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低碳发展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特征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何建坤 作者:admin 责编: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化意味着产业的聚集和人口的聚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人民的生活。但是,由农村向城市的过渡,必将带来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同时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一定要避免沿袭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以无节制消耗化石能源为支撑的高能耗和高碳发展模式,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引导城市化进程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这将成为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标志和特征。

    推动低碳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领域和战略选择

    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以无节制地消耗地球的资源,并过度地占用了地球的环境空间,实现了当前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的社会形态,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当前,全球不仅面临着矿产资源的日趋紧缺,而且面临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生态危机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更严峻的挑战。所以应对全球资源和环境的危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形态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就成为了一个世界范围的共识和发展潮流。

    当前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我国也面临严重的资源制约、环境污染的形势,当前我国资源依赖型、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国城市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大、增长快的趋势非常明显。我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低碳发展也就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向,建设低碳城市则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着力点。

    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低碳特征的产业体系建设,是实现低碳城市化路径的根本途径

    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是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立并形成低碳产业体系。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仍然是沿袭发达国家以高能源消费为支撑的粗放扩张的追赶式发展方式。虽然我国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效,在能源转换和利用的技术效率方面和发达国家已比较接近,但单位GDP能耗强度仍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发达国家的3—4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特征所致。我国工业部门终端能耗占全国终端总能耗的70%,我国重化工业的产业特征是造成单位GDP能耗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低碳城市建设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努力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要避免形成在沿袭资源依赖型的高碳发展路径下,只能采取局部低碳措施的建设模式。因此,要形成创新驱动型内涵式提高的增长方式,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的技术升级,提高产品增加值率,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要限制高耗能产品出口,提升制造业出口产品在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升级,大幅度降低GDP能源强度,在城市化产业聚集和发展过程中,走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一定要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高碳、再低碳的传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

    全面统筹和引导城市化进程中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消费方式转变,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对策和关键举措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布局、居住和交通方式等相应的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难以改变,具有技术上的锁定效应。很多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一些既有的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宏观高碳的格局,再向低碳转型,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和比较长的时间。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这种技术锁定效应,要进行前瞻性部署和超前规划。城市化进程中要努力构建低碳型的城市布局、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和消费导向,引导社会公众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在注重提高建筑物节能标准、提高家用电器能效、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等技术节能和低碳措施的同时,也必须更加重视低碳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和规划,避免盲目大拆大建,延长既有建筑物使用寿命,优化建筑格局和户型结构,建筑设计因地制宜,与自然和环境相和谐,避免过分依赖人工调节的高耗能运行模式。要改变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奢侈型消费理念和追求大面积豪华住房、大排量高档汽车等高碳消费方式,要把低碳型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公德,引导、规范和制约社会公众的消费行为。要以建设生态文明和低碳社会的理念为指导,探索新型的以低碳为特征的生态城市圈的发展模式和绿色人居的生活方式,走出中国特色的生态低碳城市化道路。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统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一体化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避免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沿袭过去城市发展的高碳模式。新农村社区建设要重视节能环保,避免盲目扩张无污染防治措施的分散低效的煤炭燃烧和利用方式,要尽量为农村提供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服务。这种系统性统筹的节能环保效益将远大于技术效率提高的效果。

    低碳城市建设还要统筹城市发展的低碳化和智能化,两者要统筹规划,互相促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城市建设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社会运行效率,有利于促进向低碳转型。而且,信息化和智能网络化的建设有利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分布式能源在社区的共享,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促进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所以,智能化和低碳化两大趋势的结合,是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两者的结合也会推动城市能源体系由以化石能源为支柱的高碳结构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低碳体系转型的革命性变革,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推进低碳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发展观和政绩观的转变,要切实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放在各项经济发展目标的前位,避免把低碳发展规划变成原有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简单整合、叠加,只把低碳作为辅助或者是点缀,而应将其作为城市和地区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从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转变为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制定并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排二氧化碳的约束性目标和政策“红线”,要改变各级政府政绩观的导向和考核衡量标准,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责任制,探索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路径。当前全球低碳发展的潮流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为我国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机遇。要借助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技术条件,推动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进程,提升我国城市的国际形象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