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西部大开发 >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专著连载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地区篇 贵州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发展战略研究(下)时间: 2019-06-09信息来源:课题组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  作者:徐国弟 陈玉莲 主编 贵州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 责编: qgy 陈国平

二、3+X增长极开发战略及实施建议


(一)贵州3+X增长极开发战略构想

实践证明,在落后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比分散更有效并有转于经济增长,与此相对成,平均配置经济资源将延缓经济发展据。因此,针对我省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我国加入WT0后的各种影响,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解决农民和农明题放在这一战略的核心位置上。从总体战略上看,我省必须以符合贵州实际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工业化为动力,把城镇化战略工业化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注入“信息化”并以之为新的牵引力形成并发挥后发优势,以此加快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在这一总体战略框架指导下,经济开发必须明确地启动增长极开发战略,其实质就是贵州的城镇化必须以形成并强化经济特色为重点,工业化必须以形成并强化优势产业为主导,以特色经济推动这两项战略的结合。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提出了贵州 3+X 增长极开发战略构想。

它包括两层涵义:

一是区域经济增长极战略。它由三个省域核心增长极、六个区域性增长极和若干县域或跨县域增长极构成,其核心是城市。根据增长极在不同区域范围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分成不同的级类。核心增长极由大城市组成、区域性增长极由中等城市组成、第三级增长极由小城市和重点城镇组成。从目前的实际看,贵阳市是全省唯一一个中心城区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在南贵昆经济带或成(都)昆(明)贵(阳)大三角地区中也具有增长极的地位,因此,它成为当然的核心极之一;遵义市的红花岗区和安顺市的西秀区城区人口已接近或达到中等城市水平,它们的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系件都比较好,具备在中期成为大城市和全省重要的增长极的潜力,因此,也可以作为核心增长极进行培育,这样,我们至少从城市发展角度可以确定全省的三个核心增长极,它们形成互为倚角的三角经济带,以此带动全省的经济成长。六盘水市的钟山区、黔东南州的凯里市、黔南州的都匀市、黔西南的兴义市、铜仁地区的铜仁市、毕节地区的毕节市等六个城市,已经是或者接近是中等城市,它们在各自的区域内均有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中心地位,应努力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特色,成为次一级的经济中心和增长极:再次一级的增长极的选择,要结合经济带的规划和实施来进行,努力使之相对集中在各种类似通道经济带的区域中,发挥其“以点带面”的功能作用。为此,要巩固清镇市、赤水市、仁怀市等建制市,争取贵定县等条件较好的县撤县设市,同时以县城为重点发展小城镇,努力形成不同特色的小区域增长极。

二是产业增长极战略。它由三个具有比较优势潜力的产业及若干新产业增长点(如品牌企业)构成,其核心是产业。通过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作为增长极的产业的集聚,加强产业的资本和技术的极化与扩散作用,提高有限资本的利用效率,加强资本结构优化,推动经济成长。从目前贵州产业竞争潜力尤其是自然资源禀赋方面比较,已是贵州支柱产业(其增加值接近或超过GDP份额的5%)的烟草产业、能源及高能耗产业和贵州最具竞争潜力的旅游业产业(1999年旅游业收入已占GDP的6.7%),有相当的竞争力,在加入WTO后仍然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和潜力,也符合国家要求西部各省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因此,应以此三个产业为核心产业增长极调整产业结构。此外,从细类产业或品牌看,中药材及生物制药、特色食品、房地产业等等或者具有地方市场优势、或者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大竞争潜力的产业也都可以作为新的次一级增长点进行培育和扶持。


(二)实施增长极开发战略的对策措施与建议

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最根本方法,是迅速地不断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工业化和城镇批水平。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令天,这一战略还必须注人“知说花和信息化”,它可以帮助我们大本般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这一战略的实现应主要通过特色蜜源和优势资源及其他局部优势与现代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和产业上的最佳结合。

1.努力提升增长极区域的环境竞争力。经济发展环境也是生产力,增长极战略目标的实现速度将主要取决于贵州区域环境意争力的提升。而它的改善则涉及经济发展的全部条件和因素;有些是可以通过努力而在近中期内见效的,有些则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有质的提高,因此,从总体说,这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措施。改善和提高环境竞争力的基本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它是推动经济发展软环境改善和提高的核心力量;二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它应当成为改善和提高硬环境的基本力量。从理论上和实际情况看,建立在符合WTO规则下的以完善的法制体系为基础的开放政策,是这两种力量的结合点:一方面,它保障政府发挥纠正市场偏差和缺陷的力量,另一方面,它保障经济活动高度的自由度。政府依法行政,规范和监督市场秩序,市场主体依法发挥最大的自由。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速推进政府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把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作为政府首要的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如何转变职能,建立起符合WTO规则的行政体制和机制;一是通过转变后的职能,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为此,首先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公务员关于WTO知识的培训及普及,以适应加入wTO后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的方式、作用、机制等等方面的改变。其次,要根据WTO规则的要求,加紧清理、废除不相适宜的地方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国家法律体系框架内建立起一个透明的、统一的、公正的、可预见的法律体系,包括相应的法律监督、执法体系,全面实施依法行政制度。第三,加速转委政府职能,改善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以转变政府取能、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为事点,清理和废止一大批政府部门审批事项(贵阳市政府在这方面有较大突破,将减少40%的审批事项)。

(2)建立系统的全方位开放的政策及其实施监督机制,提升各级地方政府信用度,加快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建设。要加快提高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和质量,以此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开发,增强环境竞争力。根据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中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加紧制定符合WTO规则的我省对外对内开放政策细则,我推动开放带动战略向纵深和全面的方向延伸。扩大投资领域方面,支持和鼓励外商在省会贵阳市投资银行商业零售、外贸企业,包括电信、保险、旅游业、咨询服务业、仓储运输企业、市政设施、交通能源等其他领域(除国家禁止类)则不分地域限制,全面对外开放;同时,所有这些产业也对国内和省内企业实行开放,如支持和鼓励股份制银行发展等等。省外资金引进方面,努力拓宽渠道。充分利用我省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资产存量、特许经营权、产权资源等等,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不同方式吸引外资,探索以中外合资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方式和BOT、TOT方式利用外资和内资;支持外商投资项目开展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项目融资,其中在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建设投资方面,要放宽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国内银行提供固定资产投资人民币贷款比例。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必须加快体制和政策创新。长期以来,在中央支持下,我省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予以高度重视,其投资额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1999年甚至达到49.7%(能源工业和交通通信业在全省基建和技改中的投资比例)。但是,基础设施总体上仍然严重地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原因并非主要是资金供给,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和体制:基础设施基本上是由政府出资(或借贷)建设、再由隶属于政府的事业性单位(或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管理。这种体制和政策至少存在下列严重缺陷:一是投资主体单一,投资能力低弱。到目前为止,全省基础设施建没仍然是以政府投资或国有单位垄断。项目管理事业化或垄断化,则使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低下且缺乏改善的外在冲击机制,进一步降低或减缓了硬环境系统效率,这是这种体制的第二个缺陷。第三个缺陷是缺乏有效的投资回收机制,难以实现滚动式发展,进步加重了再投资难度。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完善和提高,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垄断方式,实施政策和本制创新,这就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或参入。首先,在投资建设上,全省范围内实行对内对外全面开放,支持外商开展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项目融资,放宽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和国内银行提供人民币贷款投资比例。其次,通过BOT等形式,吸引各种资金进入,打破行政垄断和国有垄断经营的局面,提高市场化程度,即:在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管理经营上,由政府招标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实力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筹资建设与经营管理,企业通过特许期内的运行收回投资并取得预期利润收益,特许期结束后再移交当地政府。第三,通过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广告权等等形式,把大量非经营性项目纳入融资范围。

(3)深化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增强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努力提高增长极的科技创新竞争力。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推动加入WTO后科技研发的健康发展。加快政企分开步伐,努力形成政府资助与企业自觉实施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新体制。科研机构改革要分类指导实施:一是加快完成全省政府部门属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向企业的转化(或进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政府除了要努力营造各种人才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外,还必须加快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在科技人员兴办科技型企业时,应提高股权、期权和知识产权入股比例的上限,鼓励以其产权、人才资源与不同所有制经济重新组合,形成有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集团。二是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为重点,推进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机制改革,增强科技活力。

改变政府科技计划的组织和实施。针对加入WTO后的影响:地方政府科技计划应以产业化研究和竞争前研究为主要资助对象(这些研究中,政府或公共机构的补贴最高可以达到合法成的75%和50%),并努力通过风险资本和政府采购等国家技术创新工具吸引产业资金,尽量避开WTO协议中规定的可起诉条和被禁止条款。

2.积极探索贵州特色的城镇化模式,加快推进不同层次增长极的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尤其是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针对目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避免走入如下“误区”:①过高估计小城镇作用,把它看成惟一选择和最佳模式。事实上,小城镇基础设施成本高、市场化难度大、社会成本高,这些因素都是发展小城镇必须考虑的因素;②把推进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完善城镇体系,增设新的城市建制,甚至简单地理解为“县改市”“乡改镇”;③把城镇化与工业化、城市市政建设与特色经济建设分割开来;等等。这些错误往往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引人歧途,导致“一哄而上”、“遍地花”,省有“双百镇”、地市有“重点镇”,县也有“重点镇”。

贵州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资源、特色的差异决定了贵州城镇化必须探索适合省情的多样化模式,这是增长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确定和完善不同级类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确定城镇体系中不同城镇的功能定位及其经济特色,选择完善城市功能尤其是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居住服务等方面功能的方式和手段,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等。从城镇体系的总体发展看,要以构架三级各具特色的经济增长极及其协调发展为目标,带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中近期应以改造和扩展大中城市为主、培育和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小城镇的建设以谨慎为宜,尤其是在建设重点、建设数量上应遵循城市经济规律,避免资本浪费。要强调指出的是,不同区域范围、不同级类的城市,要突出经济特色,准确确定功能和规模,以真正感为区域性辐射吸纳功能较强的经济中心为目标。

3.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快核心产业增长极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必须正确认识不同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及地位,树立起开放的市场条件下的新资源观和新优势观。自然资源、劳动资源、技术、固定资本、企业品牌等等都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要素,但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已与工业经济时代有较大的区别。在环境竞争力比较中,我们已经发现,贵州经济发展的优势不在市场(因为居民尤其是乡村收入消费水平低,而城镇居民人口相对较少)、也不在技术和资金等多数要素资源供给,而在于自然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和局部劳动资源(价格)等方面。但要注意的是,贵州在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人均技术装备水平等等极为重要的大多数产业竞争力指标上都缺乏竞争力。伴随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的过渡,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快,科技、人才、管理、品牌等等资源已成为从国家到地区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传统优势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优势退化”的问题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提升贵州产业竞争力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首先,要突破传统的发展观,树立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新的发展观。一是要从全球化发展的视角上突破“补缺经济”框架。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对省内主要产业的冲击将是难以避免的;西部大开发虽然会从许多方面帮助贵州在内的西部,但它不是“输血战略”、“扶贫战略”,而是一个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基础的经济开发的战略。西部不要怕成为“补缺经济”,即:不仅不要怕而且应当积极地努力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与销售网络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加速贵州的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建设进程。二是以“资源”换“开袋”,通过扩大开放,拓宽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的开发方式,加速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并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变革。政府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出适应加入WTO后的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实施细则,在保护环境和实施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框架指导下,全省不分地域、不限经济成分,实施全面的资源开发开放政策:旅游业方面,可以通过景区经营权、开发权转让和BOT及TOT等方式,对外对内开放,以吸引各种资金和企业进入,加速推动;矿产资源方面,可以通过探矿权、开采权转让或人股方式,对外开放;荒山荒坡的生态性或环境保护性开发,可以通过土地使用权出让、经营权转让等形式开放,而且即便是耕地,也可以允许甚至鼓励农民转让经营权和使用权。三是把市场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上。为了更加规范地实施对内对外开放,各种要素市场(包括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信息市场等)的加快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应当把它放在与产业开发同等位置上解决。这是贵州目前的弱项。四是要以资源二次开发为基础、以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成长。五是重新审视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从所处的区位条件、高新技术研发能力等各种条件看,贯州还不具备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成长的能力。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依托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加快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成长。六是积极推行资源置换,推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资源二次开发。新的条件下,贵州产业发展必须考虑到至少三个问题:一是市场需的增长极限,二是自然资源“优势退化”的影响,三是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