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长江经济带应服务好“一带一路”时间: 2015-07-29信息来源:王战 作者:wyg_admin 责编:

中国城市报:虽然长江经济带总体规划一直没有正式出台,但早在今年4月初,国务院批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引起了各界极大的关注。在您看来,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率先获批,传递出了怎样的信息,具有什么意义?

王战: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枢纽节点与发展驱动力。作为生产基地与市场腹地,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群仍处磨合整合阶段:

一是城市群发展阶段和合作方式存在着明显差距。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历规划协调、要素合作和机制合作阶段;成渝城市群主要基于要素合作阶段;而中游城市群区域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城市、城市群间的合作机制仍欠缺。现有各类合作机制不具有真正协调力、约束力及规划落地能力,仅是信息沟通,这对于未来城市群建设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城市群战略早在“十五”期间提出后得到较快发展,但问题在于中小城市依然没有很好发展,人口不断向首位城市集聚,未来的出路是城市群间的协调发展与城市群内的同城化发展,加强城市群间与城市群内的联通。一方面,城市群间应建立城市群间的协调发展模式,通过“一带一路”联接城市群功能与分工。譬如安徽合肥同时牵手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背靠中原城市群,成为城市群间的节点中心。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应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作用,引领城市群同城化发展。城市群内仍要进一步加强城际铁路和轨道交通建设,以交通设施一体化带动城市群发展,在城市群内围绕核心城市形成都市圈。

中国城市报:长江其他城市群的规划目前还未见诸报端,公众也非常期待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请您讲讲长江经济带总体规划会有涉及哪些重要方面?

王战: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应以形成高速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网络为前提。即便是在当前的长三角城市发展仍未解决中心城市过度集聚、交通拥堵问题,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通勤城市”的交通网络。城市群发展要在交通上形成大、中、小城市间的“无缝连接”;在产业上形成中心城市、近郊城区、远郊城镇的“功能分工”。对于长三角而言,“十三五”期间应首先从区域性交通规划入手,形成地铁、郊铁和城铁一体化,水运、陆运、空运交通一体化。通过高铁和机场布局解决各区域中心城市的客运联系;城铁、郊铁和地铁解决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快速通勤问题。交通一体化规划,首先要解决好交通信号标准和管理体系的衔接。通过将几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融合,尽可能减少人员换乘的时间和费用。从物流而言,随着自贸区建设推进,水运、陆运、空运的一体化将进一步加快。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革命时代,还可以探索深度融合城镇化与信息化,在长江经济带建设智慧城市群。目前,我国所有的副省级以上城市和约90%地级市、近50%的县级市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据2014年不完全统计,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已达千亿元以上,预计未来10年将至少带来2万亿元的市场份额。智慧城市已然成为整合公共服务、信息消费、产业发展的建设平台,是引领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一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内与城市群间各领域信息互通共享、业务互动、协作以及联合监管。二是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推动区域公共服务的便利化。在交通、社会保障、医疗、就业等领域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智慧城市群建设,切实解决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民生发展等领域的难题和通病。三是以智慧城市群建设助推平台经济发展。平台经济已经成为四新经济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群建设有助于平台经济的跨区域整合与发展。

 

中国城市报:当前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受到重视,在长江经济带总体规划中对于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否有所提及?您认为长江经济带中的城市在解决生态问题上应该做出哪些努力?

王战:作为“一带一路”关键的长江经济带首先要解决生态治理问题,成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带。当前长江黄金水道的首要问题是生态治理。长江生态灾害比水道交通问题更为迫切首要。长江上游包括三峡在内的各类水库建设,改变了“江湖关系”,使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湖枯水严重、且延续期长。譬如近5000多平方公里的鄱阳湖水面,在枯水季节湖底常年裸露成为“草原”,甚至沙化,生态灾害不言而喻;三峡库区石漠化现象突出,水土流失面积占48.6%,大量的坡耕地、劣质耕地需要改造。农村面源污染占70%,已超过工业污染。各地长江沿江经济开发,总将重化工产业布局于沿江地区的,加重水污染。三峡工程使得下游江水含沙量减少,加剧对堤岸冲刷;加上水位降低,堤岸崩塌范围扩大。这些现象都要引起足够重视。为此:

一是要关注长江上游水电工程、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长江生态问题已成为地方之期盼、民心之所向的大问题。

二是建立完善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切实解决好上游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央企对地方的损失直接补偿机制。建立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反哺中上游欠发达地区机制和污染联防联控应急预警机制。

三是创新长江生态保护的管理协调机制。建议设立专门负责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合作的委员会,统筹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中国城市报: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是中国近期着力推出的两大发展战略,涵盖了极大范围的国土区域,这二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

 

王战:总体上看,“一带一路”战略是新型大国建立新型周边关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快构建与周边国家合作的新机制新平台,加强与中亚、东南亚、南亚、欧洲等国家的互联互通与经济贸易合作,以新发展战略促进我国与其他大国和主要国际力量间新型关系的构建。长江经济带包括长三角的江浙沪3省市、中部4省和西南4省市,是联接我国东中西地区发展的重要发展带,具有支撑全局和双向开放的战略功能。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实现双向开放、推动创新转型与新型城镇化,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要战略举措。长江黄金水道立体交通走廊一方面可使长江经济带直接联通海上丝绸之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连欧亚大陆桥,联通陆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云、贵两省加入长江经济带,将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经济走廊的联通。可以说,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是全景版的国内外互联互通战略,将共同构成未来1020年的中国战略新版图。

在互联互通基础上,我们也需要在21世纪背景下重新审视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内涵关系。

一是“长江”与“丝绸”的关系。长江经济带历来是海、陆丝绸之路的商品源头。古时,丝绸之路运输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贸产品,生产主要集中于长江经济带,如景德镇瓷器、江浙丝绸等。当今,21世纪丝绸之路货物来源仍将主要集中于此。2012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总量,分别占全国45.44%和42.72%。

二是“路”与“带”的关系。最终形成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黄金水道“三条21世纪通道”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两大实体支撑带”。通道建设根本目的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尤其为东中西全面开放服务。

三是“轴”与“极”的关系。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战略是经济极轴发展理论体现,不能遍地开花。战略实施要聚焦,要有龙头与核心节点城市,形成“极-轴-带-面”发展格局。基于此我们认为:长江经济带是“两带一路”的关键。丝绸之路是商贸通道,长江经济带是商品生产基地与动力源头、是21世纪丝绸之路的发展依托,并将引领国家极轴发展。

 

中国城市报: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一直领衔发展。现今在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的上海,其发展会与长三角龙头时期有什么不同?长海对于长江经济带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王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着重提及要上海发挥“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既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央赋予上海的一项重要使命。”

上海21世纪的龙头作用如何定位、并能更好发挥?

上海是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上世纪90年代浦东改革开放带动了长三角发展,目前上海已到了带动长江流域的发展阶段。着力点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试验推广的龙头。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可复制可推广制度率先向长江流域转移和推广,串通东中西形成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二是江海航运的龙头。加快长江航运的“四个标准化”建设,推动江海直达运输,推动内河船舶直达洋山港,带动长江航运发展。

三是开放经济的龙头。上海通过提高市场开放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打开海洋贸易市场与大陆经济市场,带动形成对内对外全面开放新格局。四是创新与投资的龙头。上海最具条件集聚国内外的人才、资金、信息,通过“一带一路”向长江流域、向全国辐射。

中国城市报:请您对长江经济带和上海的未来做一个展望吧!

 

王战: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是全面开放战略的生根落地工作,解决我国东中西地区战略平衡问题。其中,长江经济带具有服务东向西双向开放的优势。

一是由东向西开放。以上海为向东开放的桥头堡,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外溢效应为源头,推动沿长江流域由东向西开放。

二是由西向东开放。最近瑞丽等边贸城市外资项目猛增,顺势将云南建成为向西南周边国家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走出去”的先行区,加强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国家的经济合作,沿长江流域由西向东开放。

三是统筹沿海、沿边、沿江和内陆开放,促进对内对外开放联动发展。通过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衔接互动,而成为横贯东中西、链接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

通过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流域及沿岸中心城市能够实现五大方面的红利:一是生态红利。通过环境保护合作、资源共享等机制共同维系长江生命共同体。二是枢纽红利。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的能级与功能将得到有效提升。三是投资红利。有利促进企业项目投资在长江流域的流动与合理配置,使长江流域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取得先发效应。四是产业红利。譬如船舶标准化有利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五是旅游一体化红利。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使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流域城市成为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