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成都“城中村”:“破茧成蝶”自然之美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黄涛 作者:admin 责编:

 

     成都将用5年时间完成12个“城中村”改造。这被时间和历史共同沉积下来的最后一片土地,即将在改造与开发的序列里填补现代化城市的空白;这在现代与传统交叉中的最后一片土壤,即将迎接新命运的到来;这12个最后“城中村”欲“破茧成蝶”,凸显“世界田园城市”的自然之美。

    韩清华  马林楠

    “城中村”,全国大中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向乡村蔓延过程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在这里,居民住的是低矮的小青瓦平房,走的是门前坑洼的狭窄道路,做饭烧的是罐装液化气……房屋破旧拥挤,基础设施简陋,安全隐患突出,经济发展相当滞后。

    为了尽快改善成都中心城区“城中村”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成都于2007年全面启动了中心城区12个“城中村”片区的改造建设,并计划在5年内即2012年前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

    两年来,成都市中心城区12个“城中村”改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止到2009年底,12个“城中村”共完成投资110.24亿元,拆迁各类建筑物533万平方米,完成拆迁总量的81.13%。部分“城中村”已经全面完成拆迁,并建成一批城市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以及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安置小区。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为成都向“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大步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年完成12个“城中村”改造

    百姓居住环境大变样

    “城中有村,村外有城,村外现代化,村里脏乱差”,这是对当前成都“城中村”最真实的写照。

    在成都二环路周边,成都城南紫荆小区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跃身为国际城南最繁华的区域,是著名的不夜城;东二环附近也随着万达锦华城、龙湖三千里等项目的成功启动,贴上了“中产”的标签。当这些区域的居民们在享受24小时自来水、随时打开燃气做饭、社区安全有保安24小时保证的时候,部分“城中村”居民们却还过着“五无”生活:无市政配套设施、无污雨水管道、无自来水、无天然气管道、无消防安全设施。

    成都“城中村”大都建筑密度高?外来人口多?很多村民没有工作?大部分靠出租违章建筑为生。他们不断违章建房?以房屋出租谋求生活,一方面使已经密集无序、杂乱无章的环境更加混乱,“贴面楼”、“接吻楼”让本就狭窄的街道“暗无天日”;另一方面,外来人口聚居,教育管理薄弱,影响了治安状况。

    由于房屋和人口密集,人口流动性大,空气对流不充分,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污染严重,蚊蝇孳生快,再加上有些人尚未进行免疫接种,急慢性传染病容易传播和流行。

    据了解,成都于2007年8月启动“城中村”改造。首批“城中村”改造的片区有琉璃场、文家场、黄田坝、百仁、土桥、天回、簇桥、金花、机投、青龙场、龙潭寺、赖家店12个场镇。这些场镇均位于城郊接合部,涉及改造范围13.08平方公里。改造范围内建筑面积657万平方米,其中,国有土地上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集体土地上建筑面积534万平方米;改造范围内总户数约19405户,总人口约1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3万人,农村人口约2.3万人,非本地户籍人口约7.6万人。总投资预算为150亿元。  

    与成都市中心城区相比,这些“城中村”早已凸显出诸多不适应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弊端,如水电气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低且时有故障,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没有全部到位,大量小作坊混杂造成街道脏乱差,辖区居民日常生活不方便等。

    众所周知,“城中村”改造因牵扯问题多、涉及范围广而成为建设管理者头疼的难题。“改造‘城中村’不是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一个孤立问题,还应从户籍制度入手,从体制改革上寻求城市化的根本出路。”成都市建委副主任、市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指挥部副指挥长孙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孙明说,由于“城中村”居住的主体是农户、农转非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低劣以及管理失控,加上成都区域土地性质比较复杂,房屋权属复杂,拆迁补偿与人员安置皆面临诸多难题。但是,成都在推进“城中村”改造期间,克服了一系列问题,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2008年,成都市克服“5·12”汶川地震后面临的各种困难,对12个“城中村”完成投资57.64亿元,拆迁各类建筑物面积309万平方米,拆迁户数10443户,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75.3万平方米,外购安置房面积111.9万平方米,共整理出土地5736亩,实现了“城中村”改造良好开局。

    2009年,成都市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带来的困难,继续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全年目标任务为完成30亿元投资,拆迁200万平方米建筑。截至12月底,实际完成投资52.6亿元,拆迁各类建筑224万平方米,一批道路、小学、中学、市场、安置房等基础配套设施已经建成并验收交付使用,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孙明表示,“城中村”改造是成都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惠民利民的重大举措。目前,12个“城中村”改造已成为成都城市建设的热点和社会广泛关注的城市建设亮点。下一步,成都市将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奋斗目标,继续加快“城中村”拆迁安置步伐,加大改造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力度,高水平、高质量推进改造区域内新建项目建设。通过此轮改造,城市功能将全面增强,“城中村”百姓居住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将得到全面提升。

    城市与农村和谐相融

    展现城乡结合自然美

    近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召开成都试验区建设有关重大项目(工作)动员大会,其中重点提到了“城中村”改造,提出“城中村”改造要针对不同的区域情况作出不同的整改方案,每一个“城中村”项目,都要为提升城市新形象、改善百姓居住环境而高水平打造。

    成都市建委副主任、市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指挥部副指挥长孙明告诉记者,为了建设人居环境优美、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城市新区,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是在高水平、高质量城市设计和控规优化前提下改造,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旧城拆迁安置和低水平建设。目前,12个“城中村”片区都聘请了设计单位开展城市设计,部分片区已近完成城市设计。

    “12个‘城中村’改造是量体裁衣、一村一策,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方案。”成都市建委开发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成都“城中村”改造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结合各“城中村”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方案,计划在2012年前基本完成。届时,改造区域内拆迁全部完成,土地以招拍挂方式推向市场;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地按照规划建设完成,社区服务、就业服务等各项服务功能配套;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城市功能明显加强。同时,逐步完善居民居住地的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和居民就业服务等功能,使居民生活环境能够明显改善。 

    在这轮改造计划提出之前,成都市武侯区已对金花桥、簇桥、机投三个“城中村”量身定做了初步改造规划。按照改造计划,这将是一次整体改造、建设和包装。金花桥的“城中村”将建成“金凤街商业广场”,依托江安河和映月公园形成滨河景观休闲带。彰显川西民居特色的建筑将容纳观光休闲与特色餐饮,突出休闲特色。2万多名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便捷的城市休闲生活。簇桥“城中村”将出现一批大中型超市、品牌专卖店。原来杂乱无章的农民自建房将被休闲娱乐中心、蜀锦广场等高端硬件设施所代替,成为一个全新的区域商务文化中心。15万人将直接受益。机投“城中村”将以发展高档楼盘及相关商业、休闲等城市区域配套为主。新建的“蜀汉民俗公园”将为辖区3万余居民提供休闲新去处。

    成都“城中村”改造将在5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造后的成都将现代城市文明和现代农村文明和谐相融,焕发出城乡结合的自然美……“城中村”即将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段历史。改造后的锦江区琉璃场将成高档居住区;成华区将再造古典青龙、盛唐昭觉;金牛区天回老场镇将变脸“新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锦江区的“城中村”——琉璃场三年之后,将成为一个中高档楼盘林立,综合性的小区,片区内将会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各一所,改造后琉璃场大部分居民可以原地返迁。

    “成都成华区将再造古典青龙、盛唐昭觉。我们针对每个区的不同情况将设计不同的方案。”据成都市成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成华区的青龙场、龙潭、赖家店这3个老场镇将变成成都东郊三大城市区域副中心,成为成都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3个“驱动极”。

    据悉,成都武侯区从2007年10月起到2011年12月底,将全面完成武侯区簇桥、金花、机投三大“城中村”改造范围内房屋的拆迁、基础设施及城市公建配套设施的建设,力争通过5年时间,将3个“城中村”打造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齐备、各具特色的城市化新型城区。

    成都金牛区洞子口将打造成沙河原生产居住区。记者在洞子口发现,目前这里的村道保洁、村容村貌等有了一定改善。沙河综合整治后,沙河源水更清了,地更绿了,成了沙河沿线一颗美丽的明珠。

    成都整个“城中村”改造以后,将形成怎样的面貌?成都市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城中村”改造片区内不仅居住环境要改善,生活配套也要“升级”。“城中村”改造区域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态绿地要按照规划建设完成,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各项服务功能配套也要落实到位。

    城市居住环境“大变脸”

    城乡统筹惠民利民

    成都“城中村”改造不仅让城市居住环境“大变样”,城市形象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更重要的是完善了居民的生活配套服务,提高了生活质量。业内人士称,“城中村”改造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重要的惠民举措之一。

    “城中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问题。为了尽快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推进“城中村”改造,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集中成片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有条件的地区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

    如今,“城中村”治理,作为实现“十五”期间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加速旧城改造、提升城市环境功能的关键。作为长期困扰各级政府的历史难题,妥善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加大开发力度。首先应做好规划设计,完成城区区域性规划编制和修订,深化和完善控制性详规,将中心区边缘地带列为近期建设控制区,并由规划部门对其开发建设时序做出计划安排。

    2009年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中国各大城市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城中村”改造。对这两项工作,在资金、土地以及税收上,都要给予优惠和保障。

    “城中村”改造后,居民的生活会怎样,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访了成都首批次改造的“城中村”——金花。这个面积达11.96平方公里的“城中村”,辖区内常住人口2万余人,是成都南行出川的必经之路。由于前几年建设“鞋都”,金花的外来人口年年飞增。沿街的“小二楼”是金花常见的建筑,楼上住人,楼下行商是这些“小二楼”的共同特点。金花的改造范围是北至新川藏路(武侯大道南延线)、南至七里大道及成双大道、西至江安河、东至草金路,总占地约1450亩。此次改造共需拆除房屋面积约为382826平方米,改造范围涉及双凤村、七里村、江安河村,规划道路总长度为2.13公里。

    记者在金花的一个平楼里看到,三代人共同生活在只有5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这里改造后,生活配套设施完善了,环境将变得比以前好,全家人听了很高兴。

    在这里生活了多年的杨师傅告诉记者,由于经过货车多、扬尘大、噪音大等问题,在金花临街的地方住起来很难受。

    据悉,这片区域改造后,将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差、街道混乱、居住档次较低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这个片区巨大的开发价值也将很快凸显并释放出来。

    目前,成都中心城区12个“城中村”改造推进顺利。改造片区内的安置房和基础、公建配套设施正积极推进之中。成华区“城中村”改造共实现年度投资10.3亿元,拆除旧房面积5.3万平方米。安置房和公建配套建设推进顺利。其中,龙潭场镇实现年度投资6.1亿元,安置房“龙湖丽景”A区年底可顺利交房,市政道路、社区服务中心、派出所、街道服务中心等公建配套和基础设施正加紧建设。赖家店场镇安置房“东方惠城”A区已建设到主体7层,B区建设到主体11层。

    居住环境与城市形象共同提升

    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迈进

    在2009年12月21日闭幕的成都市委工作会议上,成都正式确立建设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新定位,提出用5-8年时间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新三最”城市;用2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三级城市行列;用30—50年时间基本建成世界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二级城市行列。

    成都确立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是城市发展远大理想与世界经验的具体结合,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性选择。田园城市是一种崇高的追求,是人们共同向往的理想家园。成都,正在通往理想家园的路上。

    成都市建委副主任、市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孙明表示:“成都从2007年开始便制定了全面改造‘城中村’的计划,预计2012年全面完成改造。2008年和2009年,是成都‘城中村’改造的拆迁年,两年共计完成拆迁533万平方米,占城中村拆迁总量的81.13%。在此期间,成都也加快了改造片区内道路、雨污管网和公共配套设施和学校、幼儿园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城中村’居民拆迁安置房的建设,注重全面改善‘城中村’人居环境。改造后的‘城中村’区域将打造成经济、文化、居住等多方面优势条件合一的复合型新区域。”

    据了解,为统筹推进“城中村”改造,成都市政府搭建了“城中村”改造领导机构,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指挥长,成都市建设、规划、国土、房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建设指挥部。该指挥部研究决定“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城中村”改造涉及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各成员单位和五城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五城区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推进机构并建立了相关工作机制,为“城中村”改造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城中村改造指挥部根据成都“城中村”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制了《关于统筹推进我市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实施意见》,明确了“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制定了《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报建程序》,为“城中村”改造项目在国土、规划、拆迁、建设等环节建立了绿色报建通道;建立了城中村改造指挥部工作例会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对重大问题和改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予以协调处理,确保了改造建设的速度;还将“城中村”改造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列入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工程”,下达工作目标计划,严格目标督查。这些政策措施均确保了“城中村”改造的顺利推进。

    谈到成都“城中村”的未来,市建委孙明副主任表示,“城中村”改造工作虽然推进较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城中村”改造本身的复杂性,改造过程中依然会遇到不少问题。下一步,成都将进一步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标,不断提升“城中村”改造的管理水平和建设质量。在继续积极、妥善、依法做好拆迁安置的同时,高水平、高质量推进改造片区的基础、公共配套和项目建设,为成都城乡统筹发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