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周期波动与全国经济协同性研究时间: 2017-10-26信息来源:郭 路 翟 大 伟 闫 绍 武 作者:qgy_admin 责编:


摘 要:通过筛选反映各省(市、区)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多维度指标,采用美国商务部合成指数方法,可构建我国31个省(市、区)及东、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宏观一致景气指数。该指数能够从区域结构的角度全面反映区域经济周期波动的状态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探究各区域经济周期与全国经济运行的协同性,结果发现,东部地区经济先行,中、西部地区同步,东北部地区滞后,部分省(市、区)具有较好的先行性,可作为观察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重点区域。
关键词:区域经济周期;景气指数;协同性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3-0030-07 收稿日期:2016-12-17
作者简介:郭路,男,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高级经济师(北京 100037)。
翟大伟,男,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中级经济师(北京 100037)。
闫绍武,男,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助理经济师(北京 100037)。


    一、引言
    景气指数是研究经济周期波动的一种重要实证方法,该方法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商务部开发。通过对经济进行景气分析,可以对经济波动状态进行监测预警,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国家信息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逐渐引进并使用该方法,用以分析和测定国内宏观经济周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政府经济决策部门,我国各地区积极开展本地经济监测预警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于1992年开始开展北京市经济形势季度预测工作,建立了“北京市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河南省信息中心开发建设了河南省宏观计量模型分析系统,侧重宏观经济的趋势分析及中短期预测、预警等研究。江苏省开发了省市县三级经济监测预测模型系统以及工业景气调查系统,以对该省宏观经济进行决策支持。
    区域宏观经济分析方面,部分学者也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孟良、孙丹(2006)等开发研制了河北省宏观经济景气分析与预警系统,构建了河北省景气指数和景气信号灯系统。王恩德(2008)等应用数据仓库技术,将辽宁省分散、独立的宏观经济相关数据统一到辽宁省宏观经济景气系统中,使用该系统进行辽宁省经济周期分析。此外,部分学者对地区间经济周期的协同性进行了研究,如孙天琦(2004)选择GDP增长指数、投资和CPI等指标对我国各省与全国进行了相关分析,探讨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速、离散程度、景气循环相关性的特征。黄玖立(2011)等考察了我国省际实际周期的协同变化和决定因素,发现双边距离、经济结构、地方政府支出比重、对外开放程度均显著影响地区间周期的协同性。
    对全国经济宏观调控时,不仅需准确掌握全国经济运行状况,还需洞悉全国各板块和各省(市、区)的经济形势。基于此,本文尝试研制了我国31个省(市、区)及四大经济板块宏观景气指数。这样可以从区域结构的角度全面了解各地区和各板块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规律,对比各地区经济运行状况,满足政府结构化管理宏观经济的需要。
 
    二、我国区域景气指数
    (一)省(市、区)景气指数
    景气指数构建过程包括:循环类型的确定;基准指标的确定;景气指标组检验和筛选;景气指数合成。如下分别介绍省(市、区)景气指数的合成过程。
经济周期循环类型主要分古典周期、增长循环周期和增长率循环。采用哪一种周期循环测度地区经济周期主要取决于该国(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如美国当前采用古典周期来测度该国经济周期,以绝对额的增长和下降来判断当前经济状态;欧盟采用增长循环来测度该地区经济周期,剔除绝对额指标的趋势性,以循环指标的上升或者下降来判断经济状态;鉴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正增长,但增长率呈现高低变动的特征,我国专家学者主要采用增长率循环,即以经济指标的增长率来测度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本文亦采用该周期循环类型。
    构造一个地区的宏观一致景气指数时,选择该地区的生产总值作为基准指标是最合适的。但地区生产总值按季度公布,时效性稍差,考虑到工业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高度相关,且频度为月度,所以我们决定以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作为衡量地区景气度的基准指标。
    宏观经济波动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来传递和扩散的,为准确测度一个地区经济周期波动,需要综合考虑各领域经济指标运行状况。本文用于合成各省(市、区)宏观一致景气指数的备选指标组主要涵盖:工业生产、投资、消费、对外贸易、财政、价格指数、房地产等领域,详见表1。文章选取2004年1月至2016年6月的上述指标作为样本,将备选指标组①进行X-12季节调整后,然后通过K-L信息量和时差相关系数检验,结合峰谷对应法,对备选指标进行筛选。当时滞期数在±2②之间时,认为该指标具有与基准指标同步的特征,当时滞期数超出-2或+2时,该指标分别为具有先行和滞后特征的指标。对于不同省(市、区),各指标所表现的性质略有区别,而为了保证地区之间的可比性,各地区的一致指数指标组应采用相同的构成,因此,选取指标组的原则是:对于大部分地区而言,该指标对基准指标表现为同步性质。表1中分别列示了各备选指标表现为先行、一致和滞后的省(市、区)个数比重。

    由表1可知,整体来看,各省(市、区)宏观数据中,表现出先行性质的指标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表现出一致性质的指标有:宏观需求指数(以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合成,反映总需求变动)、进出口总额(境内目的地/货源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本级)、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完成额;表现出滞后性质的指标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从指标统计结果看,工业增加值、宏观需求指数、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完成额等指标在大部分省(市、区)中与基准指标表现同步;另外从指标经济意义看,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反映国内外总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工业企业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关系密切,反映工业生产总量;地方财政收入与该地经济发展高度相关,是政府支出的源泉;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各地经济周期重要力量。基于此,我们最终选择这些指标来合成各省市区宏观景气一致指数④。考虑到2012年我国各地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经济增速相对适中,本文合成的一致指数以该年为合成指数基年,即各地一致指数2012年均值为100。
    为检验各省(市、区)宏观一致景气指数的效果,我们将各地指数转化为季度累计值,并与对应地区的GDP增速进行对比。限于篇幅限制,只在四大板块中挑选一个代表地区,图1列示了北京、安徽、陕西和辽宁四省一致指数与其GDP增速走势对比图。
         
   结果显示,我们研制的一致指数与各地区经济走势基本同步,且峰谷出现时间一致,因此,我们认为所研制的各省(市、区)宏观一致景气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各地区经济运行走势,及各省(市、区)宏观一致指数的月频度,这有利于决策者及时掌握各地经济运行趋势及相对的历史水平,以对地方经济运行出现的状况进行宏观调控。
    (二)省(市、区)景气度分析
    为全面监测各省(市、区)当期经济运行状况,比较各地经济景气程度,我们将全国各地分为东、中、西和东北四个板块,构造了各地景气相位图。
    观察2016年6月各省(市、区)宏观景气一致指数及其变动情况(见图2)可得知,2016年6月较3月,四个板块中各省市区绝大部分位于景气相位图的第一象限,表明各省(市、区)景气度主要表现为回升,这与全国经济运行趋势是一致的。2016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速为1.2%,二季度环比增速为1.8%,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同时,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加快了0.2个百分点,这显示出在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和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宏观经济景气度有所回升。
       

    分地区看,东部10省景气度主要集中在90附近;中部6省景气度主要集中在85到90;西部12省(市、区)景气度较为分散,半数以上地区达到90以上;东北三省中,辽宁省景气度相对较低。各省(市、区)的景气相位图反映出当前我国东部和西部省(市、区)经济发展景气度最高,中部稍低,东北部辽宁较低。从区位经济结构看,东部各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起步早、步伐快,对全国景气转型引领作用明显,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稳步推进,对全国经济稳定增长均有重要支撑作用;中部各省处于内地,离沿海及发达地区较远,高技术与新兴产业发展较慢,整体景气度稍弱;西部各省(市、区)能源、原材料丰富,区域面积辽阔,土地、劳动力相对廉价,发展潜力巨大,在四个地区中优势较明显;东北三省工业基础雄厚,但是其服务业占比较低,国有企业占比大且效率低,产业结构调整较慢,所以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三)板块景气指数
    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各板块经济周期,我们利用上述省(市、区)一致指数合成了各板块一致景气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地区省市区个数,CI为所在地区每个省(市、区)的一致指数,W为2015年该省(市、区)GDP占该板块总量的比重。
                   

    图3为四大板块宏观一致指数走势图。通过B-B算法和人工判断得到各板块周期运行的转折点,见表2。统计东、中、西和东北四板块在样本期内一个周期(峰到峰或谷到谷)的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47.3、48.7、51.3和48.7个月,我们可以认为我国地区经济波动基本呈现基钦周期的特征。此外,各地区经济运行的波峰波谷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如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一致指数最先出现转折点,且下降最快,景气度最低,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金融和对外贸易发达,易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各地区均推出了经济强刺激措施,2009年一季度我国各地区经济同步反转回升。
           

    从各板块指数波动程度看,东、中、西和东北部地区指数标准差依次为9.4、8.9、7.8和10.7,这反映出我国东北部地区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最强,其次为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周期性相对平缓,同时表明我国各板块经济面临的风险程度依次为东北、东、中和西部;从指数近期波动看,东、中和西部地区景气水平较接近,东北部地区景气度较低,但均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各板块指数均有所回升,但升幅逐步减小,表明未来经济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

   三、各地区与全国经济协同性分析
    由于各地区经济结构、政策措施不尽相同,某些地区可能率先走出经济衰退或者提前步入经济萧条,认识各地与全国经济的协同发展特征有可能为决策者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以实施更为精准的监测和调控。接下来,我们尝试初步探究我国各地区与全国的协同发展特征。以全国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为基准指标(合成指标体系与省(市、区)景气指标相同),计算近几年各省(市、区)一致景气指数与全国景气指数的相关系数和时滞期数,选取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相对平稳运行的时间段,即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计算结果见表3。
     
    分板块看,我国东、中、西和东北部地区与全国经济周期均保持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但时滞期数不同,东部经济运行较全国领先1个月,中部和西部地区与全国周期同步,东北部经济调整较慢,其运行滞后于全国1个月,处于跟随状态。2015年,东、中、西和东北部4地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51.5%、20.4%、20.1%和8%。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大,人口密集,全要素生产率高,要素区位优势明显,所以该地区经济走势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相似,受政策调控影响较大,与全国经济发展保持同步;而东北部地区国有企业占比较大,工业经济占比较重,改革步伐较慢,所以经济表现落后于全国。
    分省(市、区)看,全国大部分省(市、区)与全国景气指数相关系数较高,且时滞期数主要在±1个月之内。经济周期走势领先的省(市、区)可以对全国和区域发展起到预判作用,为此,可以找出各个板块重点地区加以重点监测。其中,东部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上海、浙江和江苏对全国周期均领先,所以可重点监测三地经济走势;中部地区中,安徽和湖北制造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且较全国周期领先,可作为中部重点监测省份;西部云南和贵州两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且其周期领先全国,可作为西部重点监测省份;东北三省地缘位置重要,且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当前经济正面临困境,也应作为重点监测区域。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时差相关和K-L信息量方法,筛选出反映我国各省(市、区)宏观经济波动的一致指标体系,进而合成了各省(市、区)宏观一致景气指数,构造了各地景气相位图,以对我国各省(市、区)经济进行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加权合成了我国东、中、西和东北部板块一致景气指数,以从区域结构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我国经济运行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各板块经济呈现基钦周期特征。各板块景气指数显示,当前东、中、西和东北部地区经济形势虽有所好转,但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本文还进一步探究了各地区经济周期与全国经济的协同性。结果显示,我国各板块地区与全国经济周期均保持高度相关性,但时滞期数不同。其中,东部地区经济较全国先行,中部和西部同步,东北部地区滞后,部分省(市、区)具有较好的先行性。本文认为可重点监测东部上海、浙江和江苏,中部安徽和湖北,西部云南和贵州,以及东北三省等地经济走势,以窥探全国经济运行走向。
    我国各板块和省(市、区)景气指数均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且经济运行时滞有差别的特征,而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则是未来大势所趋。新常态下,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强区域宏观经济监测,利用财政政策熨平区域经济周期波动
    各地经济发达程度和运行时滞有差别,所以要加强区域经济运行监测,认清各区域经济波动状态。为尽量减轻各地因经济周期波动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冲击,需发挥国家在财政政策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对经济景气度较低的地区要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加大政府性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引导民间资本多元化投资;同时调整税收政策,消除因税收政策差异导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对落后地区的产业要给予一定税收优惠支持;另外要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确定转移支付比例,构建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转移支付体系,充分利用各项财政政策协调地区发展。当区域经济表现过热时,地方政府可采取相应紧缩政策,减少政府开支,防止通货膨胀。由本文的研究可知,目前,我国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地方财政收入捉襟见肘,此时需要中央政府加大对该地区项目投入,同时给予转移支付倾斜,以帮助东北地区摆脱经济低谷。
    2.坚持区域协同发展总方针,继续推进各板块发展战略
    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的要义是: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各板块经济战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东部地区经济开放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创新转型快,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可以对全国经济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中部地区是连接东西部地区的纽带和桥梁,可承接东部部分转移产业,要支持中部地区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交通和物流体系,为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创造条件;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但人力资本和资源丰富,经济增长潜力巨大,所以要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东北部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地缘位置重要,但其国有企业占比过高,经济景气度较低,所以要在各项政策上支持其加快改革,以推进东北战略振兴。
    3.坚持“供给侧改革”调结构,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促发展
    当前我国各板块经济景气度较历史平均值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而供给侧改革正是解决各地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良方。因此,各地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各地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完善对外开放布局。其中,东部可依托长三角、珠三角和沿海发达地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中心;中部地区可依托长江中游、中原城市群,推动区域合作和产业集聚;西部地区可加强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在交通、能源和旅游等方面合作,为西部转型升级提供支持;东北地区可加强与俄、蒙、日、韩双边合作,以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为目标,为全面推动东北振兴提供新动力。


注释
①因为本文构建的是增长率循环指数,所以采用的经济指标均为其增长率序列。②“-”表示备选指标较基准指标走势先行,“+”表示滞后。③因西藏房地产相关数据奇异值过多,所以结果未包含西藏地区的房地产投资额和销售面积。④宏观景气指数合成方法详见:高铁梅、陈磊等,《经济周期波动分析与预测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第149-160页。
参考文献
[1]Moor G H,Shiskin. Indicators of Business Expansions and Contractions [J].NBER,New York,1967.
[2]OECD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OECD Leading Indicators and Business Cycles in Member Countries 1960-1985[J]. Sources and Methods,1987,(39).
[3]Mario  Forni,  et al. Coincident  and  Leading Indicators for the Euro Area[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1,(471).
[4]Stock James H,Mark W Watson. Forecasting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from a Large Number of Predictor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2002,(460).
[5]Stock James H,Mark W Watson.Macroeconomic
Forecasting Using Diffusion Indexes[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2002,(2).
[6]Paul A. Samuelson, William D. Nordhaus. 宏观经济学[M].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7]高铁梅,等.经济周期波动分析与预测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8]孙天琦.我国各省与全国经济景气的同步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4,(4).
[9]黄玖立,李坤旺,等.中国地区实际经济周期的协同性[J].世界经济,2011,(9).
[10]高铁梅,等.构建多维框架景气指数系统的初步尝试[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6,(7).
[11]孙久文,等.“十三五”时期:立足新常态 谋划新发展(五篇)[J].区域经济评论,2015,(1).
[12]王恩德,等.辽宁省宏观经济景气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8,(9).
[13]孟亮,等.河北省宏观经济景气分析与预警系统研究[J].价值工程,2006,(8).
[14]郭锐,等.我国区域经济景气指数的构建及其运行特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2).
[15]李学文,李明贤.湖南省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的构建[J].系统工程,2015,(12).
[16]彭化,等.我国区域经济周期阶段同步性的测算与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2,(11).
[17]曹永福.中国地区经济的协动性研究[J] .金融与经济,2012,(9).
[18]刘洋.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观[J].宏观经济管理,2016,(4).

Research on Regional Economic Cycle Fluctuation and 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vity
Guo Lu  Zhai Dawei  Yan Shaowu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elect multidimensional indicators which can reflect the fluctuation of the macroeconomic cycle of each province and adopt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composite index method to construct the macroeconomic consistentprosperity index of 31 provinces and the east, middle, west and northeast regions, so as to be able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stat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economic cycle fluctuation from the angle of regional structur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cooperativities between the regional economic cycle and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ic, we found that the eastern region is leading, middle and west is synchronous,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is lagging behind, and some provinces have a good precedence, that can be treated as key areas to observe Chinese economy.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Cycle; Prosperity Index; Cooperativity     (责任编辑:文 锐)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