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时间: 2017-06-15信息来源:刘俊杰 白雪冰 作者:qgy_admin 责编:

摘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谋求区域发展新动力,以创新驱动区域转型升级,已成为新常态下我国区域发展的主攻方向。2016年在桂林召开的“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从不同侧面和视角,就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内外背景、要素协同与区域联合创新、运行机制与区域创新绩效、产业组织与区域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区域创新模式、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基本共识是,技术、制度及资源配置模式的创新,将成为驱动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关键词:创新驱动;区域发展;资源配置;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2-0154-06 收稿日期:2017-01-16

DOI:10.14017/j.cnki.2095-5766.2017.0076
 
    为探讨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深层机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和广西师范大学于2016年11月26—27日在桂林联合主办了“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等20余个科研院所、企业和新闻出版机构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本文梳理了不同专题的学术观点,就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做一综述。
 
一、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研究背景
1.国际背景
    从全球发展态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孕育待发,新一轮产业竞争将重新确立各国竞争优势,世界经济格局及全球利益分配将重新调整,为后发国家实现赶超提供了重大机遇。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王红艳教授认为,第三次全球工业革命与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历史性交汇,为建立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难得时机;在全球经济仍然没有走出萧条衰退的情况下,实施科技创新对企业显得更为重要,它是提高地区竞争力,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刘峰研究员通过各国之间要素资源、知识基础、创新能力的比较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国家创新战略,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制定了各自的创新战略,加强研发投入,着力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加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的效率。安徽大学储节旺教授对近10年国内外有关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进行总结,他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技术革命和加快世界各国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国内外创新驱动发展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具有一致性。世界各国创新发展战略对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形成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国内背景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激发,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步伐明显加快。
    从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冲击。上海财经大学汪伟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可持续发展缺乏创新要素支撑等问题。因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广西师范大学刘俊杰教授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保障,而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不断推进技术、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创新,对区域产业升级、空间结构优化、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扬州大学胡学勤教授遵循从概念界定到理论基础的研究思路,他认为,创新驱动型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新型现代化的主要路径。新技术的发明和开发是推动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并力图通过其商业应用获得高额利润的驱动力。我国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加快新兴产业关键领域高新技术的开发,努力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培育先发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形成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优势,力争在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二、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研究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与会专家探讨了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促进各类园区转型升级的深层机制与路径等问题。
1.创新驱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创新驱动区域发展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一系列要素配置和机制问题。刘峰指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优势主要体现在要素资源优势、知识基础优势和区域优势;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挑战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体制。青海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分析了青藏两省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劣势,他发现科学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难度较大和重点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够等严重制约青藏两省区的创新发展。宁波工程学院王志新教授以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为例,对科技城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支撑进行研究,他发现核心区人才队伍结构过于单一和拓展区对人才吸引力较低导致科技城创新人才支撑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刘俊杰指出,珠江西江经济带作为引领中南西南地区长期发展的极化增长空间,由于行政区壁垒,导致广东、广西、贵州等流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受阻。
    创新驱动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衡量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西安交通大学王育宝教授基于创新系统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创新要素集成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优化的根本动力。中央财经大学张晓涛教授认为, 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研发投入转化成实际成果的能力不足,研发成果产生作用的时间长;盲目加大研发费用,研发资金使用效率与研发成果商业化质量不高等问题。河北工业大学孙丽文教授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该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合理的和高级化的产业结构,能够促使经济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各产业得到协调发展, 从而保障区域经济长期持续增长。
    从专利保护视角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张海丰认为,专利保护与技术创新存在着密切关系,传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反向工程”等技术追赶路径受到TRIPS协议等国际知识产权体系的严重制约,即后发国家的技术追赶变得越来越困难。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周灵认为,从地方财政视角来看,成都科技金融发展中面临财政科技投入有待形成合力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缺乏等问题。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刘超勇认为,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面临诸多困难,突出表现为成本问题,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的内因。为此,企业应把重心放在提升创新能力上面。
2.协同创新与区域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院原所长肖金成作了题为“轴带引领战略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主旨报告。他提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最终形成沿海经济带、京广京哈经济带、包昆经济带、沿边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渤蒙新经济带的“四纵四横”经济轴带。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的新形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陈耀立足区域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园区经济是相同或相关企业及支撑机构在特定空间相近配置并实行相应政策管理的经济形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园区经济是区域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外开放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域、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未来科技产业变革的要求推动园区经济改革和转型升级。
    浙江大学赵伟教授指出,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各个地域经济活动的强弱也是不断变化的,可以把各个地域经济活动相对强弱变化视为一种结构调整——“空间结构”。经济空间重构是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不管是国家还是地区,都不能逃脱重构效应,大国的开放重心在区域层面,而区域开放属于二重开放。
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河北工业大学李峰以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为例, 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所处工业化阶段不同、资源共享不足、创新资源和科技投入不平衡、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谢宝剑教授对粤港跨境区域协同创新系统进行研究。他指出,香港与广东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通关等区域创新系统存在明显差异,使得两地创新系统的协同水平不高。陕西师范大学王琴梅教授从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水平展开研究,发现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增长强劲,但仍存在金融资源集聚程度不高、金融辐射程度较低等问题。
3.运行机制与高新区创新绩效
    国家高新区经济高速增长,已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王建国以北京市国家高新区为例,认为企业进入高新区有力地推动了其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仅是数量增加和外延扩展发展,而质量和内涵提升并不高。武汉纺织大学余茜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指出政府基于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等宏观层面的需求以及市场失灵、融资约束等创新障碍给予企业创新扶持,但投入产出的效率不高。如果开发区不能带来足够的收益,就只能依赖政府补贴生存。
    近30多年来,国家级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发展模式遭遇瓶颈,转型升级的形势日益紧迫。南京政治学院付艺伟认为,国家级开发区一直发挥着对外开放的主阵地和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作用。同时,开发区产业结构存在资源约束、环境压力、产业定位水平高、投资软环境较差、高端配套和生活配套能力弱等问题,以致产业竞争力逐渐下降。钦州学院傅远佳认为,国家级开放平台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平台管理与政策、平台发展机制与模式和平台产业布局的落后导致高端产业集群发展不足。
    广西经济信息中心尚毛毛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与开发区有密切联系。开发区从吸引知识、人才、技术、产业地聚集到改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环境以及提供制度保障等对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开发区与区域创新系统在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上互动关联,以开发区为基础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区域经济品牌。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谢培秀指出,安徽省农业示范区在发展过程中的运行机制不完善、农业规模化经营遭遇效益“困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现代农业设施用地受限制等问题突出。
4.创新动力与产业组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是转型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和强国之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志迎教授指出,我国新兴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达到31%,但是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归其原因,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缺乏关键性的核心技术;二是创新资源分配不均,中小企业缺乏资源;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成都理工大学黄寰以四川省为例,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从双创主体、环境和绩效三个方面对四川省21个市(州)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他认为,成都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四川省创新创业能力在空间上呈现等级扩散现象。他还在创新空间扩散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以“成—德—绵”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创新创业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叶振宇教授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指出众创空间就是创新创业的高度集聚之地,集聚效应、示范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等理论假说或学术观点都能够解释众创空间的集聚现象,相比之下,从微观集聚机制的理论视角去解释众创空间现象更具有一般的意义和学术价值。蓝庆新以广东南沙为例报告了针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财税制度创新”的研究。他认为,南沙自贸区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突破仍然较少,与国际上相对成熟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如自由港)相比,其在税收方面仍然存在着税赋偏高的问题。
    创新驱动是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重要因素。北京联合大学唐少清教授基于PPP 模式对北京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进行研究。他指出,北京基于PPP模式的新型城镇化能够满足城市功能的需要,是北京城乡一体化的新发展。同时,他强调“乡愁”,认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记住历史和文化传承。北京联合大学姜鹏飞教授梳理了国际城市人口疏解手段,回顾了首都人口疏散的阶段与历程。他指出,以人口流出停滞、人口流入提速为特征的“人口流动滞胀”问题突出。
5.供给侧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财经大学汪伟教授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长期性结构矛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他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的创新活力不足,尚未形成“创造性毁灭”的市场环境,导致大量无效、落后和污染的产能无法淘汰,众多僵尸企业仍充斥于市场。运行良好的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有限、有为和有效的服务型政府,而不是全能型、干预不断、效率低下的建设型政府。
    产业升级一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之一,也是我国现阶段调结构、促转型的重点方向。西北大学郭俊华教授通过定量分析方法测度和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他指出,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是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互联网+”和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基础上的国际分工。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调优调高农业结构,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吴海峰研究员认为,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必须十分重视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调整品种品质结构,积极创新金融保险服务,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苗洁对农业产业化集群进行研究,她指出农业产业集群也有生命周期,其萌芽、成长、成熟、衰退、转型是一个逐步演进的动态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大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
    广西社会科学院杨鹏以广西为例报告了针对“欠发达地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路径”的研究。他指出,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科技创新差异形成的生产力差距。广西是欠发达地区的典型省份,近年来,广西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存在着创新平台数量少、开放度不高、创新资金投入少、创新人才支撑乏力等问题。中国海洋大学纪玉俊教授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促进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发达地区则应更好地消化吸收高对外开放水平所带来的外部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6.绿色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韶关学院杨志江教授基于我国省际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他指出,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不确定性,合理的环境规制可以改变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区域发展需要重视发挥技术创新的节能减排效应和提高环境规制强度。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发挥技术创新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依靠技术创新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这对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西师范大学肖黎明教授以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均值为标准对各地区进行空间梯度划分,分析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和技术创新效率二者空间梯度分布的异同。他认为,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创新效率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河南大学赵黎晨对河南省经济增长和绿色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他指出,经济增长对工业废气排放量影响显著,工业废气排放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较明显,河南省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能源消耗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冲击较大。天津工业大学张雪花教授应用DEA-VRS模型对我国30 个省域进行“全碳效率”评价。他认为,经济水平高速提升的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以及资源耗竭、环境恶化和全球气候变暖等状况,导致经济发展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碳减排势在必行。
    全球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环境规制和公民的环保行为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西安外国语大学王敏基于人类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知现状, 建立了“生态经济人”动态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生态经济人”环境认知和绿色行为的变化。他认为,对于自然环境变化来说,人类在环境关注度、环境意识、环保行为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为环保支付意愿还不足。华中科技大学宋德勇教授构建技术创新、环境规制与能源效率的理论模型。他指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都没有显著正影响,但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下对能源效率有显著正影响,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并没能改变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三、创新驱动区域发展路径展望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在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创新驱动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1.     加快创新驱动,助力区域增长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区域发展的核心之一,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人口、资本、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肖金成认为, 加快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依托珠江西江黄金水道,打造我国经济新的支撑带,促进广州地区产业向广西地区转移,缩小上下游经济发展差距,把东盟作为广西对外区域合作的优先方向。同时,他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完善珠江—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程必定指出,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主要是城乡差距和省=区差距;从国外看,主要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由于存在着经济发展的区域传递以及区域内部性外部化和外部性内部化两大规律的作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可以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区域经济国际化三种空间模式,缩小城乡差距、省区差距和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刘峰发现,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并且有利于创新驱动的软环境正在形成,因而以创新来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良好机遇。湖北师范大学徐小明认为,选择合适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既要符合创新的产生规律,也要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企业全球化竞争需求相一致。
    河北工业大学李峰认为,必须构建河北省协同创新示范区,将知识积累、技术创新与制造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类生产要素障碍,实现制造产业效率提升与区域协同发展相结合,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与升级。
2.开放创新要素动力,加快转型发展
    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创新驱动是发展形势所迫。王育宝认为,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和创新链,发挥创新生态系统各要素协同、开放创新作用是化解区域增长不确定性、实现提质增效目标的战略要求;促进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互动发展,走产业持续创新发展之路是建设创新型区域、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路径。张海丰提出“选择性专利保护”理论框架来应对后发国家技术追赶面临的困境。
    创新驱动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王喜成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强化创新理念,加大创新投入,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法规政策和制度环境。王琴梅指出,西安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水平要做到积极推进形成西安金融集聚区、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扩大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辐射广度和深度、推动西安金融创新、加强金融风险监管等。
3.着力打造创新产业集群和绿色经济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刘旺霞教授基于“两型社会”研究视角,提出以投融资助力产业集群协调发展、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投融资政策支持完善集群产业链等投融资策略。杨鹏认为,加快在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领域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和提升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着力推动产业链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一批符合“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产业创新平台,这些将是欠发达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举措。
    西安理工大学杨冬民教授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应同时进行,改进生态建设管理体制、完善生态建设保护政策和法规与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有助于流域发展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淮阴工学院周卫民教授报告了针对“供给侧改革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的研究,他指出,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通过经济结构变动、调整和优化,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上促进劳动力流动,让劳动力组成新的生产群体,进而提高群体协调性,激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劳动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生产效率增长的目标,最终使资源得到最优利用。
4.高新区创新绩效提升路径
    创新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中心性作用,作为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高新区在引领地区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华大学刘传辉提出,国家级开发区可以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涵盖云数据技术、云产业生态服务、云产业集群三大产业生态系统,以期高点起步,创新发展,推动开发区实现转型升级。陈玲、湖北师范大学高爽认为,国家级开发区应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积极调节自身结构,从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创业平台和金融融资等方面进行调整。
    广西大学陆道猛对高新区创新绩效进行对比评价并提出对策。他指出,高新区应梳理主导产业,强化创新绩效规模效应;打造共享平台,破除要素流动障碍;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优化产业资本、产业分布,从而提高国家级高新区创新绩效。四川大学张翠霞教授以四川天府新区为例,构建国家级区域创新体系模型。她指出,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知识流动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实力,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是推进天府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周立德,周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3).
[2]苏国红,欧晓静.国内创新驱动理论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肖金成.中国区域发展新战略[J].领导科学论坛, 2016,(12).
[4]高钟庭.协同创新引领开发区协同发展——2016 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观点综述[J]. 经济与管理,2016,(5).
[5]赵伟.后危机全球治理的几个认识[J].浙江经济, 2016,(9).
[6]程必定.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三次转型与重构[J].区域经济评论,2015,(1).
[7]张海丰.后发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专利保护制度?——一个选择性专利保护的理论框架[A]. 创新驱动区域发展[C].2016.
[8]王育宝,胡芳肖.创新驱动区域产业持续协调发展的机理[A].创新驱动区域发展[C].2016.
[9]储节旺,李章超.国内外创新驱动发展研究现状评述与比较[A].创新驱动区域发展[C].2016.
[10]谢宝剑,高洁儒.粤港跨境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研究[A].创新驱动区域发展[C].2016.
[11]王琴梅,郭艺萌.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A].创新驱动区域发展[C].2016.
[12]付艺伟.加快改革步伐稳步推进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升级[A].创新驱动区域发展[C].2016.
[13]尚毛毛.开发区与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研究[A]. 创新驱动区域发展[C].2016.
[14]李晓飞,赵黎晨,吕可文.我国中部六省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对比分析[A].创新驱动区域发展[C].2016.
[15]叶振宇,余柯玮.众创空间出现的密码:基于文献研究的答案[A].创新驱动区域发展[C].2016.
[16]杨志江,罗掌华,龙游宇.技术创新、环境规制与能源效率[A].创新驱动区域发展[C].2016.
 
作者简介:刘俊杰,男,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桂林541004)。
白雪冰,男,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桂林541004)。(责任编辑:张子)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