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货币政策转向是稳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周子勋 作者:admin 责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意味着,我国在2008年11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之后,2011年的宏观政策正式发生了转向。

每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被视为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作为研判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定调的标志。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为经济工作会议定下了基调,透过会议传递出的经济政策新信号,可以看出,抗击通胀已经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议题。对于当前的通胀问题,货币超发是不能回避的重要推动因素——今年年初央行定的M2目标为17%左右,但是前10月M2增速达到19.3%,所以政府防通胀会首先调控货币这个总龙头。

其实,市场此前已经对货币政策转向有了明确预期。而且,央行近期连续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工具,就已透露出官方的态度。一个重要信号是,近日有多位央行官员频繁表态“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也给政策微调打好了“预防针”。不难看出,货币政策转向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一个既定共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符合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首先,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虽然我国4月份实施了主动调控,但是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始终保持着一个稳定的发展局面。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11月为55.2%,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持续回升。显然,我国经济增长并没有因为调控政策和节能减排而受到更多影响,相反,经济的反弹有所加强。因此,货币政策需要关注的是宽松的滞后影响所带来的部分经济再次出现过热风险。    而另一个问题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物价的上涨压力则如泰山压顶。先是农产品的轮番上涨,接着又是食品价格的疯狂上升,使治理通货膨胀的形势趋于严峻——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0%。而11月份的购进价格指数继续大幅反弹,PPI上涨压力凸显,反映当前通胀压力仍较大。可以预期,全年CPI突破3%的年度调控目标可能性较大。而从整个形势发展来看,明年的物价上涨压力依然不会减轻,此前有消息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酝酿提高2011年通胀目标至4%。显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刺激政策需要作出切实改变,以适应发展方式的转型,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

其次,从国际环境来看,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依然不容小觑,虽然爱尔兰和西班牙都已经采取了财政紧缩政策予以积极应对,但是就整个欧元区经济体系而言,由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无法通过相应的途径得到平衡,因此即使成员国自身通过紧缩措施,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只能靠国际经济复苏来带动。

令人担忧的是,美日继续实施宽松政策,从而形成了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巨大差异。更使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趋于复杂,尤其是在美元过度泛滥的局面下,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加大。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始终保持高位,从而进一步造成我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上升。而国际热钱通过各种途径加速流入我国又推高了我国的资产价格,因此这些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国际市场流动性充裕和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对我国的市场以及未来货币政策都会带来影响。由于海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烈,热钱加速流入的趋势非常明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我国外汇占款达218454亿元,较上月增加5190亿元,创出30个月来新高。可以预期,即使2010年的热钱流入有限,2011年的热钱流入压力也将会大于今年,这就使得央行在对冲流动性上的压力非常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热钱的加速流入又会影响我国利率政策的实施,由于境外市场持续维持低利率,从而对我国的利率政策形成压制,使得我国明年的货币政策处于两难局面。最明显的就是香港,其一年期的市场零利率仅为0.5%,而内地则为2.5%,使得国际热钱源源不断地进入到香港,然后伺机进入内地市场。

因此,所有这些问题都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必须要做出以国内经济稳定发展为主要参考依据,这也是后危机时代各国在推动经济复苏的一个政策选择趋势。诚如专家所言,“松财政稳货币”的政策组合,一方面,可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必要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适当控制信贷,可以稳定物价,缓解通胀压力。不过,虽然已经初步确定了紧缩的基调,但是在具体执行的尺度上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