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环境经济
环境经济

优化国土空间 促进资源节约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周宏春 作者:admin 责编: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哲学上看,生态文明的表征是环境美好,但环境好并不是生态文明的全部。比如,中生代的植被茂盛,但从来没有被认为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以人为主体的,人要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加以保护和建设。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也是资源节约的一种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位,既说明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也意味着空间布局合理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的一项研究显示,2000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18%,比日本相同GDP时的8%高出很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既与我国经济地理条件有关,也是空间布局不甚合理的结果。我国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资源富集区远离经济发展中心,自然会增加交通运输成本。同时,城市规划和建设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合理,也将增加“生态足迹”。比如,西北干旱地区的城市居民要想过上与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就要增加水资源、供暖等资源消耗。不同经济地理条件下的居民“生态足迹”不同,城市布局应使城市生态足迹最小化。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哪些地方可以建城,哪些地方应该保护,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已有原则安排。但具体到建城位置、城市规模,并无详细规定。胡焕庸先生早在1935年就以“瑷珲—腾冲”一线(也称为“胡焕庸线”)划分出我国两个人口密度分布区。时至今日,这一分布格局并没有多大变化。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对城市化的认识在逐步深化,从小城镇大战略到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再到城市带、城市群,理想非常美好。

  应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城镇,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城乡建设由规划变得快、功能分区乱、形象工程多、使用寿命短,向规划适度超前、功能分区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物经久耐用转变,建设形成与国土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形成符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等要求的城镇规模、产业特色、建筑风格,实现协调平衡发展。

  以人为主体的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等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针。

  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来看,一方面,要解决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迫切需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推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东部腾飞、中西部积累”向“东部优化升级、中西部腾飞”的发展格局转变。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做好国土空间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并严格执行,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另一方面,要实施陆海统筹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海洋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迫切需要发展蓝色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各种灾害造成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坚决维护海洋权益,拓展地缘政治和生存空间,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在城镇化健康发展方面,要着重加快中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并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公共财政保障的基本制度框架,形成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协调发展格局。与此同时,要格外注重耕地保护,不仅要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还要将优质农田“留与子孙耕”。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要加大节约集约力度,减轻单位经济中的物质消耗强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的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率,以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产出率的途径主要包括: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比如在采矿中综合开发共生矿、伴生矿,最大限度地把废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同时,重视产品的循环,尽可能使产品经久耐用;重视服务的循环,从关注交换价值向关注使用价值转变,提高服务业比重。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