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劳动力流入与区域经济相关性分析 ——以东莞市为例时间: 2015-08-15信息来源: 作者:wyg_admin 责编:

  摘要:“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大量流动和集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人口涌入“珠三角”地区,使该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文章以“珠三角”比较有特点的轻工业城市——东莞市为例,以人力资源流动理论为基础,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东莞市劳动力的流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度,测度外来劳动力对于东莞经济的影响力,以趋利避害,保持经济活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区域经济,东莞市,相关系数

一、引言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大批的外来劳动力涌入“珠三角”地区,为该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来劳动力的增加速度就已经减缓了,而很多劳动力都选择其他地区就近就业,导致“珠三角”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用工荒”问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二、区域概况

  东莞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全市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2012年东莞市常住人口829.2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187.02万人,暂住人口为642.21万人,外来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7.45%。东莞是“珠三角”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的轻工业城市。

  东莞市有着非常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以外向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特别是工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镇域经济发展显著,产业集群化程度高,全市拥有国家纺织业基地、中国女装名镇(虎门)、中国羊毛衫名镇(大朗)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

三、理论基础

  舒尔茨(T.W.Schultz)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是相对于物力资本存在的一种资本状态,人力资本存量表现为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健康等人口质量的总和,并且把人力资本投资和投资收益联系在了一起,能力的提高,收益的增加,都需要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及积累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流动则是指某一区域流入或流出的受过一定教育年限,具有某种学历(教育水平)和技能特征的劳动力,刘易斯于1954年创建了劳动力流动的二元结构模型,1957年库兹涅茨分析了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发展和区域再分布的关系,1990年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用投资收益理论解释了人力资本流动的驱动力问题,自此劳动力流动以一种更内涵的方式——人力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施加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开始关注于这方面的研究,例如,文建东(2005)认为人力资本无论是在地区间还是国家之间的流动,都是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刘锦雯(2005)分析了人力资本地区流动对经济增长的“马太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郑丽琳(2007)考虑人力资源流动的区域分布,计算出人力资源流动与人均GDP之间的关联程度,将二者的乘积作为衡量三大区之间人力资源流动与经济增长关联效应大小的指标,计算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东中西部区域间人力资源流动与区域经济关联系数

  通过表1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本区域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效应呈如下特征:对流入区域而言,中西部流往东部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流入系数由1990年的0.5256上升到2000年的0.7509;对于中部,由于从东、西部流入的人力资本数量上的减少,导致其与经济增长的流入系数从1990年的0.2531下降到2000年的0.1077;对于西部,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流入系数也由1990年的0.1718下降到2000年的0.1190。东部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入积极地推动了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部的人力资本流入数量的减少,对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相对减弱,说明东部地区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的流动和聚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相关性分析

  根据《东莞市统计年鉴》公布数据,东莞市从改革开放(1978年)以来各重要年份的人口迁移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如表2分布。

 
表2  东莞市各重要年份净迁移率和GDP值分布表
影响因子 1978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净迁移率(%) -2.7 3.0 1.9 1.9 2.2 16.4 11.4
GDP值(亿元) 6.11 22.60 80.44 296.29 820.25 2128.62 2624.63
GDP增速(%) - 269.8 255.9 268.3 176.8 159.5 23.3
影响因子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净迁移率(%) 12.9 15.8 16.2 12.0 11.5 6.6  
GDP值(亿元) 3151.91 3702.53 3763.26 4246.25 4735.39 5010.17  
GDP增速(%) 20.1 17.5 1.64 12.8 11.5 5.8  
根据表2数据绘制迁移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
图1  迁移率与GDP散点分布图

  通过图1可以看出,东莞市在改革开放之初,人口净迁移率呈现出负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大量优惠政策和高工资收入吸引了大批移民迁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的净迁移率呈现出“井喷”状态,在2009年达到最高峰,但是2009年之后,受珠三角“用工荒”的影响,人口的净迁移率逐渐下降,人口迁入的速度逐渐减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东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和人口净迁移率同样,也在21世纪初期实现质的跨越,经济总量都是呈逐渐递增状态。但进入新世纪以后,GDP递增的速度明显减缓,其他各年的增速都是逐渐递减,2012年达到最低值(5.8%,除2009年受到华尔街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低迷以外)。

  本文选取东莞市人口的净迁移率(X)生产总值(Y)为变量,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correlation coefficient)计算两个系数之间的紧密度关系。样本的简单相关系数一般用R表示,计算公式为:
  将统计数值代入皮尔逊相关系数公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值为:

  皮尔逊相关系数r的性质有:①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r≤1;②r为正值时,两个系数为正相关;③r为负值时,两个系数为负相关;④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两个系数的相关程度越高;⑤r=+1,两者为完全正相关;当r=-1,两者为完全负相关;当r=0,两者完全不相关。计算出来的r值0<r<1,故两个变量之间呈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在自由度为13-2=11时对该系数进行方程线性显著性检验,在给定显著水平α=0.01,相关系数的临界值为0.684,r值0.733大于临界值0.684,说明解释变量净迁移率在99%的置信度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以做出拒绝零假设的决定。

五、对策分析

  1.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升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东莞经历的发展都是以制造业为主,产业转型滞后,客观上要求低端加工制造业必须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早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东莞就已经在谋划经济产业转型,2004年建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松山湖工业区,2010年松山湖工业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但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果一直以来并不显著,想要更好地保持并发展好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仍存在诸多的瓶颈。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东莞在产业建设方面必须做出一个比较长远的规划,在承接深圳、广州的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发展更加有潜力的高新科技产业,规范服务业(以酒店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链),实现本地区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移,第二产业空闲出来的劳动力则可以向第三产业转移,以减少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和依赖,使本地区能够在外来劳动力逐渐减少的趋势下,不至于出现经济萎缩,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发展教育培训,提升劳力素质。截止到2012年,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6所,在校学生5.24万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2.05万人,毕业生1.26万人,所提供的毕业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不能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东莞在教育方面必须发展本地教育,一方面是从本地做起,尽量填补劳动力缺口;另一方面则是提供优惠政策,继续做好积分入户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落户东莞。

  东莞市政府2009年启动了“新莞人培训工程”的计划,到2010年在“新莞人”中完成45万人次的技能提升培训和40万人次的岗前素质教育。2011年东莞又推出了“111工程”,是指在东莞全市范围内对100名民营企业家、1000名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10000名民营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进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培训。职业培训只有政府的行动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企业的参与和重视,真正认识到职业培训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使职业培训深入到员工、管理者和企业家的心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任务才能得到切实的落实。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发展,为劳动力提供各种提升知识技能的途径,如成人自考、专升本考试等等。

  3.调整福利政策,优秀人才落户。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有序引导人口流向,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使他们及其家庭在城镇扎根落户,东莞应该以此政策为契机,强有力地推动外来优秀人才落户。

  4.提供就业信息,规范劳动市场。东莞市镇域经济发展显著,使得地区未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区域中心,各个街道、镇独立发展,32个镇街没有一个可称为中心区的地方,区域内的各个小地区之间联系不是十分紧密,导致区域内部信息不畅,这是行政区划与经济格局的历史遗留问题,虽然一直饱受争议,但至今仍难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劳动力的流动也不是十分活跃,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职业中介机构存在着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信息不灵、与外界联系渠道较少等问题,与邻近的深圳、广州相比,这种职业配套设施和服务还不能紧紧跟进,从而导致劳动力进入该地区之后很难继续流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力资源向该地区的流动。

  东莞市应该建设与其流动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大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发布各种人才供求信息,为人才的流动创造条件,同时应该积极执法,严厉打击各种黑中介,引导更多的劳动力通过正规的职业介绍机构来获得工作,避免因为“用工荒”而导致的诈骗、用工介绍费等一系列不正当操作导致的社会问题。

六、结论

  东莞市经济发展与大量劳动力的流入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劳动力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等发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近年来面对经济全球化、产业变革、“用工荒”等压力,我们在肯定外来人力资源对于东莞经济发展贡献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不利影响,必须积极采取相关措施,通过优秀人才落户、调整产业结构、劳动力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等手段留住劳动力,使日渐萎缩的外来劳动力市场不再成为东莞经济和产业转型的致命伤,避免对于劳动力的路径依赖,实现人力资源供给和投资增加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9-10.
[2]吴殿廷等.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吴慈生,李兴国.区域人力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12):5-13.
[4]郑丽琳.人力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J]特区经济,2007,(5):255-257.
[5]文建东.人力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5,(9):33-37.
[6]刘锦雯.人力资本流动的“马太效应”及政府的应对策略[J].山西大学学报,2005,(5):69-74.
[7]张智敏,唐昌海.区域经济发展与流动的人力资本——对武汉市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6,(2):50-54.
[8]刘奇,周宇.“用工荒”现象的理论分析及解决对策探讨[J].经济视角,2011,(8):80-82.
[9王志华,董存田.我国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吻合度分析——兼论“民工荒”“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人口与经济,2012,(5):1-7.
作者简介:王光伟,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区域经济、旅游规划。

 

作者: 王光伟  来源: 《经济论坛》2015年第4期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