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思路建议时间: 2017-01-05信息来源:黄征学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 要: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核心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是通过实施目标导向战略、轴带引领战略、群区耦合战略和开放合作战略,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 群区耦合、轴带引领、开放合作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引领经济增长的重心逐渐向西南成渝城市群和中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转移,区域问题由东中西发展差距演变为东中西发展差距和南升北降两大问题并存。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就是要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切入点,构建以城市群、经济带、经济区等为支撑,以主要发展轴带为骨干,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的区域开发总体框架,推进形成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生产要素分布与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相协 调,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视野,立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区域统筹协调的高度,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目标导向战略
 
  我国自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已初步确立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区域经济版图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西部、东北、中部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并没有减小,四大板块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比较大,政策作用的范围也过于宽泛。同时,以促增长为目标的板块发展战略割裂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制约了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形成了政策在板块之间的攀比。因此,需要打破板块之间的限制,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平台为抓手,促进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在贯彻以目标为导向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同时,要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民族和谐、区域和谐的高度,重视问题区域的发展。特别是对于空间布局分散、共性问题突出的特殊类型区域,如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地区、贫困地区,以及产业衰退地区和资源枯竭城市、农业主产区、生态脆弱区、战略资源储备区等,要突破四大板块的局限,以类型区为划分标准,明确差别化经济政策,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逐步缓解问题区域的突出矛盾。
 
  目前,尽管国家对上述地区等均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但支持力度小且较为分散,合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需要在系统梳理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的探索,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动这些类型区域的发展,保证它们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省际交界区域、战略资源储备区等类型区域现在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非常重要。11+3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域除南疆三地州、西藏和滇西边境地区外,其余地区都是省际交界区域。加快省际交界区域的发展,需要在更高层面予以统筹,加强区域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对于战略资源储备区,除了调整不合理的税收体制外,还需要在资源开发利用自主权、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同时,要抓住国家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战略通道的机遇,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以开放促发展,加大支持力度,打造陆地边境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促进边境城市、边疆地区发展。
 
  (二)群区耦合战略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等城市群。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GDP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8.45%,是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近几年表现突出,是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关中等城市群总体稳健,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载体。
 
  城市群不仅仅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而且是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国家高度重视城市群的发展,已先后颁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城市群规划,还有几个跨省域城市群的规划也将陆续颁布。这必将加强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网络化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强化城市群内部功能整合,提升城市群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要顺应城市群和经济区相互耦合的趋势,推进空间结构的优化。群区耦合的空间组织模式,既能发挥各区域自组织、自协调、自调整的能动性,加强内部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中央政府也能发挥统筹协调能力,避免区域差距过大,消除区域壁垒,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
 
  群区耦合战略就是以城市群为核心推动形成主要经济区。随着全国性经济带的打造,城市群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将不断扩大。 为此,建议以城市群为核心划分经济区。如以哈、长、沈、大城市群为核心构建东北经济区;以京津冀、山东半岛城市群为核心构建泛渤海经济区;以长三角、江淮城市群为核心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区;以珠三角、北部湾城市群为核心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以长江中游、湘东城市群为核心构建长江中游经济区,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构建中原经济区,以成渝城市群为核心构建西南经济区,以关中和天山北坡城市群为核心构建西北经济区。这种空间组织模式,不仅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先集聚成点、后扩散于带、再辐射为面的客观趋势;而且有利于改变我国人口与产业不匹配、大城市过大、小城镇过小、中等城市发育不良的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状况。
 
  (三)轴带引领战略
 
  轴带引领战略就是发挥轴带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天然优势,提升轴带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
 
  在轴带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差异化的策略。初始阶段,随着交通沿线空间可达性提高,生产要素集聚与扩散行为变得通畅而便捷,区域人口、产业、城镇、信息的向交通线聚集,经济带随之起步。随着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与之存在经济联系的地域迅速拓展,经济带的非平衡特征日益明显,整个经济带进入膨胀增长阶段。当集聚达到一定程度时,扩散效应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经济中心以梯度扩散、等级扩散、位移扩散等方式不断向邻近地区传递产业及技术要素,交通功能的完善促使经济带均衡发展过程得以顺利实现。以日本为例,日本东海道20世纪20年代引入铁路运输,促使大阪、名古屋、东京三大工业地区加速发展,东海道经济带初具雏形;20世纪60年代开始,公路运输引入,高速交通体系发挥作用,三大都市圈迅速沿公路呈放射状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日渐 完善,内部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三大都市圈经济融合渗透趋于一体化,形成了东海道城市群。
 
  经济带就是沿主要交通干线形成的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密集带和经济隆起带。当前,我国已形成若干条经济带,如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广京哈经济带、包昆经济带等。这5条经济带在国家规划中表述为“两横三纵”,现已成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经济主骨架”。新常态下,在充分发挥上述经济带辐射带动作用外,还要立足国土空间开发的整体需求,积极培育包(头)—昆(明)、渤(海湾)—(内)蒙(古)—新(疆)、珠江—西江和沿边4条新的经济带,推动形成“四横四纵”空间开发主骨架,作为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新棋局和新支撑。
 
  除国家级发展轴线外,浙赣湘经济带、哈大经济带、胶济邯经济带、山西大(同)太(原)运(城)经济带、汉江经济带、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经济带等区域性经济带都可以作为国家二级开发轴带。
 
  (四)开放合作战略
 
  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启了新一轮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对外开放。随后,沿海地区陆续设立了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但广大内陆地区开放滞后。截至2015年,沿边地区已设立了广西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5个开发开放试验区、72个沿边国家级口岸、17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和1个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对外开放平台,但开放水平和层次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是偏低。要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抓手,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和国际次区域合作、促改革,通过开放促合作,通过开放促发展。不仅要促进国际区域合作和国际次区域合作,而且要促进国内的区域合作,包括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形成沿海和内陆开放与合作良性互动新格局。
 
  深化国际区域合作的重点是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以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口,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同时,在进一步深化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次区域、中国与中亚次区域、图们江次区域三大次区域合作的基础上,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国内区域合作与国际区域合作;以国际大通道为依托,通过珠江西江经济带,深化珠三角与北部湾地区的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把广西打造成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深化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次区域合作,把长江经济带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连接起来,深化成渝经济区与云南、贵州的区域合作,把云南建成向南开放的桥头堡;深化我国与中亚地区的合作,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中哈、中俄、中蒙次区域合作,把新疆建成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深化与东北亚地区合作,加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合作,构建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核心区和重要枢纽。
 
  加强国际区域合作,首先要加强国内区域合作,有关省区尤其是边疆省区要形成互动合作的机制,协调、处理与国际次区域合作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广西、云南与珠三角地区在泛珠江三角洲框架内的合作,共同开拓东南亚市场;以长江经济带为依托,以成渝城市群为重要支撑,强化云南与成渝的合作,积极开展与南亚的合作;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纽带,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重点,强化西北地区的合作,不断提升向西开放的水平;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为前沿,以环渤海经济区为腹地,打造我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积极开展国内次区域合作,鼓励和支持省际交界地区建立合作平台,推动实现公路、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提高国内各大经济区合作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蔡翼飞,张车伟. 地区差距的新视角:人口与产业分布不匹配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2012(05).
  [2]顾朝林. 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贾康.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 [J]. 财政研究,2011(07).
  [4]韩增林,杨荫凯,张文尝,尤飞. 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 [J].地理科学,2000(04).
  [5]黄征学.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J]. 中国发展观察,2012(07).
  [6]黄征学,卢伟. 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 [J]. 中国发展观察,2014(11).
  [7]皮建才. 中国式分权下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J]. 财经问题研究,2010(06).
  [8]王凯. 国家空间规划论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9]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 陆铭. 中国的大国的发展之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 [J]. 经济研究,2007(01).
  [10]肖周燕,苏扬. 人口承载力视野的政策应用与调控区间 [J]. 改革,2010(11).
  [11]张军,高远,傅勇,张弘. 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J]. 经济研究,2007(03).
  [12]李萍. 财政体制简明图解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13]肖金成,袁朱. 中国十大城市群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4]肖金成,欧阳慧.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研究 [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15]黄征学. 城市群:理论与实践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16]杨小兵,曹忠祥. 迈向全球性大国的关键一步—我国国际次区 域经济合作研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17]魏后凯.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18]陈栋生. 论区域协调发展 [J]. 工业技术经济,2005(04).
  [19]陈耀. 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J]. 中国社会科学学院院报,2006(03).
  [20]杜鹰. 全面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J]. 求是,2008(04).
  [21]夏德孝,张道宏.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J]. 生产力研究,2008(01).
 
                                                        (作者单位: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