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信息社会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考时间: 2018-02-12信息来源:胡伟 陈晓东 金 碚 作者:qgy_admin 责编:

一、引言

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实力提升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扩散、融合、渗透,带来了国民经济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的提升,中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步伐加快,中国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加速转型期,预计2020年前后将整体上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主要应用的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动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深刻影响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信息化正逐渐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之源和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力量。

随着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深度调整,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回归实体经济的必要性,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并试图在新兴产业领域和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抢占发展制高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凸显,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产能扩张、过度依赖物质资源和低成本要素投入、过度依赖外贸出口和国际市场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信息化深入推进一方面使得区域融合的趋势不断强化,另一方面也使得“两种贫困”(经济贫困+信息贫困)在欠发达地区相互交织。借助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和非定域性促进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弥合经济发展差距和数字鸿沟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双重发展使命。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区域性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间产业协同、互补发展,已成为信息社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信息化加速推进和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二、区域空间的演化规律

经济发展过程是人类生活空间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经济活动空间不断演进的过程。区域空间演化过程是人类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的历程。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进,社会形态也由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再跨入信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不断拓展,并开启了信息空间与地理空间并存的新时代。

在区域空间演化规律分析中,农业空间指农业时代的经济活动空间,其主要特征是活动范围小,对空间移动的需求不强烈;工业空间指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空间,工作环境与家庭出现暂时分离,经济活动空间扩大;信息空间指信息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应用的持续深化,使得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不断延伸,部分经济活动由地理空间向信息空间转移。

1.从农业空间到工业空间

在农业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社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状态,人们对空间移动的需求不强烈,大多数人的生活与生产活动空间范围极其狭小。在这个时代,即使配备了优良的运输工具,生活与生产活动也依然受制于地理条件和畜力的极限,不仅行动缓慢,而且所能企及的空间距离也十分有限,任何一次远行都是耗时耗力之举。随着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以及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与进步,尤其是动力机制的变革,农业经济时代的小作坊转型成为工厂,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人类开始步入工业经济时代,更多的土地被开发出来,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

2.从工业空间到经济空间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日渐深入,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紧密,这不仅极大地延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范围,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和人类经济活动向信息空间的深度迁徙,也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行政界线、国界的限制,让身处不同国度、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可以自由交流,并通过互联网获取千里之遥、万里之遥的资讯。交通运输工具与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交通运输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使得交通运输工具向高速、大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更大幅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提升了运量运能,缩短了运输时间,再一次变革性地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快速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使人们有能力、有条件以时间换取空间,或以空间换取时间,日行千里、日行万里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再一次突破了地理空间的地域限制。

3.从地理空间到信息空间

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社会沟通效率的巨大飞跃,使得不同地域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深入发展以及信息应用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深度融合,信息赋予了每一个人、每一个集体无限的可能,同时也赋予了生产和生活方式更多的选择,推动了人类社会一场新的迁徙。信息与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仍在持续变革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尤其是智能终端应用的不断推广,信息即生活已演变为当前生活的常态。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促进线上生活的强劲发展;智能手机与智能化数字设备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应用,更是进一步将线上生活与线下生活融合在一起,促使经济活动不断由地理空间向信息空间迁徙,使得地理空间的经济活动受到空前挤压,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呈现信息空间取代地理空间的态势。

三、区域格局的演变特征

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加速变革,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持续升温,使信息、资金和商品的空间流动性空前增强。信息、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增加,逐渐形成覆盖各国的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和贸易网络,使世界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深刻影响地区发展格局。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区域经济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与生产关系的持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也在不断变化。

1.资源分布决定区域格局

自然资源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分布几乎决定性地影响着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布。根据相关贸易理论,各国或各地区充分利用自身发展优势进行生产与贸易活动,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催生了区域分工格局的形成,也塑造了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资源分布不均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资源丰裕程度影响着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了围绕资源分布地的产业集聚。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明显的对应关系,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基本是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活跃地区是自然资源集聚地区或交通资源丰富地区。资源分布形成了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都倾向于发展资源型产业,走上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忽视了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资源依赖型发展的路径依赖成为一些地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2.技术进步改变区域格局

在农业社会后期,生产技术的改进促进了非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进入工业革命以后,工厂式的机器化大生产快速取代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与此同时,交通运输技术革新全速推进,极大地促进了原材料、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工厂远离资源分布地成为可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与资源分布空间格局脱钩,资源丰裕程度不再是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核心要素,技术优势与交通优势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特征。生产技术持续进步,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交通运输条件极大改善,许多非资源型地区因为其独特的技术或区位优势,迅速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经济发展与资源分布在地理空间上加速分离,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除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因素外,技术进步与创新、交通运输条件革新,以及因此而引致的资金和要素流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

3.信息资源优化区域格局

信息技术加速发展与信息应用持续深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信息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化的推进使各区域之间因为资源分布不均衡而引起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有所缓解,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信息与信息化助推经济发展的动力日益强劲,信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信息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在现代开放经济体系中,信息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的资源与驱动力。生产要素在信息流的引领下加速流动,信息流引领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知识流不断在各地区进行着对资源的重新配置,促进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的错位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脱离资源型地区。

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特征

在信息社会,传统的地域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活动由地理空间向信息空间迁移,信息流通与获取的快速性和便捷性使一部分社会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得以延伸,从而实现了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信息社会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经济活动空间无限延展

信息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空间由地理空间拓展到虚拟的数字空间、信息空间,地理空间虚拟化趋势不断增强,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空间障碍不断缩小,地理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日益弱化。基于互联网的各种经济模式快速发展,优化了人们在线上生活的真实体验,强化了人们对信息和信息空间的依赖,拓展了信息空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项科学技术也突飞猛进,现代交通体系逐步完善,使得地理空间逐渐缩小。如今,信息空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城市空间,生产与消费、劳动与资本、管理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不断变化。信息空间已成为与领土、领海、领空等并列的国家主权疆域,成为人们生活、交往过程中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新空间。

2.工业区位转向信息区位

随着信息活动逐渐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产业区位(或企业区位)的“运输成本指向”和“劳动力指向”逐步转向“信息指向”,资本与信息流动的空间壁垒逐一被突破,信息活动区位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日益显著,区位选择由工业区位转向信息区位。与地理空间区位的有限性不同,信息空间区位是一种可以无限扩张的区位。地理空间区位明显受限于人口、交通、空间距离等因素,而信息空间区位则是一个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虚拟数字区位。在信息聚合效应和信息扩散效应的影响下,结合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信息空间区位可以快速复制或强化。

3.区域比较优势向信息优势转变

随着信息经济的深入发展,信息活动逐渐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信息的生产与消费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比重逐渐提升,信息获取与利用的差距成为区域差距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信息技术发展促使信息资源逐步取代物质资源投入,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海量信息的快速积累,促使信息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被大量使用,从而促进资源利用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在信息时代,信息优势将成为竞争优势的必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由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加速向信息资源优势转变。

4.区域融合与区域极化并存

在信息社会,经济活动的行政边界一再被突破,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向纵深发展,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区域经济合作持续向协调发展的方向演进,与此同时,区域差距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区域开放的层次与领域逐渐扩展,区域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强化。另一方面,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不仅在个别地区呈现显著的区域极化现象,而且区域差距的层次也趋向多元化。

5.经济贫困与信息贫困双重叠加

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力量。信息化发展水平低已成为制约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经济贫困和信息贫困叠加形成的“双重贫困”使欠发达地区面临日益窘迫的发展现状。欠发达地区由于信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无法享受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甚至持续扩大的数字鸿沟使得这些地区更加落后。

五、促进信息化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

由于信息社会的虚拟化特征显著,使得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顺应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引领作用,以信息化促进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借助信息化推动区域协作与区域融合发展,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最优路径选择。

1.统筹兼顾信息化对政策制定与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从区域发展理念上突破传统的地域概念,构建适合各区域协作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合作新机制。政策制定者应站在更高的基点上认识区域合作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将互利共赢作为区域合作的出发点,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第二,高度重视信息空间对经济活动空间的影响,突破地理空间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思维,以经济活动在信息空间和地理空间的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空间思维。第三,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制定切合实际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战略与措施,将信息思维贯穿于政策制定的始终。

2.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第一,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推动信息经济发展壮大。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通过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第二,坚持将信息化贯穿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始终,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进一步明确建设网络强国的发展目标。努力构建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区域合作体系,加强政企联动和产城融合,深化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第三,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为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发展环境,畅通区域内信息传递与获取渠道,推进信息生产、利用与整合能力的现代化。

3.以信息化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积极引导信息活动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活动,化解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发展方式与资源冲突的矛盾。第二,合理布局信息活动区位和经济活动空间区位,提升驾驭信息社会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三,积极发挥信息经济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促进信息流通和知识共享,促使资源与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高效流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4.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创新

第一,深入研究信息与信息技术促进要素流动的作用机制,探求信息社会背景下的要素流动新机制。正视信息及信息技术所引起要素流动的机制变革,积极谋划利用信息流动促进资源、要素、商品与服务在各地区之间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细致梳理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把握信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信息化促进资源、要素、商品与服务在各地区、各国间流动配置,推动社会发展模式由技术驱动向技术驱动与信息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转变,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社会运行效率。第三,积极探索区域协调新理论,构建用于指导信息社会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信息空间作为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作为人类生产活动在地理空间的延伸与扩展,正成为与地理空间同等重要的社会交往与经济活动新空间,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从地理空间转移至信息空间。如何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加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急需结合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理论。(整理张子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