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用小幅通胀争取更长期的经济平稳运行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中国经济宏观先行指数已经在去年11月达到峰值,而且同步指数也有望在近期出现峰值,经济周期运行自身也在向正常化过渡。所以,从增长的角度看,过热的风险尚不明显,不支持政策骤然紧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陈昌盛

      一季度数据一经发布,市场上关于中国经济过热的声音再次放大。因为数据看起来都是些好消息,GDP再创11.9%的新高,其一,CPI小幅走低,通胀压力预期微减,其二,贸易出现多年不见的单月逆差,外汇储备增幅缩小,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缓和,至少在中美博弈上多了份短期证据,此其三,经济运行效益大幅改善,企业盈利和政府财政收入增幅可观,此其四。但如果据此数据就做出趋势性结论,甚至得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的结论,可能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如果再以此作为宏观政策调整依据,对经济的平稳运行可能会造成较大冲击。

      或许,高的GDP增速、高增长房地产投资,快速攀升的PPI,以及美国经济的短期超预期向好,确实一定程度上支撑我国经济存在过热的风险判断。但应该看到,一季度的高增长基数效应更大,如果做出调整,其实并没有超过近年平均增长率。去年宏观政策特别是信贷政策空前宽松,当政策逐步退出时,会产生明显的“相对紧缩效应”,同比指标会明显走低?后期增长应会自行向下调整。

      而且房地产投资往往是房产销量的滞后指标,一季度的高增长基本上是房地产开发商去年高销量的决策反应,也是去年房地产商超常规资金宽松的体现,总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放缓。根据我们对宏观经济的长期跟踪分析,我国经济宏观先行指数已经在去年11月达到峰值,而且同步指数也有望在近期出现峰值,经济周期运行自身也在向正常化过渡。所以,从增长的角度看,过热的风险尚不明显,不支持政策骤然紧缩。

      那么对通胀的担忧是否支持快速紧缩呢?不可否认,全球经济中长期将面临着新一轮通胀压力,这是拯救危机过程埋下的祸根。因为拯救本次危机的措施,核心是用“公共部门的高杠杆率”替代“私人部门的高杠杆率”,并配合货币抛撒。短期看,虽然美国复苏态势好于欧洲和日本,但是总体并不稳定,特别是全球性政府高负债也面临着退出机制压力,私人部门的再杠杆化和公共部门的去杠杆化,特别是后者,仍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所以,短期内适当通胀的成本,应该小于经济二次探底的成本。而且大量理论和实践证明,适当的通胀并非是件坏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给价格监管者留下政策操作的余地。对于我国而言,虽然目前工业品出厂价格攀升较快,但是适当提高通胀容忍度依然必要,一方面可以避免因通胀管理而过早地实施不恰当的紧缩政策,打断经济复苏进程;另一方面也可以事实上发挥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作用。

      再说,短期内关注资产泡沫的风险,应该优先于通胀问题。刚刚出台的严厉房地产新政及信贷政策的逐步正常化,首要目的是控制资产价格,防止资产泡沫积累,但客观上正发挥着明显的紧缩作用,所以短期内其他紧缩措施(如加息)应该不是如此紧迫。而且如果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机制的近期得以恢复,对宏观政策调控总体也是利好因素。断言经济已过热为时尚早,短期的首要任务依然应该是如何使经济增长平稳正常化。只要政策得当,2010年我国完全有条件实现9%左右的增长和4%左右的通胀的较优组合。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