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资源经济
资源经济

世界能源版图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对策时间: 2016-06-22信息来源:周宏春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文章分析了世界能源版图的变化,认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能源供需中心转移、结构低碳化、输配管网一体化等;勘探开发、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变化等推动了世界能源版图变化;文章指出世界能源版图变化将对我国能源生产、能源消费模式、经济发展等产生一系列影响,给出了我国应对世界能源版图变化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能源版图;变化;地缘政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55—(2015)06—0005—07
     Doi:10.3969/j.issn.1003—2355.2015.06.001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hange of world energy territory and shows the main character of which are energy supply center transformation, low carbon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pipe network integration etc.; also it points out that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progress, economic and energy demand changes promoted the changes of energy territory in the world. The paper shows the change of world energy territory will have a series of influences in China’s energy prod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ives related suggestions at the end.
Key words: World Energy Territory; Changes; Geopolitics; 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2015—5—25
  作者简介: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研究。
 
  研究世界能源版图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意义重大。能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世界能源版图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能源生产、消费和发展路径选择上,还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价值取向,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世界能源版图变化是外因,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能源禀赋与生产、消费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才能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1 引言
 
  能源变革指能源结构、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革命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缓慢变化。受能源替代品种的发现、技术突破、设施建设、广泛应用等因素影响,能源结构变化需要的时间较长。能源革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能源生产、市场和消费等方面均将发生突变。本文梳理了世界能源版图变化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世界能源版图变化对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乃至对经济社会发展、能源管理体系和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影响。分析框架可以表示为以下概念模型,见图1。
 
 
 
     把握世界能源版图变化特征和趋势,变压力为动力,才能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能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世界能源版图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2.1 世界能源版图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1)世界能源供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油气生产和供应重心明显西移。受非常规油气加速发展的影响,世界油气供应格局从中东和苏联等地区主导的“双极”格局,逐步演变为中东、苏联地区、美洲地区共同主导的“三极”格局。消费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过去300年间,近10亿人的发达国家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是能源消费中心。中国、印度等“金砖国家”的30亿人口陆续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成为能源消费中心;2050年前后,以非洲为主体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30亿人口也将迈入快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成为能源消费中心。
 
 
     美国“能源独立”,是世界能源供需中心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较长时间内石油对外依存度在60%以上;随着“页岩气”的发现和大规模开发,石油对外依存度从67%的历史高位降到50%;进口来源向美洲集中。未来10年内对外依存度可能再降低10个百分点;从美洲进口石油的比重上升到53%,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比重已下降到16%,未来可能降到10%以下。美国石油进口及变化见图2。?
 
 
 
  究其原因,美国的“能源独立”,一是后工业化阶段,能源需求趋于饱和并于2005年出现“拐点”;二是非常规油气技术取得突破,2011年页岩气和页岩油产量分别提高到1800亿m3和3000万t;三是放宽了近海石油开发的限制,海上石油产量迅速攀升到8000万t,约占美国国内产量的1/4,四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快速,生物液体燃料产量超过4000万t;五是节能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以来单位GDP能耗下降7%,车用燃油效率提高10%。

  (2)世界能源结构经历了一个低碳到高碳再到低(无)碳化的演进历程
 
     世界能源经历了由无碳到高碳,再回到低碳(无碳)的历史演变过程。伴随以蒸汽机技术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内燃机、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能源结构实现了从薪材到煤炭、再从煤炭到油气、电力的升级和转变。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特别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快了世界能源结构向低碳无碳化的演进,见图3。
 
 
 
  以页岩气为主的非常规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和以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成为两个并行的方向。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经济体纷纷制定了针对性的举措支持能源相关领城的研发和创新,并有望引发新-轮技术革命。美国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利用,支持海洋发电技术研发,加大清洁能源技术开发示范力度,加速发展纤维质乙醇、纤维素和藻类等下一代生物能源,开发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及新能源汽车以及发展智能电网、礙捕集和储存(CASS)等。韩国将发展低碳绿色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大公共财政投资力度,设立绿色基金,实施绿色债券、绿色认证及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发光二极管应用、绿色运输系统等技术,建设绿色城市。世界各国加大在能源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大了世界能源科技创新步伐。
 
  (3)石油价格高位震荡源自成本和多种溢价因素的推动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石油价格高位震荡。究其原因,一是开发成本推高了油价。有关研究表明,开采成本由2003年的13美元/桶上升到2011年的36美元/桶;平均边际开采成本由2003年的30美元/桶上升到2011年的80美元/桶;两者共同推动了世界油价上涨。二是各种溢价因素的推动。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尼日利亚动乱等事件及飓风、大型生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提高了能源“安全溢价”水平;金融资本与石油资本的结合提高了能源“投机溢价”水平,美元贬值带来了石油的“货币溢价”水平,区域环境治理、气候变化应对等提高了能源“环境溢价”水平,投机资金的大量涌入,则加剧了世界石油价格波动。2004年以来的油价变化趋势见图4。
 
 
 
     (4)新一轮的能源技术和发展模式正在孕育之中
 
  分布式能源系统曰益成为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模式。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小容量、模块化、分散式方式布置在用户端,双向传输能源,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供电安全性,实现按需供能,并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美国学者里夫金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核心是新能源+互联网:就是把每一栋楼房变成绿色建筑和微型发电厂,成为集电、热、冷的采集合储存为一体,实现网络化储存与传输,简称基于智能化的能源网络体系。在能源互联网上人人可以开发能源、人人可以享用能源、人人可以从能源共享中获益;人人都是能源的主人,人人也应为能源生产和消费负起责任。
 
  智能电网技术得到广泛研发应用。智能电网是采用先进的传感测量、信息通信、自动控制、新材料等,将电网改造为高度智能化、信息化、互动化的新一代电网,对来自所有发电源的电力输送进行监测、控制和管理,以满足终端用户电力需求的电力网络。
 
     智能电网包含四大产业系统,智能化电力生产和输送系统、智能化储能系统、智能终端系统、智能化的能源服务系统。储能系统作为其中的关键部分,对于平滑间歇性电源功率波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集约化开发,减小负荷峰谷差,提高系统效率和设备利用率以及增加备用容量,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和供电质量,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智能电网能协调发电企业、电网、终端用户和电力市场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能力,使生产成本和环境影响最小化,使系统可靠性、灵活性和稳定性最大化。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将发展智能电网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应对气候变化和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5)气候变化成为能源发展的刚性约束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议题,尽管全球气候变暖尚不能被完整的、科学的证明,但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不断发布的报告,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学者参与,越来越多的证据使得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逐步深入人心。
 
  应对气候变化将增加能源使用成本。各国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手段主要是征收碳税或实施碳限量一交易制度,将增加化石能源使用成本。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内,非化石能源依然是是成本较高的能源品种,且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突破和规模扩大也依赖于应对气候变化成本增加提供的市场空间。能源使用总成本也将因此显著提高,进而制约全球经济发展。
 
     (6)国际能源地缘政治博弈日益明显
 
     世界能源政治力量呈多极化发展态势。20世纪中后期,世界能源政治力量表现为代表石油出口大国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代表发达国家的国际能源署(IEA)之间的“双方”对抗。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及发展中大国的崛起,并日益在世界能源供应、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世界能源政治格局逐步转变为OPEC、俄罗斯两大出口方和IEA、发展中大国两大进口方4股力量相互对抗的局面。在空间上表现为中东、北非、里海等传统能源后院版图发生变化,南中国海、中国东海等成为地缘政治的热点。
 
     综上所述,从现象看,世界能源版图变化主要表现为,能源供需中心发生转移、结构低碳化、输配管网一体化等特征;欧盟国家天然气输配管网早已一体化。从原因看,勘探开发、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变化等推动了世界能源版图变化;地缘政治、能源的金融属性等,则成为价格震荡的重要影响因素。
 
     2.2 世界能源版图变化对我们的启示
 
  一是各国的能源战略和政策离不开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如果说驱动能源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尽可能追求能源价格低廉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目标。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不仅实现了能源低价的国家目标,也吸引了制造业的回归;欧盟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则与其能源资源本来就不丰富、化石能源遭长期开采、工业化巳经完成、能源消费主要是居民生活等现实有关。
 
  二是能源的政治属性不可忽视。主权国家无不追求能源综合效益最大化,这是能源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尽管各国追求最大效益的重点和途径不同。能源管理的国有化是政治属性的具体表现,如南美国家石油公司国有化,俄罗斯与一些欧洲国家管道天然气价格之争等均是如此。如果说美国原来限制阿拉斯加石油开发是给子孙留下能源资源的话,关注墨西哥湾石油、通过战争控制中东石油等则是从世界石油开发中获得额外利益,尽管由此获得的利润赶不上美元与石油挂钩的“石油金融”。
 
  三是市场主导的主体是能源公司。能源公司无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国家能源公司的国际化运营是直接表现。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的是,国家所有的能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勘探开发能源资源。如美国、英国等国的石油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先布局并开采油气等优质能源资源, 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公司只能在剩余地区勘探并开发能源资源。正如1996年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发达国家优先利用了本来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那一部分资源,导致了世界资源利用上的不平等,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
 
  四是油气输配区域化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支撑。直接表现是管道运输依赖其安全性、经济性和自然垄断性,将区域能源供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并行发展的两大趋势,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一体化、东南亚自由贸易区等,均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代表;油气输送管道化将区域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五是技术创新为能源革命提供了支撑。如果说“钻木取火”开创了人类利用能源并改变了“生食”的历史,钻井的成功则使得石油开采和广泛运用成为可能,水平钻孔的技术突破使得页岩气被大量开发并支撑了美国的能源“独立”,蓄能技术、分布式能源以及互联网技术等的支撑,则有望改变现行能源产业组织结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也才能占更大比重。?
 
  3 世界能源版图变化对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影响
?
     3.1 对我国能源生产将产生深远的革命性影响
 
  我国的能源生产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数量上必须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第二,清洁、低碳成为能源结构升级的重要导向,以免对人的生存和生态系统带来不利影响。第三,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必须可持续。能源生产是需求导向,而需求又受到能源消费的经济性影响。
 
  (1)有利于我国尽早采用低碳能源技术
 
  应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研发上,形成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2008年的研究显示,在20个节能减排关键技术中,核电技术重要性高居榜首,4项技术与煤的高效清洁利用有关,2项技术与油气勘探开发相关。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包括CCS、新一代生物燃料、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纯电动汽车以及以低碳方式生产水泥和钢铁等,均存在延迟或失败风险。低碳技术的战略选择应面向一系列关键技术组合,以保证能源安全和减排目标的可选择性。
 
     (2)有利于加快能源结构升级,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整的产业,加上广阔的市场前景,可望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成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技术优势的竞争力。我国可利用的太阳能发电资源约20亿KW;风能资源大于10亿KW,且陆上大于海上。由于太阳能、风能等的源头不可控,加之大规模发电难免对电网造成冲击,在智能电网技术没有取得突破前,分布式利用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2020年前应重在核心能力的创新、技术经济瓶颈的突破,重点解决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等问题,逐步推进规模化开发利用。

  (3)
有利于建设我国完善的能源基础设施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保有储量的76%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地,而能源消费主要在中东部。资源禀赋与负荷中心分布错位,大型煤炭基地与消费地间的输送距离越来越远,输送规模越来越大。受土地、环保、运输等诸多因素制约,促进大型煤炭基地的集约化,实施电力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送,发展形成全国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势在必然。
 
     智能电网应成为电力行业建设重点。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国正建设中的大型能源基地与中部、东部负荷中心的距离一般都8000km以上,远的在3000km以上。只有建设坚强的网架,才能大幅提高电网优化资源配置能力和抵御事故风险能力。智能化是提高电网安全性、可控性、适应性和互动性的关键。
 
     分布式能源体系建设。尽管世界各国重视可再生能源设备的研发和规模化利用,但市场成熟度较低,在管线铺建等设施建设、行业标准、成本控制等方面都落后于传统能源。如果没有补贴,短期内新能源难有市场竞争力;发展分布式能源体系不失为可行选择。
 
     (4)有利于我国更经济地利用国际能源
 
  有利于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总体上看,世界石油生产能力大于消费需求,产能相对过剩。预计未来15年,考虑到两伊恢复到动乱前水平、巴西深海大和特大油气田群开发,欧美石油消费和进口持续低迷,中东的剩余产能和潜在增产能力的部分释放等因素,国际市场的石油可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需求。中东石油供应东移和新油气生产与出口地的出现, 有利于我国油气进口的多元化。也有利于以更低的价格进口天然气。美国基准天然气井口价格可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在每百万英热单位3~7美元之间;北美天然气具有其他区域市场天然气不具备的独特性,有助于提高我国进口天然气的价格安全和稳定性。
 
     我国进口石油的外部竞争将加剧。由于区域能源供求不平衡,我国石油进口面临与印度、日本等石油消费大国的激烈竞争。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一是不能出现供应的持续严重短缺,按IEA的标准供应短缺应小于上一年进口量的7%;二是不能出现难以承受的持续高价。我国石油安全面临三类风险:一是能否买得起,二是能否买得到,三是在买得起买得到的前提下能否运得回。因此,规避石油安全风险,仍然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当前重点。我国原油进口的80%经过马六甲海峡,从波斯湾经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运输线对我国石油运输安全十分重要,缺乏强大的海军和海外军事基地难以保障我国石油航线安全。
 
  3.2 对我国能源消费模式的影响
 
  (1)要求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煤炭高效清洁可持续利用
 
  我国能源结构在缓慢升级,主要标志是居民用电量的迅速增加。在电力结构中非火电的比例逐步增加,煤电比重逐步下降等应成为我国能源结构升级的方向。应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并在煤炭的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利用上下功夫;煤炭洗选、开采和利用必须改变粗放方式,走安全、高效、清洁发展之路,降低煤炭消费增长速度,使煤炭消费总量早日达到峰值。应当认识到,煤炭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燃料,而是由各种芳香烃和团粒结构组成的化学聚合体。通过物尽其用和能量平衡,在分子层面上设计和催化转化,可将“肮脏的煤炭”转变成为高效、清洁的燃料和化工原料。我国发电效率约为33%,IGCC发电达到45%;发电只用了煤的能量而没有用物质;如用煤炭气化一次通过法制甲醇,剩余组分发电,其综合效率将超过80%,将低温余热利用起来,效率更高。可将能源供应、化工生产、钢铁冶炼、建材生产、城市供热等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2)要求我国节能和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 

  节能潜力,应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挖掘。节能潜力分析表明,我国节能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淘汰高耗能高物耗高排放的术装备、工艺和产品, 通过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和工程节能以提高能源效率。在重点行业推进“能效领跑者”制度的实施,全面提高节能降耗水平。我国电力低谷时利用率仅约70%左右,这也是一种浪费, 而且是极大浪费!在城乡建设中,“大拆大建”势必增加工业化、城镇化的总能耗。受通风、亮度、湿度、温度、空气质量等生活条件的影响,住高层建筑比住低层建筑要多耗能、多耗水。如果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过低,在使用中会长期浪费能源;建成后再去改造需要大量投资。须从衣食住行等居民日常生活中节能,反对能源浪费行为;力推绿色低碳出行,使我国居民在消费同等能源的前提下享受更好的能源服务。如果不改变实际存在的住房以高层为主、运输以卡车为主,制造以出口导向为主、出行以私人小汽车为主的格局,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的局面难以改变。此外,节能不节钱失去了节能的本来意义,节约资金因而也是最大的节能。

  (3)
要求我国改变能源利用中的不合理现象

  
改变不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优化技术、工艺和生产过程,节能潜力很大。将石油多次转化生产塑料或其他产品(简称“稀”的变“干”的),用煤炭制油品(简称“干”的变“稀”的),不仅导致效率低,还多排放污染物;因为每一个过程都要消费能源排放污染物。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存在“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问题。一些地方将优质天然气用于供暖,工业低温余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一些地方的炼焦高温热量没有因收利用,却利用低温低压余热,一些地方优质煤炭没有采出来,却利用煤矸石发电。用卡车运煤炭却没有充分发挥水运的作用;垃圾焚烧在“综合利用”名义下掺烧煤炭以获得国家电价补贴。煤炭被广大农村和小型锅炉低效、高污染应用,高度分散的秸秆等生物质却组织庞大的物流系统,集中起来用作效率偏低的小规模发电。所有这种“捡芝麻丢西瓜”的做法,不仅降低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率,也降低了能源利用的经济性,增加污染物的排放,这种局面必须加以扭转。
 
  3.3 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布局的影响
 
  油价过高会影响经济增长,甚至导致经济衰退。1973年的石油危机,影响美国、欧洲国家1~3个百分点的增长。有关专家计算表明,近年来的国际市场高油价,影响我国GDP增长速度约0.5个百分点。
 
  “两头在外”的加工方式和国际贸易难以持续。油价下降可以降低我国的生产成本, 但能源?隐含产品出口不仅提高了我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还带来消极效应。一是受外需低迷影响,特别是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冲击,出口能否持续存在不确定性。二是贸易顺差扩大带来摩擦增多,特别是西方国家增加对我国的“双反”调查。三是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而不是依靠国内需求拉动,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征收碳关税,将对国际贸易乃至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当今国际游戏规则、话语权、裁量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在后京都时代,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征收碳关税并非遥不可及,届时低成本的“中国制造”优势将不复存在,如中国新能源的太阳电池组件就是如此。迫切需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世界能源版图变化,对我国城市化道路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设计规范,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建成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大中小城镇、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利用自然通风采光,促进建筑物与太阳能一体化,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摈弃分散、低效的传统模式,规划建设适应国情的区域型天然气分布式冷热电联供(DES/CCHP)能源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集成工业、商业中心和住?宅多种冷、热、电、汽需求,高能高用,低能低用,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力争使能效达到70%以上。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提高汽车油品质量和效率迫在眉睫。我国进入汽车社会。小汽车的增长和运行离不开油品消费。因此,应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在大中城市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4 对我国能源改革和制度调整的思考
 
     为抓住世界能源版图变化的机遇,迎接挑战,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需要在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4.1 加强能源政策与管理体制建设?
 
  现有能源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我国能源开发和供应的模式是垂直的,大能源集团、石油大亨、中央集权式的大规模跨国公司控制了我国的能源开发利用,是一种垄断的开发、输配模式。应加大改革力度,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政府在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和加强监督管理上发挥更大作用。从供应侧的高速增长向需求侧的高效利用转变,从注重特定能源发展向能源结构优化升级转变,从传统的封闭的能源管网系统转到互联互通、公平开放的智能系统,为能流、信息流的双向流通,优化配置提供网络平台和设施;从能源市场结构的非竞争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强化价格改革,扩大能源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反映稀缺程度、环境成本和供需关系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4.2 完善法制体系,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纳入法制化轨道

  我国初步建立了能源法律体系,如《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等,但尚不完善。一些重要法律缺失,特别是综合性、基础性的《能源法》迄今仍未出台。《石油天然气法》、《原子能法》等也无实质性进展,《煤炭法》、《电力法》等尚未列入修订的议事日程。因此,应将《能源法》及重要单行法的起草和修订列入立法规划。抓紧配套法规的立法、修订和废除。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能源领域的改革方向与目标,在发挥市场化的决定性作用、促进非常规清洁能源及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等的发展、促进能源管网公平无歧视开放、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能源统一管理以及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等方面,以安全、高效、环保为理念,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大能源领域的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令行禁止,使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迈入法治化轨道。
 
  4.3 确立我国能源发展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习近平总书记巳经提出了我国能源革命的方向和目标,应将之落实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始终坚持把节能放在优先位置,努力构建节能型生产和消费体系,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的“双控制”目标。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应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油气等高品质能源,满足小汽车的发展和使用对油品消费的需求。高铁的快速发展部分解决了交通运输的燃料需求;短期看,应以能源进口为补充,注意来源国(地区)、进口品种、购买方式和运输通道的多元化。在调研中发现,闪速裂解使秸秆转变为燃料油成为可能,安徽的一家企业可以用1t秸秆生产0.5t“油”,这一技术路线在未来的燃料替代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中低温裂解可以将1t垃圾塑料转化为0.8t燃料油,河北三河的一家企业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果增殖堆技术上能取得突破,核电也可以在我国能源供应中占更大比重。总之,通过能源革命,我国可以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结构、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和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从而以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4 拓展视野,形成新的能源安全观
 
  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世界能源环境、技术、政治、外交等多类因素。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安全观,在产业、法规、政策等层面多管齐下,积极参与境外能源资源开发,提升运输、金融等配套保障能力,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
 
  做好能源安全的区域战略布局。中亚和俄罗斯、非洲、中东地区国家,是我国与能源资源出口国开展能源外交的三大战略区。在能源供应的地理版图上,我国与中亚和俄罗斯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应推进能源战略合作。除中亚和俄罗斯地区外,中国以南的马六甲、缅甸、越南也是构成我国能源安全版图的重要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在与非洲国家和地区交往中,应充分利用两国之间深厚的友谊基础,审时度势地重视双边关系的变化。?
 
  实施“走出去”战略。能源开发企业要利用国际资源,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海外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企业“走出去”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缺乏整体规划和“抱团”出海的精神。因此,应进一步明确“走出去”的主攻方向,进行区域优选和上下游联动,提高海外项目经营效益,保证海外投资安全。依托境外能源项目合作,带动能源装备及工程服务“走出去”
 
  4.5 以能源革命为主线,协同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文明建设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具有“同源性”特点,即这些问题均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粗放有关。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主要来自煤炭的生产和消费。2013年和2014年春季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引发民众对PM2.问题的关注,也敲响了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警钟:我国不能再走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了!如果人们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空气变脏了、河水变黑了,就与发展本意背离了。因此,应当抓住能源这个牛鼻子,协同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早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