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资源经济
资源经济

县改市或将“解冻”时间: 2017-05-02信息来源: 孟航  作者:ws 责编:

 
  4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陕西神木县撤销,设立县级神木市。接下来的四天中,浙江玉环县,湖南宁乡县,河北平泉县,四川隆昌县,贵州省盘县等县相继撤销设市。
 
  去年开始,各地有关申报“撤县设市”的消息便从未间断。多家媒体曾公开报道,全国有165个县撤县设市申报材料已报国务院排队待审批。此外,还有媒体放出消息,今年已有40余县提出加快撤县设市步伐,主要集中在安徽、青海、贵州等省。
 
  以上种种迹象似乎都在透露一个重要信号——“冻结”20年的撤县设市或将重新“开闸”。
 
  重重铺垫 大势所趋 
 
  中国城市报记者梳理发现,20年后再重启,民政部的这一举动也并非毫无征兆。
 
  2013年11月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有序改市”,这是多年来中央对解冻“县改市”政策的首次明确表述。
 
  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制定城市市辖区设置标准,优化市辖区规模和结构”。同年,民政部随即发布了《市辖区设置标准(征求意见稿)》,按照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限制来拟定标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的内容,仿佛预示着“撤县设市”开闸箭在弦上。
 
  “过去把‘撤县设市’冻结了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是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坦言。“我国的城镇化率去年已经达到了57.35%,一半以上人口在城市中,但城市的数量却未增长,仍停留在660个左右。”李迅认为,这样的冻结是不正常的现象。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也认为,改革开放多年,国家GDP翻了好几番,县域发展有很大变化。有一大批县城人口早就超过10万甚至达到四五十万,已是一个实际上的中小城市,但还挂着“县”的名字。这说明我们的行政区划已滞后于经济发展。现在把这个口子打开,让符合条件的地方撤县建市,是大势所趋。
 
  在中国,“县”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已存在两千年之久,基于我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得以存在。“市”作为行政区划的历史虽不到100年,却代表了一个大势所趋的方向:城市化。李迅向记者表示,我国有很多县已经不以农业为主,而是转向了以二、三产业为主,完全可以将做得好的县拿出来做“撤县改市”的试点。
 
  中西部地区势头强劲 
 
  从“县”改为“市”到底会有怎样的力量?一组排名特别具有说服力。
 
  2016年,工信部对全国近3000个县(市)进行综合评估,发布的县域经济100强中,共有69个县级市,其中排名前13位的均为县级市。
 
  不难看出,县级市以其特享的资源配置,经济发展远胜于普通县域;另外,现有的经济强县,甚至拥有着赶超市域经济的实力与潜力。若以这样的经济体量囿于县域行政区划中时,诸多不适即会显现。
 
  “冻结”20年之久,专家表示,“撤县设市”的闸口一旦开启,必然会有一大批提早准备的县域闻讯赶来。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很多县份搭乘了“撤县设市”的头班车,放开步子,促进了经济发展,包括人们熟知的浙江义乌市和桐乡市、安徽桐城市和宁国市。而从本月撤县设市的六个县份所处的地域看来,本次“解冻”,中西部地区势头强劲。
 
  据悉,在2016年21个GDP超过千亿的县中,有4个来自中西部地区。其中,湖南长沙市就独占了3个——分别位居第7的长沙县、第8的浏阳市以及第15的宁乡县。
 
  其中,宁乡县的撤县设市于近日刚刚获批,从宁乡的现状就能看出一些县改市的必要性。
 
  宁乡位于湖南中部,隶属省会长沙市,面积2906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116.8万人。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宁乡县实现GDP超过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8.7万元,跃居全国百强第35位,中部第3位。以上数字,甚至要高于中西部很多地级市。
 
  撤县改市后,宁乡将由湖南省直辖,长沙市代管。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一改变将使得宁乡的城市化基础建设效率加快,民生条件也将随之改善,成为“市民”后,百姓将获益。另外,城市的投资空间更大,项目建设发展迅猛,进而就业机会也会增多。
 
  记者从湖南省政府网站获悉,目前,湖南省共有宁乡县、邵东县、桂阳县、攸县、祁阳县、道县、祁东县等7个县列入申报撤县设市规划。经济强县宁乡的成功获批无疑为其他六县开了好头。据当地媒体报道,邵东县很有希望成为下一个县级市。据网上媒体报道,邵东早在1993年就完成了第一份撤县设市申报材料,曾经“无门可入”,现在终见曙光。
 
  勿重蹈1997年覆辙 
 
  撤县设市或将“解冻”,众多县份摩拳擦掌,也大有“井喷”之势。
 
  曾经的不少地方将“改市”作为政绩工程,扭曲了城镇化的方向与目标,一方面,城市建设缺乏规划,一些地方出现供大于求的“鬼城”;另一方面,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并没能跟上。这也是20年前国家收窄“撤县设市”口子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即使成功“撤县设市”、“撤县设区”之后也并非就一帆风顺。浙江杭州市的萧山、余杭早在2001年就撤市设区了,但杭州市出台的很多政策都会有额外的括弧——即“萧山、余杭除外”,直到2015年才实现同城同待遇。所以如何在后续整合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这是个更大的课题。
 
  因此,开启闸口后的新一批“撤县设市”,更需要注重“名副其实”,而非“名大于实”。
 
  据记者了解,民政部有关的设市标准的最新文件仍未正式公布。李迅认为,有申报意向的城市还是要“稳一点,不要一哄而起”。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则表示,一旦标准明文化,所有的县都会“群起而追之”,更要避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和“过度追求量化指标”的情况。
 
  背景链接:
 
  •198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的论述中提出:“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
 
  •1983年,“撤县改市”序幕正式拉开,有31个县域改为县级市,并新设了7个县级市。
 
  •1986年《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规定: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从1983年到1986年,是“撤县改市”的第一波高潮。
 
  •1993年,国务院同意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即在1986年国务院批准试行的撤县设市标准基础上另作修改,明确了适用范围、人口总数、经济指标等。“县改市”正式进入井喷期。
 
  •截至1998年底,我国县级市数量达437个,其中近350个为县改市。
 
  •1997年,国务院“暂停审批县改市”。关于叫停原因,业内认为,县改市初期有一定效果,但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各地盲目跟风引发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一方面出现“假性城市化”;另一方面,市级权限给有心之人带来更多寻租空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责任编辑: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