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需要因地制宜的规范性政策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张奎 作者:admin 责编:

    新型城镇化,实际是农村乡土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的转型。不能把所有农村精英和骨干都吸收到城市中来,更不能通过人口城市化,让农村精英、骨干成为城市的流动人口,不享受市民的生活和待遇,把农村变成文盲或能力较弱者居住的地方,让城市和农村出现“马态效应”。
新型城镇化主要解决和达到的目的,应是扩大内需潜力,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路径,实现区域产业均衡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相结合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农民享有更充分的土地财产支配权和以粮食安全为前提,优先实现中央提出的农民收入倍增的承诺。

    现在全社会对城镇化炒的很热,好像只要加快城镇化发展和建设,中国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将迎刃而解的感觉。不容置疑,新型城镇化确实是我国潜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可持续发展的好战略。但必须明确一点,城镇化在中国并非今日才提出,只能说现在被中央重新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推进城镇化,首先应总结经验教训,不要刮风,更不要同质化地一哄而上。推进城镇化需要一套有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办法、制度和法律的规范性政策。

    城镇化一定要保护、培育更多的农村精英留村务农

    新型城镇化,实际是农村乡土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的转型。

    城镇化必须是渐进式进行,且必须大中小相结合。

    以中小城镇化为主。不能把所有农村精英和骨干都吸收到城市中来,更不能通过人口城市化,让农村精英、骨干成为城市的流动人口,不享受市民的生活和待遇,把农村变成文盲或能力较弱者居住的地方,让城市和农村出现“马态效应”,使城市、农村发生更大的两极分化,给社会埋下更大隐患。

    中央提出城镇化、农村现代化,都是解决农民就业、致富的可靠途径,是稳定社会的基础和保证。农村稳,则社会稳,这是千百年的社会总结。所以,城镇化应有一定的规划和标准(大中小),不要一味追求都市化、集群化,所有城市一张脸 (不论大中小)。为了当地土地财政,城中村无限扩大,市域无序扩张。一开始便出现不应出现的贫民区和富人区,增加对立感。正确的政策应是保护、培育更多的农村精英,留村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建设更多的中小城镇,让农民更多地离土不离乡,使农村像城镇、城镇似农村,如华西和南街村那样,成为农民转市民化,市民似农民化,城乡达一体化,这应是城镇化真实含义。

    所以,现在应组织调研,制定相关制度、政策,随城镇化建设的逐步实施和推进,在加快农村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能长期扎根农村,专事农业生产的精英骨干人才,使城乡一体化政策和战略目标完整地实施,使农村、农业、农民三位一体的“三农”问题真正得到解决,完好实现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有机结合,才是增强国力的可靠基础。

    因此,可这样理解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实际是农村乡土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的转型。这就需要既保留农村传统的优秀文化,又必须学习、转变农村落后的文化,向现代新型城市的先进文化过渡;同时既要保护农村传统的生物多样性和有价值的农耕传统操作程序和先进方法,使农村传统知识与现代农业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种生物链能得以保存,并能继续得以发展,使千百年来供人类生存的各种有营养价值和具治疗效能的食物不致消亡,继续有益于人类健康成长,达到国富民强。

    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

    “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

    中国的事情要防一窝蜂,一哄而起。新城镇化一提出,一些房地产商已蠢蠢欲动,认为是(房地产)黄金期到来。因此,新城镇化的实施,一定要有周密的规划,要有试点的完善,相关政策的配套,有序地进行。一定要严防形成新的一波又一波的房地产大战,大肆圈占农业用地,挤压粮食及农产品的生产空间。

    新型城镇化主要解决和达到的目的,应是扩大内需潜力,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路径,实现区域产业均衡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相结合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农民享有更充分的土地财产支配权和以粮食安全为前提,优先实现中央提出的农民收入倍增的承诺。让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和社会保障,及更平等的医疗卫生服务、蓝天碧水的优美生态环境及安居乐业的现代生活。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历史的教训必须注意。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城市化循序渐进,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较小。改革开放后30年,城市化突飞猛进,尤其在GDP为主要政绩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看到了城市化中土地财政的好处,房地产商更摸到获取暴利的路径,他们与地方政府一拍即合,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策略,采取各种办法征用农民土地,进行资本运作,开始了跑马圈地,为掩人耳目,以“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的名目,大搞房地产开发,楼越来越高,房越来越大,单元房变成别墅区,房价越来越高,房屋库存越来越多,空置房屋越来越多。老百姓却只能望房兴叹。

    地方政府为了不激怒更多群众,又采取了新的土地财政,将城中村范围无限扩大,迫使农民上楼,搞人为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腾出土地,由政府的低价收进,高价卖出,美化了城市,贫困了农村。扩大了城乡差距。农民虽然一次性得到一笔资金,但花完后怎么办?于是带来了全国城市周围的小产权房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圈地运动,城市化开始变味,成各利益集团争夺的一块块肥肉。

    现在新城镇化实施,如不未雨绸缪,中央提出新城镇化的各项内涵,又可能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策略下,更加名正言顺地以建设、提升小城镇为名义,展开新一轮的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相结合的圈地运动。

    纵观历史和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城镇化一定是循序渐进,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不可急功近利。

    推进城镇化,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一些不好传统习惯。应先从改变生活方式上过渡,随城镇化的有序推进,一批一批地将农民变市民,获得城市人口的身份。开始弃土(土地)弃农(农业)从事非农工作,渐次融入城市生活,建立稳定的就业岗位。根据各地财力状况,再获得完全与原市民同等的一切待遇和社会保障,并有固定的居住房产等必需品,这样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据有关方面的调查资料显示,每年进入城市的农民工70%—80%仍属贫困人口。这样急功近利的人口城市化,与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不相一致的,亦是无意义的城镇化。

    中央提出的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互为关联的有机整体。如,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相辅相成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城镇化必须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不同地域必有产业各异、产品不同的产业体系,城镇经济才得以发展,社会各种服务业才能兴起,才会发达兴旺,才会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才能聚集人才、物力、财力、货流顺畅,人流不断。绝不能为城镇化而城镇化,使产业空心化,变成新一轮的圈地运动的房地产化。而一定要把当地的传统产业和新培育的接替产业、创新产业和有条件发展的新兴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镇化战略得以落实和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中央期盼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造福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整地实现全国人民期待的“中国梦”。

    应怎样理解农民过上与城市人一样的生活

    让农民也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指的是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的富裕,而不是过城市人的生活模式。

    八十年代兴起的乡镇工业,大大地促进了农村致富的步伐,缩小了城乡差别。可惜没有正确的政策引导,使其成为城镇化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在GDP挂帅的指导下,不顾一切地圈地,招商引资,美化城市。尽管口号仍是“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实际已不被重视。在一切为招商引资、增加GDP的政绩观支配下,一些地方使青山绿水变成了荒山秃岭,清鲜空气被雾霾代替,政府不得不再花巨资搬迁污染的工厂,搞退耕还林,整治河道,恢复生态。

    这标志着富起来的中国,在财富积累和集聚的同时,没有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各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且有的仍在发展和制造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食品安全、贫富悬殊、城乡分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带来的社会不稳定等各种隐患。促使我们不得不加快改革,加速转型(社会、经济转型),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

    让农民也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指的是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的富裕,而不是过城市人的生活模式,实际上城里人的生活模式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型模式。如水、电、气、生活资源的浪费都有目共睹。农村生活模式是一种节俭型、勤俭型的生活模式,对水、电、生活用品都十分自觉地节约。而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也应坚守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富了,仍要节俭持家,勤俭过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