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资源经济
资源经济

论资源节约的主体与动力时间: 2015-08-15信息来源:谷树忠、李维明 作者:wyg_admin 责编:

 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资源浪费现象普遍而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资源节约有诸多认识上的偏差。在此,本文就其中一些关键问题作出梳理和阐释。

   一、为什么要节约资源?

   要回答这个问题,应从正反两方面来入手。从正面看,资源节约是为了保护日益受到压迫而不堪重负的自然资源,保障国家和地区资源安全,保证国家、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质量差和空间不均衡,节约是必由之路。资源节约与否,是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我们正处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的现代生态文明时代,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现代文明社会、现代文明世界所不容。
   从反面看,如果不节约资源就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会导致资源极度短缺、资源恐慌、资源危机,会影响到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正反两方面都说明了节约资源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资源节约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需要,是公民、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要求。

   二、节约资源是为了谁?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自然资源是谁的”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从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看,或者从根本上看,自然资源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至少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是大家所共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约资源是为了全人类,是为了国家、民族或地区。从较小的时间或空间范围看,资源的多寡、优劣关乎社会系统的各个层级。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约资源是为了特定的集团、企事业单位、家庭或个人。即使如此,由于自然资源基础的有限性与人类共有性,一个集团、企事业单位、家庭或个人的资源浪费行为,都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他集团、企事业单位、家庭或个人的资源可用量,从而影响到其他主体的生活水平、福利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节约在利己的基础上也利人。总之,节约资源是利己利人的智行、善举。

   三、该由谁来节约资源?

   资源节约的主体,一般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团体或组织、家庭及个人等。每个主体在资源节约方面均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共同构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在资源节约型社会中,政府所起的作用是引导的、关键的,而其他主体的作用是基础的、必需的。政府作为资源管理主体、资源分配者、利益分配者,其核心作用是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制度、奖励资源节约、惩处资源浪费,并将资源向高效率使用者配置。
   我国各主体在资源节约方面均有较大问题: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而破坏和浪费资源,家庭由于价格低廉而浪费电和水,企事业单位由于计量手段不配套导致水、电浪费等。政府在我国资源支配和使用方面居绝对的主导、强势地位,加之政府财政资源扩张,受“政绩”驱动,而过度开采优势资源、破坏其他资源,或政府超标占用土地,或决策失误导致资源浪费,此类现象比比皆是,所造成的资源破坏更是规模大、影响大。有时是政府的问题多些,有时则是企业的问题多些,有时可能是家庭的问题多些。谁的问题多,政策就主要瞄准谁,使之行为朝着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方向转变。

   四、我国资源节约为何进展缓慢?

   应该承认,我国资源节约进展并不理想,无论是在节水还是节能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抵触。主要源于对资源节约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或源于对资源节约责任与义务的认识不到位。
   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从各地实际情况看,对于“发展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不为少数,往往认为发展就是招商引资,就是增加GDP,就是增加财政收入。为此,往往不考虑资源、环境代价引进投资,破坏了本地的资源环境基础,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考核制度不当。一味强调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的考核指标体系,影响到了各级干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即使有些省区市开始将节约资源特别是节能节水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但由于没有统计数据支撑而不能真正起到约束作用。改革不合理的干部考核制度,已成为资源节约的重要突出口。没有合理、有效、健全的干部考核制度,便不可能切实、有效、持续地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开展。
   资源节约收益分配制度缺陷。资源节约可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往往比较容易为节约者获得,而社会和生态效益等“正外部性”较强,难以为节约者所得到,行为主体自然就会对资源节约有一定的心理排斥。
   社会舆论冷嘲热讽。有些地区、有些部门、有些阶层,资源节约的舆论氛围还不浓厚,过度追求时尚、奢华、享乐和炫富的不良风气到处弥漫。在这种风气、氛围中,资源节约反而可能受到冷嘲热讽。
   技术缺乏。我国资源节约技术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节能、节水技术的差距较大。
   资源节约费用难以承受。资源节约是其他要素替代资源的过程,包括劳动替代、技术替代、资本替代。资源节约投资有时规模较大、回收期较长,会影响企业或政府的再投资能力。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情况尤为突出。
   转变思想认识、改革干部考核制度、改革资源价税费制度、营造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快资源节约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对资源节约进行补贴和奖励等,将会显著地加快我国资源节约的进程。

   五、如何鼓励奖励资源节约?

   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奖励资源节约做得好的单位、家庭或个人。
   资源节约者之所以节约资源,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在物质方面,主要基于节约资源就是“省钱”考虑,这是家庭、个人及企业等社会主体的最朴素但也是最基本的考虑。另外,从更理性的角度看,节约资源也是基于资源供需平衡、保障最基本需求的考虑,这更多的是具有战略和忧患意识的公民和政府的基本考虑。在精神方面,主要是为了表明资源节约主体的勤俭节约品德、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意识等,希望得到包括政府、社区等在内的社会各组成部分的认可、赞许及褒奖。
   所以应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鼓励和奖励资源节约的行为主体:在物质方面,保证资源节约所增加的经济支出部分得到回报或补偿,进而给予额外的物质奖励,包括向资源节约主体配置更多的资源等。
   在精神方面,树立资源节约意识,树立资源节约模范或标兵,营造节约资源光荣、浪费资源可耻的社会气氛,对资源节约的行为、现象和主体进行通报表扬等。
   一般地,仅有物质奖励或仅有精神奖励都是不全面的,需要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还要认真研究资源节约心理、资源节约宣传策略,防止“宣传过度”,防止因不当宣传而对资源节约的行为、现象和主体产生逆反、不接受的心理、情绪。另外,要使鼓励和奖励的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性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形成鼓励和奖励资源节约行为、现象和主体的社会氛围。

   六、如何制约惩罚资源浪费?

   同样,必须旗帜鲜明地对资源浪费现象进行限制和惩罚:
   第一,通报批评。包括开列资源浪费大户清单,公布资源消耗大户。此手段对企业、事业单位及地方政府比较适用。通报的方式,可以是报纸等平面媒体,也可以是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
   第二,行政处罚。对宣传资源稀缺、资源短缺不力的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批评和行政记过处分等。一个地区的资源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工作,特别是资源宣传等工作。对于资源意识缺乏的地区的领导需要进行必要的行政处罚。
   第三,提高资源浪费的经济代价。或者提高资源价格,使得资源价格高到足以促使地方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家庭等产生节约资源的经济动机;或者加大对资源浪费的经济处罚力度,使资源浪费主体承受较大或越来越大的经济处罚、代价;或者对资源消耗较高的产品、服务实行资源价格歧视政策,促使这类产品、服务减少供给、进而减少资源消耗。
   第四,剥夺资源浪费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资源利用或支配权利。使得资源向利用效率更高的主体转移,以提高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水平。如对破坏或浪费矿产资源的业主,剥夺其(在一定时间内或永久)进入矿产资源开采市场的权利。这种处罚,既实现了对资源浪费者的处罚,又实现了将资源向高效率使用者转移配置的目的。
   至于哪个手段最有效,则取决于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注重“名声”、“口碑”或“面子”的地区,可能通报批语是最有效的手段;在注重“实利”、“金钱”的地区,则应主要以经济处罚为手段;在资源意识薄弱的地区,可以通过宣传及教育等手段,使群众增强资源稀缺意识,增进其自觉节约资源的意识;在资源极为紧张的地区和时候,可以削减资源浪费者的资源可支配数量,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节约资源的人、家庭、企业,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谷树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维明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