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生态文明下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时间: 2015-07-27信息来源:林昌华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已势不可挡,然而在生态文明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转变传统粗放式的城镇化模式已迫在眉睫,建构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与生态发展相适应的格局成为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文章主要研究如何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寻找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可行举措,为未来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当下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国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快速觉醒,从国家层面到普通民众,大家都极其关注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的健康运行情况,尤其是在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在浩浩荡荡的人口转移定居的过程中,如何维护好城镇和生态的平衡至关重要,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新的发展起点上,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并进,全力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伴随着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谋划未来国家中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另一方面以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提升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着力强化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以此达到“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目标。然而从目前城镇化建设实践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生活排放都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伴随新一轮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城镇逐渐取代农村成为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集聚地,城乡发展的格局和生活生产状态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城镇和农村在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上差异很大,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决定了其人均能源消费和排放远高于农村居民,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城镇居民消费的碳排放量占总量比重达70%以上,①加上城镇基础设施扩张、非农产业发展以及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影响,势必推动能源消费总量急剧增长和排放结构快速变化,因此在全国各个内陆和沿海省份,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和矛盾开始逐步凸显和释放出来。②


  一、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发展压力的关系表现


  2014年7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4年上半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对照“十二五”年均节能任务,福建、海南、青海、宁夏、新疆五个省区被确定为一级预警等级省区,节能减排形势最为严峻;陕西预警等级被确定为二级,节能形势比较突出;在这些省区未来的节能减排可能给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增添新的压力来源。③从排放来源构成看,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统计年报公布数据,2012年全国工业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源的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占排放总量比例分别为13.97%、47.60%、37.66%与10.41%、31.78%、57.02%;全国工业源、城镇生活源的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占排放总量比例分别为90.28%、9.72%;全国工业源、城镇生活源、机动车的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占排放总量比例分别为70.93%、1.68%、27.38%;全国工业源、城镇生活源、机动车的废气中烟(粉)尘排放占排放总量比例分别为83.39%、11.56%、5.03%;④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城镇生活源的排放量比重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尤其是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和氮氧化物以及PM颗粒物的排放已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之一。此外,据测算,在我国现有城镇化模式下,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会拉动建设用地增长约2个百分点,带动的投资消费增长引起的碳排放将增长8~10个百分点。⑤因此,除了阶段性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大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压力的波动外,未来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市民化所导致隐含的能源消费量和各类排放增加,对生态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2013年为53.7%),城镇新增常住人口将达到l亿人左右,届时将又出现庞大的人口实现城镇化,这一城镇化进程势必伴随投资和消费的快速增长,由此将引发更多的能源消耗和相关的各类排放量,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


  二、当前城镇化建设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已势不可挡,在多数沿海省份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区域城镇化进程也正处于提升发展的关键阶段,城市型社会的建设开始跨入新的发展层次,这一趋势下势必引发人口格局的深度调整,人与自然融合发展的各种问题势必逐渐凸显出来,必须积极审慎加以对待,及时化解对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干扰。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应努力识别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的各种制约生态文明发展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城镇化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多年来,我国很多区域片面追求速度的城镇化方式导致了“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尤其是“造城运动”的现象仍然在部分地区存在,现有的城镇结构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集聚化效率,部分城市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城镇布局也不尽合理,造成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下,导致了城镇化建设资源的较大浪费。此外,在一些地区城郊化规模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当前的需要,导致了土地等各类建设资源的浪费,导致交通、住宅、办公等方面能耗和排放大幅增长,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二)城镇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虽然基础配套设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核心城市外,很多中西部地区城镇功能设施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公共服务配套水平仍然存在不小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人口城镇化引发的各类需求,导致城镇居民生产生活能源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加上城乡居民节能减排观念比较淡薄,环保意识还比较薄弱,也形成了不应有的污染来源,这些都势必加重未来生产生活能耗和各类排放压力的积聚,加重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


  (三)对生态城镇化认识亟待提高


  城乡居民的环保意识虽然有所提升,但与成熟的城市文明相适应的生态发展理念还存在不小差距。尤其是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新能源的推广普及和使用力度仍然偏低,城镇居民对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理念还不够重视,生产生活中的低碳意识还有待强化,加上目前还尚未形成生态方面的针对性法律法规体系和有效的法制约束,进而影响到节能减排的推进速度和城镇效能的提高,造成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发展阶段。


  三、生态文明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发展问题,首当其冲就是加大生产生活中的节能减排力度,在城镇建设实践中高效能和低碳化逐渐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致力于取得城镇化和生态发展的平衡,在建构高质量城市型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让更多人享受到城市文明发展的成果,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转变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坚持走生态文明引领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真正留住青山绿水蓝天碧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努力践行生态城镇化的规划思路


  要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引导,各级别城镇规划始终是城镇化进程重要的一环,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化宏观层面布局统领,充实完善各区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规划中的内容,致力于优化产业和城镇空间结构,强化城镇及城市间的专业分工,积极提升城镇集聚化运营效率。在规划中还要贯彻生态城镇化理念,应尽量重视节能环保的细枝末节,更多考虑生态节能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城镇发展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用来指导和评价城镇化进程的设计和建设,提高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使得城镇化推进更为绿色节能,为未来生态发展空间留下充足的回旋余地。


  (二)贯彻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理念


  在新型城镇化大潮中,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必须在生态建设中做到城乡一盘棋,统筹兼顾才能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生态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努力推动城镇化由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低层次的人口进城向高水平的城市集聚发展转变。在此过程中,注重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体系建构,着力推进城镇化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高效发展,促进土地、水、能源等各类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减少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根本上提升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推动形成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的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建设运营模式。


  (三)培育和倡导城乡绿色消费方式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与消费相关的能耗和排放增长无疑对生态发展将构成新的压力来源。因此,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加强消费对生态影响的研究,谋划有效的节能政策措施,降低生产消费活动的能耗强度,以缓解化石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环境压力。尤其是为有效缓解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要充分挖掘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减排潜力,通过对居民进行节能减排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灌输,使其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帮助城乡居民理清日常消费行为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在政策和宣传上鼓励使用节能产品和服务、奖励节能减排行为,努力对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引导,提倡适度消费绿色出行,促进居民生活消费模式向低碳环保方向转变。


  (四)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水平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政府各相关机构必须积极作为,发挥统筹协调的主要作用,及时应对城镇化模式转变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为此,在各级规划建设部门的基础上,要探索建立统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职能统一的政府管理机构,整合协调各部门相关职能,从更高的角度负责系统地有效地管理、引导城镇化的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工作,引导产业升级转型,综合利用能源资源,促进产业和城镇发展的融合,从质和量上谋划城镇建设全局,努力形成城乡发展的良性循环,致力于实现产城互动城乡一体,处理好生态环境与城镇发展的关系,从产业转型、城市空间、发展动力、城镇生活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发展观。


  (五)突出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念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城镇化,因此在推进中要始终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中心出发点,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打造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以建设和谐、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作为城镇化的落脚点,致力于优化城镇人口有序流动机制,保障民生事业与城镇经济同步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按照“发展更加优质、生态更加优良、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文明”的思路,全力构建涵盖生态并重、文化传承、布局优化等为一体的城镇生态发展格局,把我国区域生态优势转变为新型城镇化综合竞争优势,实现富民强国的发展目标。


  注释:


  ①凤振华、邹乐乐、魏一鸣《中国居民生活与CO2排放关系研究》,载于《中国能源》2010年第3期第37至40页。


  ②周平、王黎明《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载于《统计研究》2011年第7期第71至78页。


  ③冯蕾《国家发改委公布节能情况》,载于《光明日报》2014年7月29日。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2年环境统计年报》,资料来源:国家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2013年12月25日。


  ⑤石霞《城镇化也要节能减排》,载于《学习时报》2011年11月14日。


  [参考文献]


  [1]林昌华.区域发展中城镇化效率与就业结构动因——基于福建省的实证[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7):48-54.


  [2]林昌华.生态文明下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J].八闽快讯专报件.2014-09-24.


  [3]卢伟.推动城市群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区域经济评论,2014,(7):135-140.


  [4]孙淑琴.城镇化中的城市污染、失业与经济发展政策的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7):59-64.


  [5]肖宏伟.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4,(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