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重振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何在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张茉楠 作者:admin 责编: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之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未来的增长之路,中国经济高增长能否持续?尤其是当传统比较优势下降,经济内生原动力明显不足时,是否能够寻找到启动新经济增长的发展引擎,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对此,笔者认为,中国既要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又要把握“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挑战来看,是长期增长动力衰减的冲击与挑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制度变革、要素投入、全球化、人口红利所提供的长期增长动力都在衰减,主要依靠低成本刺激的出口超高速增长逐渐回归常态增长,以大量增加资源资金投入维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

    就转机的角度而言,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在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引擎的转向,以及全球再平衡格局的形成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机遇也就来自于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生态重建的过程中。在笔者看来,这正是实现中国发展战略由外向内三个重大调整和转变的重要机遇期。所谓三大调整和转变主要包括:

    由外延型经济增长向内涵型经济增长的转变。每一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和阻碍,都是加速改革、培育基础、酝酿动力、提升能力、养精蓄锐的蛰伏期。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由粗放型的斯密增长向熊彼特式的内涵增长转变。

    由外向型经济增长向内需型经济增长转变,这也是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此次金融危机和历次危机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次危机不仅是周期性的危机,更是一次累积性的“结构危机”,而这其中世界消费与储蓄结构的失衡就成为传导失衡的重要一环。消费与储蓄的本质是生产与需求的关系问题,它涉及到财富增长与财富分配问题。近年来世界消费与储蓄格局一直都是“失衡并超常增长着”。全球失衡的系统中,“中国储蓄、美国消费”,美国成为中国的消费主体,中国成为美国的储蓄主体。本应在本国内部实现的均衡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被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将“生产、消费、投资”运行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重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就通过全球化体系表现为顺差国与逆差国(资本输入国与资本输出国)之间的矛盾,一国的内部失衡也就表现为各自的对外失衡。

    金融危机后全球储蓄—消费格局必定发生重大改变,其非常显著的特征和趋势就是中美都将向有利于本国均衡的方向收敛,将由中国生产、美国消费变成由中国自己消费来替代出口,替代美国消费!这实际是发达国家的消费权部分让渡给发展中国家。

    由主要依赖国际资本向培育壮大本土资本转变。应该说,国际资本集聚能力的形成和大量国际资本在中国的使用,是中国加速工业化、市场化进程,迅速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原因。30多年前开始的对外开放,是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外资引进、资源开发、补偿贸易等方式开始的。这些方式是从当时中国低发展水平出发,最现实可行和最具效率的战略选择。也正是当时中国缺乏资本、先进技术和融入全球经济的能力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中国走上了以本国低级要素吸引外国高级资本要素的道路。然而这也决定了在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分配上,高端资本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资本输出,通过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获得大部分利益。

    一国的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本国资本的积累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依靠外来资本集聚来支撑工业化进程的格局是不能持久的。今天中国在全球金融中的权重越来越大,拥有60万亿元人民币的银行资产、超过2.3万亿美元以上的外汇储备的庞大资本规模。从贸易大国走向资本强国,中国能否实现由积极争取贸易优势向培育更高层次的资本竞争优势转变,如何寻求中国资本的竞争优势,实现资本战略的重大转型,将对未来中国真正崛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