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城镇化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牛鼻子”时间: 2018-01-08信息来源:徐林 作者:ws 责编: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后做出的新的战略决策。有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十九大报告全文没有一处提及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并对此表示疑惑,认为这是不是意味着在新时代,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不再重要了?或是被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代了?还有人担忧,我国城镇化进程还没有完成,还会有上亿人口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就业并离开乡村,此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投入更多资源用于人口正在持续流出的农村地区,会不会造成新的资源浪费,从而降低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对此,我的看法是,城镇化战略不仅依然重要,而且要更好发挥作用,更强有力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方面,我们要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当前,我国仍处在城镇化较快发展阶段,绝不是某些学者所说的我国已经进入逆城镇化阶段。我国城镇化继续推进,是由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巨大差距决定的。而且,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离不开城镇化的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更好发挥城镇化对乡村振兴作用的角度,提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目的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体系的完善,促进城乡要素和资源的双向流动,促进城市的现代化要素能够更多配置到农业和农村,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并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

  
        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十九大报告关于城镇化的文字不多,主要是两句话,“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和“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两句话都放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分来阐述,具有深刻的涵义政策表达,体现了党中央对区域协调发展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的深刻而准确的把握。

  
        我国有2.7亿左右的农村异地转移就业人口,这些转移人口主要是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人口,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可以使那些符合条件并具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获得城镇户籍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对于那些不能落户或不愿意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也可以获得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这样可以使我国经济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的空间分布更加均衡,这恰恰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有20个左右的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城市群内部通过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的引领和支撑,更容易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是由城市群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决定的。目前,这20个左右的城市群已经聚集了全国75%左右的城镇常住人口,生产了占全国88%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不仅如此,我国城市群常住人口的数量还在持续上升。据我们预计,我国今后85%左右的城镇人口,将分布在这些城市群地区。因此,只要城市群地区不同城市和城镇之间协调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格局就形成了。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十九大报告虽然没有直接表述实施城镇化战略,但关于城镇化相关内容恰恰说明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性,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作用。城镇化战略不仅不能忽视,而且必须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坚持优化城镇化战略格局,坚持提高城镇化质量,更好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好发挥城镇化对促进中国发展的“牛鼻子”作用。(本文根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在清华大学中国新兴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