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态势与对策时间: 2015-09-24信息来源:杨彬彬 作者:wyg_admin 责编:

——以吉林省为例

  摘要:吉林省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间、产业间和不同类型企业间发展不平衡,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有待加强,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力度还要加强等。未来一段时期吉林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协调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积极推进企业所有制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突出创新驱动。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吉林省;对策建议

  一、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经济增长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新增长的必要条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会促进经济较快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吉林省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取得一定成效。

  (一)经济规模持续扩张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之初,吉林省经济总量较小。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各项战略措施的逐步实施,吉林省紧紧抓住投资拉动这一核心环节,不断加大投资力度。2013年,吉林省GDP达12981.5亿元,占全国各省市区的比重上升到2.06%,初步摆脱“经济总量不大”的困境。[1]

  (二)经济快速增长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至2013年的十年间,吉林省GDP增长速度年均高达13%。同时.在扩大投资的强力拉动下,多数年份吉林省GDP的增长率在全国各省市区排位居于前10位,最好的年份曾挤进前三名。

  (三)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吉林省GDP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无论从供给结构还是需求结构看,初步形成了与吉林省资源禀赋相适应的结构特征。2003年吉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占比依次为18.3%、41.3%、40.4%,到2013年变化为11.6%、52.8%、35.6%。第二产业比重十年间上升了11.5个百分点,说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措着实提高了工业在总体经济中的份量。

  (四)财政收入有较快增长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直接反映了经济运行的状态和质量。2003年吉林省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为289.2亿元,到2013年增长至2086.6亿元,十年间增长6.2倍,而同时期GDP只扩大3.9倍。经济稳定较快增长标志着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而财政通过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履行其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责。2003年吉林省财政收入占当年GDP的10.9%,到2013年上升为16.1%,这说明当初吉林省的财力助推经济发展能力不强、稳定经济的能力还显薄弱;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的较快增长,扩大了财政收入的税基和税源,全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基础更加牢靠。

  (五)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2006年,吉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34.1%;2013年提高至50.9%,实现增加值6607.6亿元。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即工业看,2006年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348.6亿元,仅占当年GDP的8.2%;到2013年,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3077.7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达到23.7%,民营工业对吉林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也由2006年的40.3%上升到2013年的63%。特别是民营工业企业的规模也实现几何数量级的增大,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的民营企业有7个,到2013年达108个。

  二、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吉林省的经济结构自形成之日起就存在一定问题,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立足在“一五”时期形成的以重工业为基础并自成体系的格局,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虽然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但并没有完全达到振兴的战略目标要求,一些体制机制性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企业内在动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差,造成新的“东北现象”出现。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2]

  (一)区域间、产业间发展不平衡

  一是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从经济总量看,在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中,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及通化市五个地区GDP占全省的88.4%,其他市州仅占11.6%,且地区产值还未达到亿元。二是行业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距很大。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业、食品业、医药业、冶金建材业等几大重要行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6.2%,这说明新兴战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慢。

  (二)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2013年,吉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增长8.7%,这说明第三产业增长较为缓慢,三次产业问结构调整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一是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生产效率与第二产业的差距在拉大。2013年,吉林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平均规模,按营业收入计算为5409万元,仅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规模的12.9%,其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产业的差距也由2003年的3.23万元/人扩大到2013年的12.72万元/人。服务业与第二产业或工业的差异,限制了人力资源向服务业的转移,阻碍了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导致资源在服务业的配置效率低下。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吉林省是制造业大省,每年的物流量巨大。据测算,每年吉林省物资的流入流出量高达1万亿元,特别是在这几年的扩大投资过程中,大量水泥钢材需要外部流入,投资中80%的设备外购,全省煤炭消费1亿吨左右,外调0.61亿吨。吉林省GDP占全国的比重为2%,而物流量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2%。与吉林省总量规模相近的江西省,其GDP占全国的比重为2.2%,而物流量却占全国的3.1%。三是传统服务业比重大,创造价值不高。当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增加值率差别较大,如批零贸易的增加值率仅为13.1%,而信息传输为60%。[3]

  (三)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有待加强

  投资拉动是吉林省实现振兴的主要战略举措,并且收到明显效果,其投资率由2003年的41.4%提高到2013年的69.9%,投资率最高曾达79.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也由2003年的969亿元扩大到2013年的10110亿元。如此高的投资,按投入产出效率计算,理应产生更多的GDP,但这些年年均GDP的增量多小于投资增量。产生这一落差的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不足。吉林省的一些主导产品或产业受政策影响较大,易产生依赖思想,从而缺乏创新的冲动和意识,存在创新热情趋弱、企业引进技术能力较差和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小、强度低等问题。

  三、吉林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和重点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吉林省既要顺应国内外发展潮流,又要立足自身特点,有重点、有目的地向前推进。

  (一)遵循六项经济结构调整原则

  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总量的增加及经济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调整是手段、是动力,发展才是根本目的,最终要实现经济的协调、绿色、创新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的高端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强活力,以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拓宽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延长资源转换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新型非资源型产业,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四是坚持区域功能分工合作,突出区域特色和发展的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搞好梯度结构调整。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六是坚持集约集群发展,扶优扶强,有效集成、组合各种资源,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对风险能力。[4]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六个重点方向

  经济结构调整的内涵较为丰富,既涉及需求结构、三次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又涉及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国土开发空间结构和外贸结构等诸多方面。

  1.协调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一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吉林省是国家粮食基地,粮食的商品率、出口量和调出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农业要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积极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抓好农村土地的流转,实现集约化、机械化、良种化和高效农业,依托城镇化、工业化的反哺,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二是充分发挥工业的拉动作用。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始终发挥火车头作用。为此,要突出创新驱动的作用,以创新驱动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与第一、第二产业密切相关的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健康保健、商贸、养老、社区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型业态;进一步挖掘、整合旅游文化产业,尽快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快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经过调整,力争到“十三五”末,使吉林省三次产业比重由2013年的11.6:52.8:35.6调整到8:40:52。

  2.深化企业改革,积极推进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一是继续推进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在吉央企和省属国有控股企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做大做强一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改制重组一批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淘汰一批产能过剩的“三高”企业,积极进行转型升级。二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放开一些国有经济垄断和控制行业,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扩大开放,积极吸引国际知名跨国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来吉投资,成立独资、合资企业。四是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让各种类型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进驻各类园区,借助优惠政策加快发展,参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吉林省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加快调整,使其更加合理。

  3.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均衡发展。全省九个市州由于自然资源和经济基础的差异,发展极不平衡。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强带弱,延长产业链,辅以政策倾斜,才能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第一,鼓励和支持长春、吉林和松原三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率先发展,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这三个地区集中了全省的大部分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主导着吉林省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区要以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为契机,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加快自身的结构调整,把支柱产业做强,把优势产业做优,把新兴产业做精,率先在全省实现总量扩张、结构优化、综合实力提升。长春市要围绕汽车、轨道客车、现代服务、高端装备制造等九大主导产业,以构建产业园区为突破口,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县域工业结构调整,在全省率先发展。吉林市要围绕化工产业、汽车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把吉林市建成“碳谷”,形成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化工产品和汽车电子产品,依靠技术创新做大做强。松原市要围绕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积极延伸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和上游配套产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支持四平、通化和延边州发展。这三个地区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务之急。要对这三个地区为支柱产业配套的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供投入支持,提高其配套能力和水平,同时发挥比较优势,继续稳固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专用车改装和医药行业,并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鼓励辽源、白山和白城加快发展。辽源市和白山市是国家支持的资源枯竭转型地区,自身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要鼓励其利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加快结构调整,把主要精力放在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白城市具有汽车配套产业、农产品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应积极发展具有自身特点的工业产业体系,积极参与全省的经济分工合作,承担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

  第四,积极引导和支持长白山旅游开发区和公主岭市、梅河口市两个扩权试点市的发展。长白山旅游开发区要借助上市的机遇募集资金,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和旅游特色产品;利用游客来自四面八方的有利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长自山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发展具有长白山特色的食品、保健品和医药行业,不断提升自身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地位。公主岭和梅河口两个扩权试点市要借助在全省经济中计划单列和扩权试点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办好特色工业园区;在巩固农业大县(市)的基础上,把工业和第三产业搞上来,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领头羊。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吉林省要借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长吉图开放开发战略规划、“一带一路”建设、哈长城市群建设和东北亚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建设新兴工业化基地。要建成新兴工业化基地,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重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做大做强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加快把轨道客车等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如,汽车产业要加大合资合作力度,生产各类型满足不同层次要求的卡车、轿车、商用车和专用车。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在竞争中求发展,努力把汽车产业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研发能力最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提高整车产能,做大整车规模,强化研发创新,打造汽车核心零部件基地,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汽车贸易、汽车回收和汽车旅游。以轨道客车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外享有声誉,要积极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外投资建厂,既可带动省内配套企业的出口贸易,又可进一步扩大行业的市场份额。要积极支持轨道客车园区的发展,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高配套能力。

  第二,推动医药、电子、冶金、建材、轻纺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要通过引导技术消化吸收、招商引资合资合作、信息化等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淘汰落后产品、关闭产能过剩企业,把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精。医药产业要在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方面,积极依靠技术进步,加速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不断扩大品牌效应。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汽车电子、电子元器件、光学仪器、分析仪器、环境监测仪器、通信及电子网络、电缆芯、锂离子电池等方面,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拓展应用领域的空间,进一步做精、做优。冶金工业要围绕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专用钢材的品质和扩大产能。

  第三,大力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充分利用优势矿产资源和独特的生态资源,加大开发力度,提高资源产出率,实现效益最大化,加快形成新的产业,如重点开发利用好油页岩矿产品和野生植物资源。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化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及节能环保产业等,重点发展生物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碳纤维和环保设备,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5.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承接产业转移可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协作,实现产业转移多方共赢。承接发达国家及地区产业转移要与自然资源、交通设施、能源供应、土地供应、人力资本相匹配,不能盲目承接。同时,承接转移要充分考虑自身工业发展现状,合理规划布局,明确承接产业发展方向;承接的产业要有需求潜力、政策支持;要充分考虑竞争环境、人才资源和相关产业配套。在承接转移过程中还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区域合作,完善管理服务水平,确保能承接、接得住、落得实、起作用,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6.加快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扩大各类产业园区规模。加快园区建设有利于节省土地资源、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更有利于产业链的延伸和相互协作。产业园区建设要立足于专业化、系统性、关联性和配套性,对进入园区的企业要审慎选择,着眼当前,立足长远,确实把好项目准入关。建设特色园区的目的是实现产业集聚和集群,这样特色园区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拉动一方经济发展,带动一个产业的形成,实现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并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四、加快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为结构调整提供先决条件

  稳中求进,要求的是“稳”字当头,贵在有“进”。结构调整是手段,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进”就没有“调”,关键要把握好“稳”和“进”的平衡点,“稳”是“进”的基础,“进”是“稳”的动力,二者相互促进,“进”和“调”又可以互为条件和动力。

  (二)狠抓改革攻坚,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动力

  做到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要让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要抓住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图们江区域经济开放开发、长吉图战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哈长城市群建设等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

  (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充分发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坚决化解产能过剩,压缩落后产能,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的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创新驱动力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同时,要加快改革开放,破除制约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市场活力,以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拓展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四)突出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是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提质增效、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托和动力源泉。突出创新驱动,根本在于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克服目前科技创新中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现象,加快建立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打破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科技人员动力不足等障碍,激发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新驱动目的在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让创新成果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新产品、新项目、新产业。

  (五)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

  鼓励省内企业“走出去”参与多边经济合作,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着力提升本省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继续拓展产品出口空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与全球行业龙头;利用东北亚经济合作区、图们江开发开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机遇,积极主动推进自由贸易区域战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合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更多商机。

  参考文献:

  [1]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吉林经济发展报告[R].2013.

  [2]吉林省统计局.“十三五”吉林省经济增长动力研究[R].2014.

  [3]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的通知[R].2011.

  [4]国务院.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R].2007.
来源:《经济纵横》2015年第8期作者:杨彬彬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