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环境经济
环境经济

环境保护与绿色城镇化时间: 2015-09-19信息来源:周宏春 作者:wyg_admin 责编:

 城镇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是一个多维度、非线性的动态变化过程;在空间上城镇建设在东南西北中,同一个城市也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态。因此,研究绿色城镇化,可以有不同视角,既可以是自然科学的,也可以是社会科学的,更需要哲学的高度。绿色城镇化要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一、城镇化中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1.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物质产品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城市化水平接近55%,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居民群众对生活环境有了更多诉求,而城市环境却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形势。

  一是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最初属于煤烟型,现在变成混合型,PM2.5、臭氧等新型污染接踵而至。2013—2014年春季,部分城市和东部区域雾霾天频发,污染物浓度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不仅影响居民正常出行、高速公路通行和飞机起飞,也加重儿童老人呼吸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当然,部分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北京的“APEC蓝”、“阅兵蓝”就是例证。二是水体发黑发臭。我国早期污染的城市河道有:本溪的太子河、徐州的奎河、上海的苏州河等,经过多年的治理这些河流的污染程度明显减轻,一些河流已见鱼翔浅底。另一方面,一些城市河道水体污染仍然严重,水体发蓝发臭,漂浮着垃圾,泛着黑色泡沫,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甚至危及居民用水安全。解决河道水体黑臭因而成为国务院出台的“水十条”中的重点任务之一。

  三是“垃圾围城”问题突出。无论大城市还是小镇子,在城市周边总能看到堆满垃圾无处下脚的地方:“垃圾围城”的形象说法应运而生。以北京市为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三环外的垃圾堆约五六百个,最新的卫星影像显示,六环外数以千计的垃圾堆组成了“七环”。垃圾减量化在净菜进城等方面取得进展,垃圾资源化利用面临分类难题,而垃圾焚烧虽是国外的主要处理办法,却成为我国一些城市“邻避运动”的由头。

  四是土壤污染严重。城市工业区污染企业搬迁、采矿区残渣不合理堆放等引发的土壤污染问题相当严重。由于污染的滞后性加上污染监测的困难,场地污染问题在我国受到的关注较少。2004年北京修地铁5号线时曾出现熏死施工人员事件,土壤污染治理因而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即将出台的“土十条”将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做出全面安排。

  城市环境污染的演变是:传统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尚未完全解决,PM2.5、臭氧等污染接踵而至;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居高不下,消费升级带来的新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欠账未还,又不能欠新账,是环境质量改善与市民预期差别大的原因。我国城市化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围城等问题,反映大自然向粗放的发展方式亮起了红灯。

    2.城市环境污染的根源

  认识不足。我国一些城市领导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重视城市规划建设,而对环境污染防治重视不够;以“GDP论英雄”,不仅引来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并为其进入园区大开“绿灯”,对违法排污行为“视而不见”;一些地方采取“以邻为壑”的做法,向公共水体或临近河道任意排放产业和生活污水。改变GDP导向这根“指挥棒”,是改变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状况的必然选择。

  发展阶段。我国仍处于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大量的建筑物、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消耗资源和能源、排放污染物。没有资源能源的消耗、没有钢铁、水泥等工业的发展,高楼大厦、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就会是“无米之炊”。换句话说,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阶段也是资源消耗多、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阶段,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土木工程”阶段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我国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有着阶段性特征。

  技术和管理水平。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念、技术、标准和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也不可否认,建筑工地施工作业带来的扬尘、噪声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一阵风吹来建筑工地尘土飞扬;旧建筑物拆除不采取防尘措施,运土卡车拖着“墨斗鱼”式的尾气,边走边撒尘土;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填埋,不仅占用土地,还留下土地再开发的隐患。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更加重了城市大气、水环境的污染。

  管理多头。与城市环境保护有关的直接管理部门有:市政管委、环保局、环卫局、园林局、水利局、绿化委员会等,间接管理部门有:燃气、供暖等。听到一位在市政管委工作多年的专家说过:北京地面塌了一个洞,涉及23个相关管理部门。由于管理部门多头,道路挖了铺、铺了挖,成了名副其实的“拉链马路”。这种做法不仅直接浪费资源,也间接增加了环境保护压力。

  公众参与。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的主要力量;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可以推动环境标准的出台和修订。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说明公众还没有起到了解、监督环境污染的应有作用。公众素质和行为有待提高,游人乱扔饮料瓶、包装物等,家庭垃圾分类推行多年仍是混装。从长期看,公众不仅公平享有环境权益,也需从自身做起,为城市环境质量改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城市化水平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当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程度较轻,绿水青山尽收眼底;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恶化;城市化到一定水平,即到达某个临界点或“拐点”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可以印证这一变化规律。

    3.加强污染治理,创造一个天蓝地绿的人居环境

  空气清新、碧水蓝天是城乡居民的新诉求。宜居的环境不仅需要保护、修复,更要从源头加以避免。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过程中,我们不能再靠拼资源拼环境粗放发展,必须走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的发展道路。否则,人们生活富裕了,却生活在肮脏的空气里,喝不到干净水,吃不上安全食品,就会与发展本意相悖。

  应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防治,解决雾霾多发问题。推进生态城市、生态社区建设。大力推进能源革命,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研发和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加快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投资建设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关的新型设施,包括新一代高速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讯基础设施、智能电网、充电站等,以便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利用市场机制,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环境效益。发展环保产业,并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与污染物减排相结合,考虑区域上的整体性,时间上的持续性,技术上的跨越性。加强环保产业与循环经济的有机联系。如脱硫是环保产业,而脱硫石膏利用是循环经济;又如水处理是环保产业,而污水处理厂的淤泥利用是循环经济。从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入手,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减量和过程控制,从行政为主向法律的、市场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的有机结合转变,走上一条环境代价小、经济社会发展效益好、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

  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效率。一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技术含量,将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建设实践;二是开发新材料以代替耗竭性自然资源和有毒物的使用;三是重视适用技术的集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效率;四是推进绿色城市化,把满足人的需求和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创造一个天蓝地绿的人居环境。

    二、多措并举推进绿色城镇化

    1.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也应避免“生态足迹”过大

  城镇化是人的聚集过程。人多了城市就有了活力,但也会增加“生态足迹”,增加环境保护压力。进城当市民,过上美好生活、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是中国农民的历史夙愿。一个城市经济要发展、要繁荣,就要一定数量的人口。进城人多了,生存所需要的消费品数量就大,消费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相关行业就会发展起来。以人为本,是城市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另一方面,人对环境的压力也大。满足市民吃饭需要有大量的农田长粮食;让居民过上好的生活要供水、供电、供气;居民生活垃圾要处理处置;满足家政要发展服务业,这些构成了城市的“生态足迹”。我国每年增加生活垃圾520万吨左右、生活污水11.5亿吨、多消耗8000万吨标煤。布局不合理将增加城市“生态足迹”。如西北干旱地区的居民过上与东南沿海地区同样的生活,要增加水、能源的消费。因此,城市布局应以“生态足迹”最小化为原则。人要天天吃饭、天天排泄,城市环境保护因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2.缓解人地矛盾,走紧凑型城镇化道路

  没有土地的城市化谈不上城市建设,但须节约土地,保障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由国际经验看,城市规模扩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摊大饼”,以伦敦的城市扩张最为典型;另一个是超前规划,后发国家的城市建设大抵如此。这两种模式我国均存在。“摊大饼式”的城市化导致我国土地资源被大量占用:一些城市的“圈地”花样不断翻新,以“经营城市”为名的土地经营,以“招商引资”为名建设了连片厂房和园区……我国每年因城市化减少的土地数十万公顷,一些沿海地区基本见不到粮田,被水泥或沥青所覆盖。

  因此,从人地矛盾紧张的现状出发,应将节地放在重要位置,推动城乡建设由规划变得快、功能分区乱、形象工程多、建筑物使用寿命短向规划适度超前、功能分区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物经久耐用转变,形成与国土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形成符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等要求,又各具特色的城镇规模、产业特色和建筑风格,留下乡愁。守住“耕地红线”,保证粮食安全,并“留与子孙耕”。

    3.促进产业升级,改善环境质量

  没有产业发展城市将会衰亡,但产业升级要与城市化进程相吻合,不能盲目追求创新型经济。建国后,我国曾有生产型城市还是消费型城市的讨论,现今已没有人怀疑生产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因产业不景气出现房价几乎分文不值的情形;我国的一些资源型城市也因为产业接续问题,导致“矿竭城衰”的结局。

  发挥比较优势,选择特色产业并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须从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管理、技术创新,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下力气,以企业为主体,以智能化、绿色化、市场化为方向,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循序渐进推进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施创新驱动、进口替代和品牌战略,推动智慧城市、智能物流等的建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完成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任务。

  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却由需求拉动。企业的生产先要满足市场需要,而市场需求由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所决定。例如,一个进城农民工想买好车子、想买大房子,但没有钱,向银行贷款又没有抵押,还不能露宿街头,在这些条件约束下只能“量入为出”买些生活必需品;有了钱就想买质量好的产品 (由此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质量也有了新的诉求,进而要求政府提高环境标准,增加环境保护的投入等,最终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迈上低碳、绿色、智慧、生态、宜居之路。

  发挥“互联网+”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旧城改造中,创新思路,以人为本,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导向。发挥“互联网+”的节能减排效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使人居环境更美好。

    4.绿色循环发展是环境保护的根本举措

  土地、水、能源、矿产、森林等是城市选址和规划建设的基础,我国古人就将“依山傍水”作为城市选址的依据。矿产资源从地下开采出来,生产居民生活必需品,但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加以循环利用,加强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管理,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大幅降低单位经济中的资源消耗强度,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循环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原则,吃干榨净、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改变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资源-产品-废弃”的线性增长模式,按“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过程耦合”和“资源共享”等关系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从关注交换价值转向关注使用价值,形成“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的集约型增长模式。

  低碳发展,是当今的国际潮流,要求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汇,不断降低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增长率已居世界前列。一些西方国家对进口产品提出“碳足迹”要求,“碳关税”成为维护本国利益的绿色壁垒。应放眼全球、立足城市实际,推进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工作,开展城市运营的低碳管理,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向世界展现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5.形成绿色城镇化的长效机制

  用明天的视野规划和建设城市工程。随着我国城市化的纵深推进,规划调整、功能优化、运营管理、维护改造等仍将是重要任务,应将资源环境容量作为约束条件,可持续性作为目标。一些国外城市规划,200年前出台仍起着建设蓝图的作用;我国一些城市规划是“领导一动规划重弄”、“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超前太多和预测不足并存,表面工程、形象工程建设多、造成的浪费大,下水道、环保设施等建设严重滞后。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按照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以交通为纽带建设形成城市带、城市群。

  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应优化现有城市功能分区、交通等的运行,加大地下综合廊道建设力度,减少“拉链马路”现象;建设雨污分流、雨水利用系统,建成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在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中,不能大拆大建,而应尽可能多地保留胡同和特色民居,留下逛街、购物、娱乐、锻炼等居民生活必需空间;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技术,循序渐进地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鼓励公众绿色低碳出行,在不降低居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居民的福利水平。

  建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的治理结构,实现城市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应当创造一个人人守法、自觉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而不能寄希望于“猫捉老鼠”式的监管。宜居的城市环境,需要居民的觉醒和行动,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如捡起“菜篮子”、循环使用包装物等,还应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如垃圾分类、爱护公共卫生、植树造林等。在迈向“两个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目标,早日迈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