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封面文章】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并行不悖——专访中国区域科学学会理事长肖金成|中国投资时间: 2022-10-24信息来源: 中国投资参考 作者:肖金成 责编:SJW


 

                                        原创    肖静秋 中国投资参考 2021-08-16 12:32 发表于北京

图片









8月封面文章
 

 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并行不悖 
   
——专访中国区域科学学会理事长肖金成

   肖静秋
 城乡协同共进
   
——专访陆铭教授   
   肖静秋
 城镇化新阶段的空间形态及其治理
   
——专访卓贤
   肖静秋
 地理和行政制度对城市群的影响 
   王旭阳  李凯希  卓贤
 基于人员流动大数据观察的城市群
   王旭阳  李凯希  岑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导读

经济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城市之间,在人均意义上达到大致相等的状态。乡村振兴要做到六个字:人出来,钱进去。生产要素要合理的从城市进入到乡村。农村相关的产业实现规模化和现代化,人口数量减少的同时,人口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中国投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多次提到“城市群与都市圈”,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那么随着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经济要素向沿海地区和一些特大、超大城市集中,是否会导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人口集聚增加后,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应如何提前部署,来应对未来的交通拥堵、教育、住房、医疗等公共资源无法均等化的“大城市”病问题?

肖金成:实际上,人口向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转移,或者说,城市群之外的人口向城市群内转移,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增长、人均生活水平差距的缩小、人均GDP差距的缩小,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我们研究发现城市群内和城市群外的人均GDP差距很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也就是十大城市群内的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只有30%多,而GDP占比60%多,城市群之外60%多的人口只有30%多的GDP,这就是差距,就是区域差距。所以我们不能光计算东中西部的差距,还要算城市群内外的差距。

如何缩小这个差距?比如说让城市群内的产业向外转移,这是缩小差距的一条途经,但是产业转移的成本很高,而且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企业,不是政府,不是政府想转移就能够转移,何况当地政府并不想把当地的产业转移出去,投资者想转移才行,而投资者决策产业转移的基本出发点是利润的多少。但是人口向城市群内转移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只要有就业岗位,收入比较高,就会选择离开家乡、离开农村,转移过去甚至把全家转移过去。改革开放后几十年时间,变化最大的就是沿海地区常住人口增加,城市群内的分母增加,与城市群之外的人均GDP差距就会缩小。

产业发展,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经济发展要素的聚集也需要很多条件。现在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最大的区别是投资由企业说了算。企业有投资自主权,能不能把这些要素向城市群之外转移、向中西部转移、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由企业做决定。

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向大城市转移是一个趋势,即使我们不鼓励,政府不提供条件他们也会去。某种程度是一个规律,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人口向大城市转移是否会引起“大城市病”?会不会出现交通拥堵、房价提高、环境恶化等等,肯定会。人口像潮水一样涌向大城市,确实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人口都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容纳得下吗?肯定容纳不下!所以不能都涌到这几个大都市去。规划建设都市圈,规划城市群,目的就是防止“大城市病”。为什么发展都市圈、城市群能防止大城市病呢?都市圈中有一个核心城市,城市规模很大,吸引力很大,对周边地区具有“虹吸效应”。规划建设都市圈,就是为了减弱“虹吸效应”,增强“辐射效应”,让都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把周边地区发展起来。

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就是要建立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通体系,把轨道交通建起来。我们提出都市圈同城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是一个城市像在一个城市一样。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把地铁,城际铁路修到周边的城市和城镇,这些城际铁路就像公交车一样,随时上下车。住在周边的城市,便捷程度和核心城市中心区一样。而且周边地区的空气肯定比核心城市中心区要好,消费成本肯定比中心区要低,很多成本敏感性产业也会转移到周边。核心城市发展什么产业,周边的中小城市发展什么产业,小城镇发展什么产业,最终是由成本决定的。都市圈规划要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也可以提出负面清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产业名单。政府的导向作用在规划中体现出来。都市圈规划的目的就是防治“大城市病”,避免产业和人口大量涌入核心城市,给核心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城市群不只有一个核心城市,很可能有两个核心城市或三个核心城市,每个核心城市都有自己的都市圈,都市圈很可能连在一起,相互影响。我给城市群下了一个定义,城市群是由都市圈和城市圈共同构成的。城市群形成的前提是有一个或多个都市圈,还有多个城市圈,相互耦合在一起。

城市群为什么能够形成?就是因为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有多个大城市或曰大都市,各有各的圈,彼此连在一起,拥有共同的腹地,竞争异常激烈,甚至发生恶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统一规划。大城市发展什么产业?中等城市发展什么产业?小城市发展什么产业?小城镇发展什么产业?城市群里的城市要进行分工。做城市群规划的时候,一般要给每一个城市一个定位,相当于城市的名片,本质上就是根据本身具有的优势和产业基础明确分工,分工才能合作,互利才能共赢,这是我们编制城市群规划的重要意义。因为城市群里城市很密集,竞争很激烈,你有优势我也有优势,应该分工合作,城市自己不可能分工,通过规划,明确分工,促进合作。

都市圈的交通是放射状,城市群的交通是网络化,不仅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要建设城际铁路,其他城市之间也要建设城际铁路,像蜘蛛网一样形成网络化的交通体系。这个交通体系都市圈规划一般不考虑,但是城市群要考虑,城市之间都要有城际铁路相连通,形成网络化的交通体系。

在城市群里,大城市、小城市都有各自的优势。因此,只有城市群才能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在城市群里,交通体系不完善,很多产业会聚集到大城市,一般不会到小城镇去。

在交通发达的城市群里,小城镇的交通也很便捷,甚至有轨道交通通往核心城市,公路也很便捷,很多产业就会转移到小城镇。因为周边地区的成本低、环境好、交通很方便。所以规划城市群和都市圈,是治理“大城市病”的一个手段,是防治“大城市病”的重要举措,而非继续强化大都市的规模扩张,继续加剧“一市独大”。


《中国投资》:基于您的研究,当前行政边界对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起着非常严重的制约作用,您提议“淡化行政区,强化经济区”。那么如何建立跨越行政边界的协调机制,或者说实现城市间协同发展,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肖金成:实际上是一个体制和机制问题。我们很早就做过城市群规划,比如2014年我们做了成渝城市群规划研究,也做了哈长城市群规划研究,两个规划都得到国务院的批复。我们对城市群规划的实施也研究了很长时间,推进比较缓慢,效果不太理想。原因就是没有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和突破。规划编制出来了,谁来实施规划?比如要建立网络化交通体系,谁拿钱?谁是投资主体?城市群有的跨省,多数跨市跨县。行政区的领导只管自己这一块地,管不了别人,财政收入只能用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怎么能用到别的地方去?比如修路,怎么能修到别的行政辖区,这就不好办了。比如规划编制出来了,要修一条高铁或要修一条高速公路,需要很多钱。谁来投资?谁来管这个事?实际上并没有解决。

我对我国的体制研究过很长时间。第一,一定要建立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行政区可以不变,但要建立一个经济区。经济区不能再像过去的合作区一样,就是开会,没有经费,没有具体措施,年复一年,会照开。现在合作区都有经协办,经协办起什么作用呢?就是联络作用,不是超越行政区的一个机构。所以经济区首先要有一个有职有权的办事机构,这个机构一定要名正言顺,要赋予其一定的功能。叫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好,叫管委会也好。这个机构要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权力,不是空的,基本的功能都要有。第二,这个机构要有经费,有资金。这个经费不是办公经费,而是搞建设用的经费,比如说修跨界公路,必须有最基本的资本金。我从法国的做法得到了启发。法国有个巴黎经济共同体,就是巴黎市和周边的行政区共同组成的。巴黎行政管辖区只有2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约三四百万人,但是大巴黎区就有几千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他们成立了一个巴黎共同体,每个行政区都派出一个成员参加,这些成员定期开会。共同体的主席一般都由巴黎市的市长担任。为什么会让巴黎市长来担任共同体的主席,因为巴黎市出钱最多。每个共同体成员要按财政预算的一定比例缴纳,交给经济共同体办事机构作为项目建设经费。开会时要讨论决定搞什么项目,需要多少钱?所以开会时各行政区的首脑一般不会缺席,缺席了你就放弃发言权了。据说共同体开会时一般都是各市市长参加,决定办什么事,交多少钱,谁来管事,如何监督等等,合作就不是可有可无,不会流于形式,不会为开会而开会。第三就是要形成持续运行的机制。经济区的合作,不管政治和行政,只管经济事务,而且只管行政区之间联系的事。避免发展成为行政区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比如巴黎市内的事共同体不管,但是巴黎市和别的市合作的事他要管。必须建立一种机制,包括多长时间开什么会,设立什么分支机构,设立什么委员会等等。如各市市长一年开一次或两次会,还有企业联盟、行业联盟,各种学会、协会等等,在经济区层面进行多层次合作,非常广泛。在此基础上,行政区逐步弱化,而经济区不断强化。各级政府不再是万能的,无所不包的,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甚至管不好的事,但如没有经济区或社会结构参与经济管理,各级政府便难以脱身,行政分割便难以避免。
图片


巴黎都市圈(La Métropole du Grand Paris)简介

巴黎都市圈由巴黎市和11个行政单位组成,下辖131个市镇,共有720万人口。巴黎都市圈是世界第一的旅行目的地,一年接待4680万访问者,是欧洲第一的就业地,共有410万个就业岗位。该都市圈创造了75%的本大区GDP和法国全国25%的GDP。在法兰西岛大区创立的企业有十分之七都位于此都市圈,当地拥有欧洲第一的办公室面积,总计3800万平方米。

一、前所未有的合作体系
巴黎都市圈是一个市镇共同体。它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两级治理系统(都市圈/行政区)。这种制度的创新,使都市圈层面能够合理地处理战略层面的问题,而行政区层面处理居民事务、具有事务性的问题。

巴黎都市圈具有5个战略职能,分别包括:

两个自主全责职能:
1.地方人居保护政策与改善环境和生活的框架政策:气候计划、空气质量、抗击噪音污染、能源转型、可持续交通;
2.水生环境管理和防洪:水道修复、保护结构、土壤防水;

三个与市镇、行政区共担的职能:
3.都市圈空间规划:整治行动、城市重建行动、土地储备的构成;
4.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与规划:各类活动区域、经济发展行动;
5.当地住房政策:改善已建成的房地产存量,修复和吸收破败的住房;

、平衡与共享的治理
1个由209名被选举出的委员构成的委员会,代表131个市镇。委员比例分布严格控制,确保每个市镇至少有一名代表。

1个主席团,由主席、20 名副主席和 10 名委派顾问构成,代表所有利益团体和所有领土的组成。

1个发展委员会,代表公民社会,针对现实问题和挑战提出的具体和前瞻性的方法。

7个专项委员会,分别是:1. 财经委员会;2. 都市圈项目委员会;3经济发展和吸引力委员会;4.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委员会;5.人居和住房委员会;6. 数字化发展、创新、新技术、研发委员会;7. 都市圈规划委员会;

三、行动中的都市圈
● “让我们创造大巴黎都市圈”,这是欧洲最大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竞赛。

● 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都市圈负责未来奥林匹克水上中心的项目管理。

● 都市圈投资基金的投入使用。

● 战略计划的实现:
    - 都市圈气候-空气-能源计划 (PCAEM)
    - 领土一致性方案 (SCoT)
    - 大都会住房和住房计划 (PMHH)
    - 数字化都市发展计划(SMAN)

● 将 “自由单车”(Vélib'Métropole)服务扩展至巴黎以外的 400个车站。

● Grand Paris Métropole Tech 平台和“数字探索者”计划。

● 英国退欧后的一站式服务窗口。

● “生活城市中心”和“大都市物流”系统。

    ● “大都会清洁运行”设施。



也有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演化为行政区的例子。多伦多市是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市原来规模比较小,周边有5个小城市,各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不断扩大,几个市慢慢就连在一起了。于是就组织了一个城市联盟,把交通之类基础设施建设的事承担起来。联盟办的业务比各市还要多。每个市都有议会,居民说多此一举嘛,干脆合在一起,搞一个议会,合并成一个市政府。通过经济区合作最后导致行政区划的调整,通过合并,减少了五个行政机构,也减少了层级。事实证明,合在一起更有效率,成本更低。所以城市群也好,都市圈也好,合作区也好,一定在体制上要突破。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功能比较健全,而且有经费支持,还有多层次的合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习总书记在2020年1月份召开的财经委员会会议上,讲了经济区可以和行政区适度分开。我们叫双轮驱动模式,经济区和行政区双轮驱动,行政区管自己的辖区,辖区之内从上到下,逐级推动,层层负责,守土有责。经济区是横向的,讲合作、讲联系、讲分工,突破行政壁垒,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这也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动力。这是未来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方向。

《中国投资》:您认为南北差距逐年扩大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通过怎么样的手段逐渐减少消除?您认为人口这一要素在南北差距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肖金成:如果按照GDP占全国的比重,北方的比重会继续减少,南方会继续扩大。原来南方是40%,北方60%,后来南方50%,北方也是50%。到现在南方的发展继续加快,GDP占比60%,北方下降为40%。我们现在说的南北差距就是这样的差距。这个差距,确实很难改变。为什么?

先从自然条件来看,原来北方的GDP占比比较高。北方的产业结构比较重,比如说煤炭、石油、金属矿、森林资源等等,北方地区很丰富。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的煤炭,河北的钢铁,东北的石油,西北的有色金属,这些关联产业,都拉动了北方GDP。现在矿石可以从国外进口,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能源结构要调整。要减少碳排放,钢铁、煤炭、发电要去产能,北方GDP的占比肯定要下降。

我认为南北差距会继续扩大,但并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西部那么大的面积只有6%的人口,你说是问题吗?它不是问题。你说那么大的面积只有那么少的GDP,那也不是问题。因为这是自然条件决定的。原来是有矿就有产业,有煤就有电,有电就可以发展金属冶炼业。现在进口矿石,超高压输电。沿海地区、矿产资源贫乏地区也可以搞金属冶炼,搞制造业加工。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进一步制约了北方地区的发展。

现在许多产业在南方发展更合适。举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未来的趋势。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当时我们研究长江经济带的时候,发现长江经济带的土地面积(九省二市,不是长江流域)占全国20%,GDP却占40%。这意味着虽然土地面积不大,但是GDP比重比较高,另一个数据,人口也占40%。说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和人口是比较协调的。是比较合理的。但上中下游的发展是不太协调的,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尤其是人均GDP的差距很大。加快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发展,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的比重将继续提高。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自然条件都很好,首先是不缺水,有长江中下游平原,有江汉平原,有成都平原,有长江黄金水道。可以继续发展产业,聚集人口。长江经济带通过科学规划,加快发展,GDP可能超过全国的50%,意味着全国一半的GDP要在长江经济带创造出来,同时人口也可能从40%增加到50%,我认为是能够实现的。通过长江经济带建设能够把东中西部协调起来,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11个省市都是南方,所以单从长江经济带来看,未来南方经济占比将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例子,南水北调工程要上马,有人提出能不能不调水,改为调人。把长江水调往北方,不远千里,调到北京,要花很多钱,如果在长江流域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北方人来就业,也就是把人调到长江沿岸去喝长江水,就不用花钱去调水。

我当时还是很赞同调水。我当时说如果城市规模不到100万,我赞成调人,把人调走,哪里有水就到哪去。如果城市人口超过100万,那就只能调水。我认为把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给废弃掉,或者搬到南方去,比调水工程花的钱还要多。我们做经济研究就是要算成本,搬迁城市的成本太高了。

但调人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就是现在产业还没有发展的,城市还没有规划建设,能不能到长江经济带去发展?我认为长江经济带还有很大的潜力。现在长江干流上有几个城市常住人口已超过500万,上海、南京、武汉、重庆4个城市,其中上海已超过1000万。其他城市区位条件也很优越,有发展空间,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比如江苏的南通、安徽的芜湖、江西的九江,湖南的岳阳、湖北的宜昌、四川的泸州等,都在长江沿岸。也就是说到有水的地方去发展,不要去搬城市,但可以到那里去建设城市。现在城市规模都不大,通过规划建设,聚集产业,人口达到300万至500万人完全没有问题。

长江经济带规划中提出“一轴两翼”,一轴就是长江沿岸发展轴,两翼就是沪昆线和沪蓉线。沪昆沿线有杭州、金华、衢州、上饶、宜春、长沙、株洲、怀化、贵阳、曲靖、昆明等城市,这些城市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沪蓉沿线有淮安、合肥、信阳、襄阳、达州、南充等,都有希望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城市。所以我认为认识南北差距不在于总量,也不在于比重。在于什么呢?在于人均GDP。计算南北差距,要看人均GDP。如果人口减少了,即使经济总量不变,人均GDP也会相应提高。因为自然条件和产业结构作为决定性因素,不好改变,但可以改变判断的标准。研究和判断南北差距,主要测算人均GDP存在的差距,工作的着力点也要放在人均GDP差距的缩小。

《中国投资》: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在人口和经济都往大城市集中的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如何协调发展?

肖金成:我认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不矛盾的,某种程度是相辅相成的。有很多人认为乡村所以没有振兴是因为城镇化的原因,我是不赞同甚至是反对的。如果没有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比现在要低得多,收入要低得多。判断城乡差距应主要看人均收入水平,就是收入差距要缩小。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很多,人均耕地很少,给再多投入农村很难发展起来,农民很难富裕起来。

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让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既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也减轻了农村的压力,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收入。当然城市要提供就业岗位,没有就业岗位,农民去城市干什么。农民进城的目的是增加收入。农民工进城务工,最好全家都在城市生活,不要打了工挣了钱又跑回农村,在农村建房子是一种浪费。但很多农民工,一个人住在城市,他的家属却没有在城市居住。因为城市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没有普及到他们这个群体。所以我很早就提出农民工市民化,享受和所在城市的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能够让留在农村的老人、孩子进城,留在农村的人口就减少了,支配的资源就多了。我国的农村现在不是劳动力短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实际上农村的劳动力并不是很短缺,问题的关键是在农村支配的资源少,农业收入水平非常低。

乡村振兴靠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的支持。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支持农村的发展,支持农业的发展。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少了,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就要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业的市场价值,农产品的价格要适当提高。第三就是农村的村容、村貌、交通这些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要提高。还有人才问题,我们提出人口向城市去,人才到农村去,资本到农村去。钱进来人出去,乡村才能振兴。还有就是发展特色小镇,发展小城镇来带动农村,促进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争取到2035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超过70%。那就意味着农村人口不到30%,人均收入提高了,收入水平提高了,村容村貌就能根本改善。




编辑 | 肖静秋

校对 | 闫建军 

设计 | 大   米


图片

图片
本文刊于《中国投资》2021年8月号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许可

《中国投资》杂志创办自1985年,由国家发改委主管,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主办,是我国投资领域唯一的中央级刊物,业界最早专注于投资领域趋势报道的核心期刊。创刊三十多年以来,杂志以全球视角看中国投资,涵盖宏观经济、行业分析和企业投资案例,同时以全球市场为坐标,聚焦特定国家、地区和重大国际趋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官员、各类投资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记者媒体的专业对话平台。
《中国投资》杂志每期覆盖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200多家央企国企和10000多家中国民营企业、1000多家中央与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和机构、1000多家行业协会和商会、300多家主要金融机构等,是了解宏观经济环境、行业趋势前景和企业投资案例的重要参考。
China Investment, founded in 1985, is a monthly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DRC) China’s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agency, It’s jointly operated by Investment Research Institute under NDRC, China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rporation. Enjoying an exclusive position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hina Investment is the core journal which started the earliest among similar magazines to focus on the investment trend. Over the past 30-plus years, China Investment has been in line with theglobal market as its fundamental coordinate with a strategic focus on specific countries and regional markets and those major international propensities. China Investment is a key dialogue platform for official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investment agencies, experts and scholars, business people and journalists.
官方网站:点击“阅读原文”





文章已于2021-08-17修改
阅读 466
中国投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