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我国产业联动的跨区域协调机制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时间: 2015-11-12信息来源:吴希  作者:wyg_admin 责编:

 [摘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深过程中,酝酿着新经济格局的未知性变化,我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结构性转型挑战和发展机遇。文章分析了我国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构建依据,强调区域资源优势互补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探究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区域之间的合作博弈化共赢理念。促进我国跨区域产业联动协调机制可持续发展,要以制度保障提升跨区域产业协调能力,提升区域产业资源性优势和功能定位,建立跨区域产业同类型企业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产业联动;跨区域:协调机制

  伴随全球经济有序复苏和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不同区域之间产业的联动和协调表现出前所未有紧密性和广泛性。我国跨区域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同共赢发展复杂化博弈关系。目前,我国产业分工细分化和区域协同,在促进区域经济进步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经过几十年社会经济建设,各个区域独立化经济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增长较快,而受到某些经济环境、制度和技术多层次限制,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共同发展这一平台下,我国区域产业之间合作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优势和合作化效益。我国经济制度不断变革和社会经济实际发展需求中,有必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出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国情的跨区域产业协同机制,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经过30多的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总量和整体实力增强较快,但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非常突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区域协同发展;二是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使得产业发展细分化模式和深度程度加深,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出现,为产业技术融合提供重要技术性保证,进一步加深区域资源之间智能化合理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性交易成本;三是我国现代物流产业蓬勃发展,也为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必要外部环境和条件。由于我国区域性资源优势明显和地方政府投资化建设,已经造成很多产业的区域化不合理竞争,产能过剩。随着跨区域产业融合外部环境不断形成,非常有必要通过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完成不同区域之间产业互补和资源市场化优化配置,促进产业价值链条各个企业之间融合,增加产业价值链条系统性增值,从而有效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吴刚(2014)指出,跨区域产业融合的内部动力,主要还在于产业之间利益驱使程度,利益对于区域产业融合和区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石碧华(2014)依据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数据,构建区域产业联动网络化模型和联动路径;王征(2014)通过我国某一区域经济发展概况,选用产业关联系数、区域熵数学模型,对于区域之间内产业联动情况,进行实证性分析,从不同维度直接说明产业联动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现状。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探究我国跨区域产业联动机制,提供了重要保证性基础和方法指导,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研究。

  一、我国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发展基础和机理

  我国跨区域之间产业联动从资源属性本质角度看,就是区域之间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交换性活动,可见只有在多元共赢机制模式下,才能有效和公平实现跨区域产业资源之间协调共进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0)。如何更加有效地构建科学合理化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将会更有利于促进不同区域优势产业互补,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重要前提和主要出路。跨区域产业联动机制是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下,基于市场行为产业链中各个企业自发性行为,根本任务在于实现社会公共和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区域之间博弈共赢,取代区域恶性化竞争(王海飞、林柳琳,2014)。

  (一)我国跨区域产业协调构建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提升和社会外界环境改善开放,跨区域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国家和产业经济发展一个关键性课题,重点强调我国不同区域之间资源优化配置。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根本性问题和任务是产业协同发展。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使得跨区域产业协同性能逐步增加。例如,我国中原五省联动区域政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以及长三角产业经济区域化建设。目前,我国各个区域优势差异性,已经成为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要客观依据,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分工加强,是跨区域产业融合现实需要。一是区域发展理念更新。经济区域化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前进道路上的主要特征,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个地区之间优势资源获得交互式开放应用,全球区域壁垒进一步打破,国家之间经济和国内区域之间产业协同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重要推进力量。二是专业化程度加深。区域产业集群模式进一步发展,各个区域依据自身资源和地域优势,通过不同区域之间优势资源互补发展,以更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性成本降低和规模化经济效益,如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政策,对于国土空间战略性规划,优化各个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要求。以信息技术为主导新经济增长点,已经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化使企业获得价值链条增值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不同区域产业资源,通过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数字化生产、交易和消费,能够有效完成各自优势资源性整合和产业模式协同发展。信息化能有效扩展区域产业发展空间,同时也是构建区域化产业协同机制的重要保证基础和内容。四是现代物流和电子金融趋势成为跨区域产业联动机制的服务性保证。互联网信息安全和技术创新的电子金融以及我国交通空间多维度完善和建设,已经具备了完全意义上的产业发展——智能交通网通体系。例如,虚拟背景下的电子商务模式,正在深入改变和影响社会各项生产生活。而现代物流和电子金融为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的服务性保证,能够更加有利于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实力。上述四点,是我国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系统构建的主要依据和保障体系。

  (二)我国跨区域产业协调机理

  产业联动协调机制构建是基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区域之间集合性行动,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根本落脚点和需求就是谋求产业中各个企业价值链条增值和更好社会效益。跨区域产业联动也表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内部因素、结构和目标一致性,并且实现系统性产业结构效益(徐长乐,2014)。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表现为产业自身和外部产业之间博弈利益协调关系,没有共同性利益就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跨区域产业协调。我国跨区域产业协调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跨区域产业发展动力源以及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动力源来自于产业内部和外部直接的合理化耦合。例如,企业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和政府政策性引导,形成一种有效合力,推进跨区域的产业联动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跨区域产业发展运行机制。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要与时俱进,发展路径要生态可循环,这就使得产业构建和发展要在我国社会经济战略总体规划要求下,更好地实现跨区域产业发展联动运行机制,即总体战略统筹下的产权区域集群模式,各个区域产业融合,推进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三是实现跨区域产业联动的正和博弈。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打破和消除社会经济发展的囚徒困境,实现更好的产业发展正和博弈,即多元化共赢状态,产业与资源环境、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协调共赢发展,正和博弈的过程更加侧重于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使参与竞争的产业都可以获得相应利益补偿和发展。由于我国区域资源优势的不同,缺乏对应信息交流,使得有些区域陷入了囚徒困境,这种现象直接造成了很多地方为了获得经济增长数值,对社会资源进行不合理利益,导致环境的恶意破坏。各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囚徒困境使得各个产业更加关注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合作共赢收益大于成本,跨区域产业就可以在一定保障性策略环境下,实现利益的平衡,实现优势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式交互,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能够更加关注于社会经济战略发展,从单一化的各个区域竞争转向多赢化共赢合作机制,完成跨区域产业联动的协调合作。

  二、促进我国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以制度保障提升跨区域产业协调能力

  一是强调国家中央政府协调保障性作用,逐步克服和消除地方政府经济建设非理性观念;二是确立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法律保障机制,通过法律有序完成区域优势资源合理化配置,构建区域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三是在国家范围内的产业规划中,进一步强调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科学合理布局区域产业特征值,不断完善我国各个区域之间产业特色和协同发展相结合的社会经济创新发展模式;四是在中央社会经济战略管理下,各个区域政府构建合作机制,突破政府壁垒,实现产业价值链条扩张和各个参与企业的价值链条系统性增值。

  (二)提升区域产业资源性优势和功能定位

  提升区域产业资源性优势和功能定位,就需要建立跨区域市场一体化,更好地实现生产要素之间的流通,强调区域产业之间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各区域之间人才流、资源流及信息流互动。以市场对于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推进区域优势产业资源自身建设,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以核心技术发展为契机,提高产业中各类型产品附加值。例如,依据产业市场化运行机制,创新和管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完成企业与高科技技术学者型人才的优化资源融合,提升校企联动效率,最终完成科研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转换。

  (三)建立跨区域产业同类型企业的合作机制

  跨区域产业融合将会拓展价值产业链条增值途径和效率,而当前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同类型企业之间竞争化日趋激烈,使得产能过剩现象突出,不仅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更加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阻碍性作用。不同区域之间同一类型企业,应当改变以往竞争性策略,强调区域之间产业信息沟通,建立其信息、技术和资源互通和共享机制。一是要树立不同区域同一类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维护好产业发展战略性经济效益目标,更加深入分析和探究产能供需之间市场性特色价值,明确长效合作机制。二是不同区域同类型产业企业人才互动,构建同一类型产业企业组织管理者长期有效的互动机制,强调在跨区域产业融合背景下,企业之间管理理念和方式有效交流,实现企业文化深层次共享,使企业的优势管理模式得到更加明确的使用和融合式创新。三是建立跨区域产业同类型企业合作保障机制。跨区域产业各个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产业协同保障机制,建立适合于区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软环境,以产业共同做强为导向,构建区域内外各个企业之间协同良性生态系统,动态有效推进区域经济健康运行模式形成。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社会性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机制化水平,完善企业产业各个企业及相关企业联动效率,优化社会各个方面资源配置,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系统产业结构效益提升。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