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阶段性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时间: 2015-09-11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wyg_admin 责编:

 从长期和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提出了“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依次分为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称为起飞理论。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在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后提出的,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前到今天的发展同罗斯托在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罗斯托的理论也有自己的局限性,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一种线性的发展理论,不具备周期理论的预见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及特征

  (一)待开发阶段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占极高的比重,商品经济不甚发达,市场规模狭小,经济增长缓慢,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甚至自给不能自足的自然经济中,自身资金积累能力低下,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二)区域经济的成长阶段

  特征。当区域经济跨过工业化的起点,标志着区域经济发展已由待开发阶段进入成长阶段。区域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第二产业开始占主导地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区域专业化分工迅速发展,优势产业开始形成或正在形成中;人口和产业活动迅速向一些城市地区集中,形成启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进入成长阶段的途径。外部推动型。如深圳和海南经济特区;国家投入型。如攀枝花、包头、大庆等地区;自身积累型。如浙江省温州、苏南的一些地区;边贸启动型。如云南德宏、内蒙古满洲里、黑龙江绥芬河等一些边境地区。

  (三)成熟阶段

  特征。区域经济增长势头减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工业化已有较久的历史,达到了较高水平;第三产业也较发达,基础设施齐备,交通运输与信息已基本形成网络;生产部门相当齐全,协作配套条件优越,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人口素质高。

  成熟阶段的问题。“空间不可转移”和“不易转移”要素的价格上涨;领先技术丧失其“独占利益”;“硬件”陈旧、老化,综合表现为愈来愈多的产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在成长阶段支撑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产业,其增长速度大为减慢,有的甚至出现衰退,沦为衰退产业。

  (四)区域经济增长的衰退阶段

  特征与衡量。一些地区在经过成熟阶段甚至成长阶段的发展之后,有可能转入衰退阶段。地区经济衰退的主要特点是传统的衰退产业所占比重大,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地位不断下降。衡量指标有: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等。

  衰退区域的类型和原因。原因之一:区位性衰退。由于运输地理位置和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导致原有区位优势的消失而出现衰退;原因之二:资源性衰退。主要发生在结构单一且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地区;原因之三:结构性衰退(经济性衰退)。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所引起的区域经济衰退。地区工业化过程实际上是地区主导产业相互更替和结构不断演进的连续渐进过程。因为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东北地区的一些城市,如果不同时期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时序上没有形成一个链条,相互间缺乏连接,地区经济的结构性衰退将不可避免;原因之四:消聚性衰退。随着集聚规模的增长,集聚不经济最终将超过集聚经济,集聚作用也将被消聚作用所代替,加之一些国家政府为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实行工业分散化的地区政策,从而促使产业和经济活动由集中走向分散,导致一些集聚过度的地区从繁荣走向衰退或相对衰退。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涵义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对特定区域内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谋划。从广义上说,战略、规划与计划都是对未来发展的筹划与部署;从狭义上看,“发展战略”较原则,规划和计划更具体。可以说发展战略是制订规划与计划的大思路,是规划与计划的灵魂与精髓。从工作程序看,部署战略研究是基础,应当先有发展战略研究,再编制发展规划和计划。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订

  准备阶段。包括提出任务,组织工作班子,制订计划,培训干部,宣传动员,使工作班子以外的广大干部群众也来关心本地区的发展战略,献计献策。

  调查分析阶段。包括:区情分析(即内部环境分析)、历史发展的回顾分析和现状分析与诊断。现状分析与诊断又包括生产要素分析、市场分析、社会人文条件分析、生态环境分析等;外部环境的分析(包括大区域环境、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分析)

  综合研究阶段。提出战略方案,包括: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工业发展战略,包括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机械制造工业、电子工业、轻纺工业等;建筑业发展战略;商品流通、市场体系与物流系统发展战略;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利用区外资金引进技术、人才和跨区协作的发展战略;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战略等等。

  完善论证阶段(专家团和智囊团的充分论证)。

  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策

  (一)处于待开发(或不发达)阶段的地区

  1.资金投入的产业方向要立足本地资源利用,技术层次要适合区内劳动力素质条件,选择能发挥本地条件,同时仍有相当市场潜力的发达地区对外扩散的产业。

  2.资金投入的空间方向要集中于培养区内增长极,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切忌将有限的资金平均分散使用。

  3.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和观念转换,打破封闭状况,促进市场发育。在起步阶段,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战略措施,发挥其积累初始资金,减轻区内就业压力,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提高劳动力的技术和经营素质。

  4.善于运用外部输入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充分发挥其“催化剂”的作用,使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有利条件与外部输入要素相结合,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

  (二)处于成长阶段的地区

  1.进一步巩固、扩大优势产业部门,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价格竞争能力,同时重视非价格竞争,建立自己在国内外市场的营销渠道,不断拓展市场,扩大本区优势产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2.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前向、后向、侧向的关联产业,形成结构效益良好的产业系列,同时要注意防止无关联产业的盲目集聚,造成产业结构无序化。

  3.不断培植区内新的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贸易、金融、信息、咨询、科技、教育等第三产业,以增加地区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和区内“部门储备”,提高地区经济的结构弹性,避免支柱产业过分单一,在市场条件突变的冲击下,造成区域经济大的波动。

  4.沿若干开发轴线培植新的或次级的增长极,以增加“区域储备”(或称为扩大战略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向纵深发展。

  (三)处于成熟或发达阶段的地区

  1.在产业结构上,要果断地淘汰(移出)比较优势已经丧失的产品和产业,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并引进和运用新技术,嫁接式地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新技术化,不断开发出高档的新产品,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保证产业结构动态化。

  2.在市场结构上,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跻入国际分工与交换的行列,承受国际市场的压力与锻炼,促进区域经济素质的全面提高。

  3.在空间结构上,以城市中心区为圆心,加快向外围地区的产业扩散,组成城乡一体化的大城市经济圈。市中心区工业向外扩散,以金融、贸易、保险、房地产、咨询、信息等第三产业替代。使之成为众多企业集团(股份公司)总部的驻地,逐步转向技术开发、营销为主,使周围腹地的工厂成为主要生产基地。

  (四)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和地区

  由于区位性衰退、资源性衰退、结构性衰退(经济性衰退)和消聚性衰退原因而导致的地区经济衰退,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高失业率、高犯罪率、地区或族群冲突等,并严重影响到衰退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对地区衰退产业的调整不可能完全指望由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去解决,必须辅之以政府调节机制的主观能动性。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在我国却很少受到关注。美国对衰退产业采取了以劳动调整援助为主的激进型战略如人力资源再开发、资助行业技术创新等,而日本则采用以资本调整援助为主的相对保守的战略如“收购报废”、资助企业设备更新等。借鉴美日两国衰退产业调整援助的经验对我国衰退产业的调整是很有启发的。

  1.既然衰退产业的淘汰和改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政府与其长期救济行将倒闭的企业,倒不如将宝贵的资金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以及技术开发方面,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尽早促使企业的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向新兴产业转换,减少衰退产业援助的机会成本。

  2.对有些产业可通过加大研究开发投入,进行产品创新来实现企业再生,政府应当联合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共同从事研发活动,而不是把有限的资金分配给每个企业,靠救济来养活企业。尤其对于零散型产业,更要成立联合研发中心,上下游产业可组成共同体,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效率。

  3.政府在衰退产业调整上的当务之急是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宏观宽松、微观有活力的衰退产业调整机制,改善衰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政府职能,为外来投资和当地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特点和投资经营环境差异较大,我国不同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同一地区发展不同产业的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采取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开发的形式,并在资源分配和政策投入上对重点开发地区和重点产业倾斜。另一方面, 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地区、各产业的发展需要保持协调,这就要求国家的倾斜政策必须适度,必须以保持地区间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为前提。因此,适度倾斜和协调发展相结合就成为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是一种适度倾斜的策略,强调区域之间的互补,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符合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