的落实,势必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局。我担心的是,许多地方对城市发展依然十分偏爱,还在拆了旧城建新城,搞了小城搞大城,这样做当然容易出成效。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小城镇比较效益低,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有限,难以规范和管理。由于财力、认识、决心等原因,他们对落实今年的一号文件很可能喊得多做得少,执行不力。

    我认为,小城镇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是扩大内需的总抓手。落实今年一号文件的所有政策,都应当指向这个落脚点。小城镇相对有条件加强水利、能源、电力、通讯、信息和生态环境建设,搭建农村基础教育、科技推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等社会公共品的服务平台。如果以一号文件为契机,顺势形成以小城镇为抓手的一揽子经济政策,加大对小城镇的投资力度,就可以调整农村利益格局,释放农村创新能量,为内需型经济奠定长期的利好基础,打造多个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在怎样应对危机后发展这个问题上,一些地方还在拼凑上亿甚至几十亿的大项目,很容易造成灾难性的重复建设。相比之下,小城镇具备大容量的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是启动消费的推进器,可以消化过剩的产能。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小城镇的道路、桥梁和房屋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建材、冶金和机电等产品需求,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小城镇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改变量入为出的传统观念,可以促进农村消费上一个新台阶,在全国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大格局。

    还应当看到,小城镇是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是农村社会公共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很多人都意识到?“城市腿长、农村腿短”的状况对国家长期繁荣稳定正在构成风险,但又找不到统筹城乡的关节点。其实,以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就能够增强对农民就业的承载力和居住的吸引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为传播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奠定经济基础,逐步改变“重城市、轻农村?先市民、后农民”的做法,逐步扭转“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状,对城乡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我想强调的是,小城镇还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农民占我国人口总量的 70%,农业就业占就业总量的 50%。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大部分人口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农村?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还不可能出现人口从大中小城市向农村倒流,而只能是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就业。在这种形势下,小城镇最终要发挥蓄水池作用,把发展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能搞两张皮。推动城乡由二元变一元,由分割到融合,我认为只有通过小城镇才能实现。如果就农村谈农村、就城市谈城市,不讲农村人口城镇化,今年的一号文件就难以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