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资源经济
资源经济

专家:“三北”工程成效显著 问题不少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李海楠 作者:admin 责编:

 
    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31年来,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有报道称,作为三北工程重点治理地区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通过20多年的建设,植被覆盖率已分别达到15%和20%以上,基本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进入全面改造和合理利用沙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的新阶段。不少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景象。
    但是,三北防护林建中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树种选择和规划布局
    “往期的工程建设还是有着一些问题的。”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林实际上是不太成功的,有些地方种植一些常绿的树种,显然是不适合在草原和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的。
    另外,在树种的选择以及树木的规划布局上,蒋高明表示,树种主要集中在杨树、樟子松、油松、沙柳等,灌木种类较多;此外还有沙棘。“樟子松是常绿和耐旱的,尽管在沙地上表现很好,但是保证其成活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蒋高明说。
    据了解,杨树在整个三北防护林体系中占比例较多。蒋高明说:“比如新疆的河谷两岸也有一些杨树,但不是在草原或者荒漠上。现在很明显的,应该长草的地方,种植了乔木;随后,很多专家反对种植乔木,又改为种植灌木。灌木种不好同样也是一种破坏,像新疆的干旱区就是以灌木为主。
    蒋高明认为,树种的选择和种植应当强调的是“本地植物”,就是适合当地传统、有着亿万年形成历史的植物。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吕一河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树种的选择和规划布局应当和防护林区域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要尽量适合当地的气象气候和地形条件。他认为,类似因地制宜,因树制宜的说法只是泛泛而谈,实际上落实到具体工程上,就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决定施工方式,这在全国是没有统一标准和模式的,即使是三北地区的东北、西北和华北三地也都不一样。
    据了解,在整个三北防护林体系内,选择种树要多于近地植被的种植。“因为种树直观效果会大一些,但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树成本和维护成本就会很高,成活率也较低。”吕一河说。
    另外,病虫害也是困扰树木成活的一大隐患。吕一河表示,并不是说单一树种就必然发生病虫害,只是说,如果发生病虫害以后,单一树种的防病抗病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是混交的话,那就只有一种树木受害,其他的就不会受害。
    蒋高明也举例说:“虫子是有很多宿主的,比如天牛,就很容易把杨树破坏掉,宁夏的防护林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天牛。”
   防护林投入和收益
    据了解,防护林本身作为一种功能性措施,基本上也是世界通行的一种做法。生态退化了,就需要植树种草,恢复生态。
    “工程实施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外,投入和收益也应着重考虑。”吕一河说,从经济角度看,工程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才能够维持,这就要看决策者怎样去考量和把握了。
    蒋高明认为,投入与收益相比,显然投入更大一些。长期的对树木维护投入、对百姓种树的补贴投入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如果最后的效果不好,树木成活率达不到预期目标,是得不偿失的。
    在工程投入和建设方面,还应当注意全局性。蒋高明说:“我们比较反对的是,区域内本身有很好的草原,应该拿草来覆盖的地方不要轻易去扰动和改变它,因为林和草分别是林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管理,希望整个国家一盘棋,不要只站在一个部门的利益上。”
    蒋高明说,防护林的工程实施有一段利益链。“现在选择的树种都是苗圃里面的树种,但苗圃是控制在包括经营者、规划者、决策者在内的林业系统手里的” 。
    他建议,可以用遥感卫星技术来看一看,林木到底成活了多少。“据我了解,他们甚至把50年代的烈士陵园都列入三北防护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50年代还没有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是1978年才开始实施的”。
    对于防护林带来的收益,吕一河认为,从生态角度看,肯定是做了比不做好;从防灾抗灾的角度看,做了这个事情比不做肯定也要好。但实际上,决策者考虑问题,不会单纯从生态和防灾角度考虑;做这些事情的企业或者机构从工程当中也会获得一定收益。总之,从多种利益的角度权衡,才能够知道这个事情的合理性在哪里,这需要综合考虑。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