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学术园地

城势而上|肖金成:城市需要一份“负面清单”,保持生态与发展的相互协调时间: 2022-03-28信息来源:新浪网 2022年03月09日  作者:肖金成 责编:XHY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红星新闻联合腾讯新闻、新浪微博、成都发布、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发起“城势而上”线上高端论坛第二季,17位来自国内顶级智库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在4场“线上+线下”主题论坛中展开对话、分享观点,探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的公园城市奋进之路。

  3月9日,论坛聚焦“如何着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展开对话。

  论坛上,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提出,治理大城市病,一定要从早做起,不能等爆发了再去应对。

▲肖金成

  建立“反磁力中心”

  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

  红星新闻:在您看来,应该怎么解决超大城市和周边城镇间要素流动障碍等现实问题?

  肖金成:对这个问题,我提出了三条对策。

  一是要中止单中心、摊大饼的过程,建立反磁力中心。中止单中心,旨在强调人口规模不大的城市,其实没有必要搞多中心,因为多中心意味着更庞大的基础设施体系。当人口达到了特大城市的规模,城市就要考虑建设反磁力中心——要把城市边界控制住,不要再往外蔓延,这是大城市病产生的根源。

  当然,中止单中心并不意味着城市规模不能扩大,不能再去吸引人口和产业。众所周知,大城市可以产生虹吸效应,吸引周边要素向中心聚集。有时候这是好事,但当速度变快、规模变大,也会为城市带来很大的压力,交通、环境、房价问题将更加明显。比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是重中之重,这说明,已经具备规模的城市再去想治理大城市的对策,其实相当困难。眼下,对成都来说是需要建立反磁力中心。

  什么是反磁力中心?这很容易理解:大城市自带极强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很难阻挡人口、产业等要素的涌入。反磁力中心,就是在城市周边选择一个环境、发展更好,交通更为方便的地区,规划建设城市新区,比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都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等。这些新区的功能,就是反磁力,逐步把超大城市的要素引入到更好的地方。

  反磁力中心的吸引力,包括更便捷的交通、更完善的设施、更美好的生态,以及更繁荣的经济。当然,更繁荣的经济可能是一个期望值,但做到了这四点,人口、产业都将向这个反磁力中心聚集。

  二是规划建设都市圈。都市圈会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扩大辐射半径,比如1000万人口的城市,辐射半径大约在150公里。过去行政区一直被认为是发展的壁垒,因为其将区域进行了切割,而当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未来将冲破这种壁垒。如果政府能主动消除壁垒,让要素向周边流动,就能在周边城市形成一定分工,从而将产业和要素疏解到周边区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是都市圈的行动过程。

  这是一个自然、市场化的过程。当然,如果有意识进行规划,比如进行交通体系规划,把轨道交通延伸到周边城市,那么周边城市将不断提升规模。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能减轻主城区的压力,对大城市病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受益的不仅是周边中等规模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包括农村地区也将会受益。这一过程也被称为都市圈的同城化。当然,都市圈建设不是一蹴而就,我注意到,成都也编制了都市圈的规划,把周边德阳、资阳、 眉山纳入进来,从范围来看比较适合,未来这三个城市也将作为成都都市圈的一部分,实现同城化。

  三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对超大城市来说,如果还是抓住制造业不放,服务业也很难发展得更好,因为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积聚,从这个方面来看,更难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所以在此过程,主城区要主动放弃低附加值的产业。但必须意识到,这不是污染的转移,而是劳动力密集、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这是因为,主城区的成本正在上升,包括土地成本、房屋租金甚至蔬菜粮食的成本。目前这些成本的上升已经被政府消化。如果政府不承担这部分成本,主城区低附加值的产业一定很难发展。 

  留下来的应该是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律师等占地和人数不多,但附加值高的产业。这样能有效的疏解主城区的功能,转移主城区的产业,促进都市圈的协调发展。

▲成都金融城

  红星新闻:产业转移,会不会造成城市产业空心化?

  肖金成:这也是很多人、甚至是很多城市的忧虑。他们认为,产业转移不仅会影响GDP、就业岗位,甚至带来人口逆增长。当然,周边城市也存在担忧,他们也会思考,转移过来的产业是低附加值的甚至是淘汰产业,会不会在当地造成环境问题。

  实际上,这个忧虑是没有必要的。主城区不会空心化,因为未来主城区一定是产业结构高度化——从过去以二产为主、三产比重低,转变为二产比重下降、三产增加。总的GDP不会变,但生产集中度上升了,这就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集约发展才是低碳的

  治理大城市病,成都有很好的对策

  红星新闻:在城市发展中,实现上述三个对策的关键是什么?

  肖金成:一是规划引领。过去城市发展,主要是要素在城市周边不断累积,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现在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和发展应该是相互依托而非互相影响,所以一定需要对空间进行规划。比如,很多城市向周边蔓延时,都变成了密密麻麻的居住区,这是我们规划的缺陷。超大规模的城市,一定要保留很大规模的绿地,要在新区和老城之间强制性保留生态区,比如保留十公里,防止大量住宅连在一起。

  此外,城市一定要拥有“肺”和“肾”——“肺”是林地,“肾”是湿地及湖泊。为了改善环境,超大城市也一定要把绿地强制性保留。

  二是强调集约发展。很多人认为,保护环境就一定要避免集约发展。这是误区。实际上,保护环境一定要在有限土地上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这才是低碳。城市太分散会导致远距离交通,而基础设施建设等要素也会消耗大量资金,实则加剧碳排放。所以粗放的发展其实是高排放的。强调集约发展,不能再向过去村庄一样稀稀拉拉地发展,集约发展才是低碳的。

  三是产业发展要设立负面清单。现在城市热衷于搞产业规划,但在实际发展中,产业并不是规划出来的,而与城市营商环境、生产生活成本有关。其实城市更需要的是一份负面清单,明确哪些产业不能搞,从而解决污染转移问题,保持生态与发展的相互协调。

  红星新闻:如何从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克服和治理大城市病?

  肖金成:当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跻身超大城市,会从本质上产生改变。对城市而言,未来发展要从规模、产业、空间等方面重新考虑。

  这就提到了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大城市病问题。大城市病过去主要发生在西方,引起了全世界的警惕。具体而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造成了污染和交通拥堵、环境恶化、消费成本提高等,这些问题统称为大城市病。

  在我看来,大城市病不是不可以避免、预防,甚至解决的。之前我已经多次发表文章强调,治理大城市病,一定要从早做起,不能等病爆发了再去应对。

  在这一方面,成都在应对大城市病有很好的对策。它很早就意识到城市规模会不断扩大,提出了公园城市理念,规划建设了成都东部新区,不仅是城市的战略举措,也是应对大城市病的关键。当然,对于新区的规划建设、功能还值得进一步讨论。(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杨雨奇


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