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资源经济
资源经济

黄河生态保护,黄土高原是重点时间: 2022-11-22信息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艾蒿书院 2022-11-22 作者:肖金成 责编:qgy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廊道,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黄河生态治理和保护作为治国兴邦的大事来抓,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区”)地处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接壤地区。受土质疏松、地形破碎、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和陡坡开垦、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面积广、土壤侵蚀强度大,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快推进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对于维系黄河安澜、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久久为功护安澜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治理,持续开展了以坡面治理和沟道治理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展了水土保持理论、技术研究和水保试验站建设,不断完善和丰富治理措施和治理手段,实现了治理理念由人工治理向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转变,治理方式由分散治理向国家主导的规范治理转变,治理区域由全域治理向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重点治理转变。通过实施梯田和淤地坝建设、小流域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等重大工程,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林草覆盖率由不到20%提高到63%,梯田面积由1.4万公顷增加到5.5万公顷,入黄泥沙从16亿吨减少到2.5亿吨左右,昔日山光水浊的黄土高原正向“绿水青山”迈进。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从营造梯田、修建淤地坝、植树造林等单一工程治理向以小流域为单元强调坡面、沟道联合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转变。据不完全统计,黄土高原地区累计治理开发的小流域达3000多个,总结出“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淤泥穿靴子”的治理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朱显谟院士结合50年代对黄土高原的综合考察和70年代的治理研究,提出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专家们经过分析研究认为,一个小流域经过20年的综合治理基本可以实现良性循环,为黄土高原大规模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进入本世纪,国家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步伐明显加快。根据新时代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新特点,中科院周卫健院士和安芷生院士提出了《新时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26字”建议》,即“塬区固沟保塬,坡面退耕林还林草,沟道拦蓄整地,沙区固沙还灌草”,对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至2018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由1999年的32%提高到63%,入黄沙量由8亿吨/年减少到3亿吨/年以下,入黄泥沙大幅度减少,黄河水沙关系不协调局面有了很大改善,对改善黄河中下游生态环境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淤地坝建设盘活了“土文章”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在实践中创造的既能拦截泥沙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和以坝代路的水土保持措施。所淤积的耕地主要由山坡表土随坡面径流汇入沟道而成,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水分充足,旱涝保收,增产作用十分明显,多数成为重要的基本农田。“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这些谚语印证了淤地坝使荒沟变良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图为陕西省榆林市一处淤泥坝   榆林市水务局供图

淤地坝不仅是控截泥沙的神器,所淤坝地还是丰产增收的“聚宝盆”。经过50多年的建设,黄土高原的淤地坝数量在10万座以上,每淤1亩坝地可拦沙3000~8000吨。分布于沟沟岔岔的淤地坝直接拦截了来自上游沟道与坡面输送的泥沙,使入黄泥沙大幅度减少;随着淤地坝淤积抬高,不断抬高控制区域侵蚀基准面,土壤侵蚀的势能减小,侵蚀作用随之降低。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对淤地坝建设的规范指导,推广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在重力侵蚀严重、水土流失剧烈区域大力建设高标准淤地坝。排查现有淤地坝风险隐患,加强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和老旧淤地坝提升改造,提高管护能力。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要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无疑是重中之重,应注重各项治理措施的统筹协调和协同性,将提高生态治理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将淤地坝系建设、植树种草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加大封山禁牧轮牧和封育保护等自然修复力度,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需将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同居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同建设美丽中国相结合,持之以恒推进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分区精准施策,着力提高治理效率,有效解决黄河水沙不协调问题。将开展生态综合保护作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释放生态红利的重要抓手,将淤地坝系扩面升级作为减少入黄泥沙的关键举措,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黄土高原面貌实现根本性好转的重要保障。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思路,可以在黄土高原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治理基础较好、示范效应强的区域,开展生态综合保护试点,改变过去梯田建设、种树种草、淤地坝建设等单项治理措施比较多、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不足的状况。鼓励试点地区依托已有的生态建设基础,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因地制宜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湖草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建设以梯田和淤地坝系为核心的拦沙减沙体系,乔、灌、草相结合的生物防护体系,封禁保护为主的自然修复体系,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实现体系。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碾庄沟坝地建起蔬菜大棚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供图


淤地坝是流域综合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建议以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有计划推进淤地坝系建设。对黄土高原重要沟道坝系进行规划设计,系统谋划一批重点工程,每年选择若干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久久为功。建立分级负责、分类投入机制,中央政府主要支持骨干工程建设,省级政府负责工程建设督导和检查验收,并加大对淤地坝建设支持力度,市县政府负责工程组织实施、除险加固和管护责任落实,乡镇政府负责管护。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肖金成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原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