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董雪兵:辩证看待南北差距问题,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时间: 2022-04-18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 2021-07-25 作者:董雪兵 责编:SJW


       


编者按:2021年7月25日下午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二十次专题研讨会在线上举办,各位专家围绕“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与趋势”这一主题各抒己见。现邀请嘉宾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委副院长、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雪兵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予以全文刊发,与网友共享。

图片


谢谢主持人,非常感谢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的邀请参加今天的会议,能够有机会向大家学习。下面,介绍一下与今天讨论主题相关的我们的一点初步研究成果,我报告的题目是《辩证看待南北差距问题,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


一、南北差距的测度和判定

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南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属于北方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16个省(区、市)属于南方地区。使用GDP总量、人均GDP,以及人均教育经费、每万人医生数和医院床位数等基本公共服务指标来分析南北差距,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南北差距更多表现为经济差距,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方转移,显现出“南高北低”趋势。一是从GDP总量来看,改革开放之前,南北经济比重表现为小幅波动,改革开放之后,南方经济比重开始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期间,南北GDP比重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近十多年以来,南方GDP占比快速上升,南北经济总量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020年南方GDP总量已从1952年的52.7%上升至64.8%,北方地区则从1952年的47.3%下降至2020年的35.2%。二是从人均GDP来看,改革开放之前,南方人均GDP为北方人均GDP的80%左右,改革开放以来,南北人均GDP比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南北人均GDP差距不断缩小。1995年南方人均GDP与北方持平,之后10年南北人均GDP比在1上下小幅波动。但从2014年开始,南方人均GDP超过北方,且差距不断拉大,到2019年时,南北人均GDP比已高达1.29。

第二,南北基本公共服务表现为均等化态势。在教育方面,2015年之前,南北人均教育经费比在1上下波动,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但从2016年开始,南北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有所扩大,需要加以警惕,防止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医疗方面,2006年南方每万人医生数为北方的80%,到2019年时,南方每万人医生数已提高至北方的92%。从每万人医院床位数量指标来看,南北每万人医院床位数量比也从2006年的0.76上升至2019年的0.92,表现出南北医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态势。


二、辩证看待南北差距问题,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

缩小南北差距,不能仅仅看作是缩小GDP总量和人均GDP差距,南北是否协调,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作为衡量标准。要正确认识当前南北差距更多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经济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则呈现出均等化态势,但也要警惕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有所扩大的苗头,通过发挥各地区动态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第一,理性分析、辩证看待南北差距问题。

一是区域经济差距由各地区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多种因素差异所致,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南方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对外开放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融入全球分工网络,实现了经济起飞。之后南方地方又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在循环累积效应下,产业和人口必然会向南方地区集聚。

二是区域发展承受范围内的经济分化可以增加发展回旋空间,形成南北间差异化梯度结构,将发展势差转化为南北协调发展内生动力。

三是人口向东南沿海和更适宜人类生活发展的地区转移是客观规律。要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将公共服务享受资格与户口相剥离,将建设用地指标与常住人口规模相挂钩,让人口在常住地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享有在不同区域和城乡之间灵活择业、灵活选择常住地的平等机会,优化资源、产业、人口的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布局、就业岗位与人口分布相匹配,在人口自由充分流动中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南北协调发展。

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南北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保障各地区人民都享受到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获得平等发展机会。当全体人民获得平等发展机会时,南北区域发展就会朝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统筹协调的目标迈进。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限制被打破,通过远程教育、智慧医疗等方式不仅能够促进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均衡布局,而且有助于推动南北各地区及其人民享有公平发展机会。

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南北经济差距的重要动力。优质的医疗资源、高性价比的受教育机会、便利的交通条件等基本公共服务是区域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基础,要加快通过人才集聚实现北方地区优质高端生产要素集聚,以此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第三,充分挖掘南北各地区动态比较优势,实现协调南北方的区域共同富裕。

一是明确发展定位,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北方地区相较于南方地区而言,承担更多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国防边疆安全等功能,要加快探索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政策、跨地区耕地占补平衡机制等举措,不断健全南北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北方主导产业是依赖资源和投资的重工业,从2012年开始,北方地区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导致了过快地去工业化。重工业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保障,北方地区要释放传统产业优势,朝着高新技术化、数字化、智能化、精益化等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是运用新技术拓展发展新空间。北方地区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期,依据新技术的不同特点,例如网络通信技术突破地理局限的特点、数字技术获取丰富信息资源的特点,基于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挖掘新比较优势,聚焦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

四是以城市群为重点推动南北协同联动发展。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布局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涵盖了全国七成以上的城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发育比较成熟的5个城市群中4个位于南方地区。而且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密切,上海、广州、深圳与周边地区经济融合度较高,成为南方地区发展重要增长极。北方地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错位协同发展,导致产业发展同质化与市场分割,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因此要不断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发挥好中心城市集聚和扩散效应,推动形成产业、要素、市场等梯次分工体系,以及多中心、多节点、多圈层的网络型城市群,发挥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比较优势,实现城市深度联合和优势互补。加快连接南北城市群形成城市带,推动城市带向外拓展形成经济区,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最终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区”区域空间格局,实现协调南北方的区域共同富裕。

过去是“尔来四万千八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而目前通过全长18020米的终南山公路隧道,穿越秦岭只需要18分钟。新时代南北差距问题,我们要客观辩证地看待。

以上是我的一些基本观点,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来源: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 2021-07-25)  

图片

图片

  责任编缉:祁国燕



阅读 242
写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