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城市发展与智慧城市时间: 2015-07-29信息来源:郭理桥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设符合城市发展趋势,体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和环境优美的城市发展准则。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四个环节,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自2012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智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目标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并以城市自主和上下协同两条主线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试点工作形成了一城一策智慧发展、人为核心质量关键、产城相融互促共进、体制创新机制融合、多元筹资优配资源五大特色。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试点


  城镇是一个具有生命的复杂巨系统,城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系统的演替发展过程,各系统相互牵制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确定,具有相对的不可逆性和约束性,它的成败得失涉及到当前和未来,影响深远。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到达中期,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和错误倾向,如不能有效应对和纠正,健康有序的城镇化就有可能会夭折[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明确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


  1.1智慧城市的理解


  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地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从国家层面来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从地方城市来说,是解决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方面遇到问题的重要方法;从广大民众来讲,是建立完备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智慧城市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来应对城市发展问题,能缓解现代城市的各类弊病,使城市更加健康、美好。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拉动内需,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学术专家、中央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产业企业对智慧城市从自己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解读和诠释。


  从学术的角度来讲,专家学者从智慧城市的本质出发,对内涵、外延、导向等等一层层下定义,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多从技术角度出发。如,李德仁院士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即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3]。邬贺铨院士认为“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惑网,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社会管理模式,包括政府、交通、能源、物流、环保、社区、楼宇、学校、企业、港口、银行、医院和放心食品、药品等诸多领域。


  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来讲,智慧城市其实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达到优化城市管理,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和科学运行。在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现阶段城市发展面临的经济发展瓶颈、社会公平失衡、人居环境破坏等问题,国家相关部委和城市领导者选择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认为智慧城市是实现城镇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环境友好的重要手段。举例而言,广东佛山市乐从镇坚持“产业支撑城市、城市提升产业”的产城融合理念,以产业链为抓手,促进企业转型,以总部经济为核心,助力产业智慧升级;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积极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完善投融资机制,由先导控股搭建城市建设运营、两型产业投资、金融控股和资本运作三大平台,示范带动,走出了一条由政府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因素开启新城智慧开发建设运营之路等等。


  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参与主体的各类企业而言,站在各自不同的业务范畴,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以软硬件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提倡的智慧城市多侧重于智慧型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数据、软件、工具及设备等;集成商对智慧城市的观点则是侧重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化工程体系等。


  国际上面的智慧城市概念与实践也层出不穷。2009年,维也纳理工大学区域科学中心首次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六个维度:增长的经济、便捷的移动、舒适的环境、智慧的民众、安全的生活、公正的治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2012年提出了城市科学。城市科学,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主要关注三大问题:城市危机问题、城市转型问题及城市观测预判等。其中,城市转型应利用适应性技术来提高一个城市的品质,并非技术越先进越好;城市观测预判旨在对城市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对城市进行预判,并在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干扰修复。


  结合关于智慧城市的多种说法,虽然现在还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智慧城市在我国也还是起步阶段,但是,可以总结得到众家描述的智慧城市共同特征:从技术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应用;从发展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与发展的新模式:从创新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是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与改革;从理念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是一种看待城市的新角度,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


  1.2城市发展的价值判断


  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迈入到城镇化的中期。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城市的运行、城市的管理体制、人口的迁徙集聚、产业的调整等各个方面都易在此阶段纷纷出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取得了高速发展,但是也积累了巨大的矛盾和问题有待解决。未来,城市建设发展必须改变过去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的判断依据,遵循新的价值标准。就此,笔者认为城市发展的基本价值判断应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进行。


  经济发展,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内在活力,给城市发展带来持续动力。只有经济发展才能解决就业问题,才能让城市居民有收入,有了财富才会安定下来。反之,如果没有收入那么人就没有归属感,就易造成情绪不稳定。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要完善,环境建设要优美,居民生活要美好,都必须以雄厚的财力做支撑。因此,经济发展,是自从造城开始到现在为止的一条铁律。


  社会公正,是维护城市安全的根本。如今,恶性事件在许多城市不断地呈现,而且又无序,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甚至都不清楚前因后果,毫无症状突然之间发生了恶性事件。究其原因,社会公正失衡是重要的因素。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需重视此类事件,思考其中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和原因,并建立应急体系,以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为基础保障,来解决社会基本的安全性问题。


  环境健康,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城镇化过去走的是高资源消耗、高环境冲击的发展模式,带来严重的结构性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比如说气候问题、土壤问题、水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现在都严重制约着城市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此外,政府服务的环境、市场法制的环境、道德信誉环境等软环境对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到关键作用。只有社会信用得到普遍认可,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才有实现的意义。


  1.3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模式


  与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党的十八大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四化同步发展道路。2013年3月16日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指出智慧城市六大建设方向,即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以及社会治理精细化。


  就地方政府的当前工作来讲,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及发展经济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而智慧城市恰恰为这些城市提供了新型发展的契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智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于2012年底启动了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先后遴选了两批共193个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智慧城市试点市、区、镇,依据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环境优美的准则,以创新务实的精神,通过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提出要关注城市管理与民生,利用智慧城市高效利用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管理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城镇应用的融合催生城镇智慧化应用及产业发展,所以可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来拉动产业投资,推动城市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高端化。因此,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资源优化的模式创新,一种空间资源的优化,将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科学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基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解构,城市发展可分为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四个环节。


  2.1城市规划,多规融合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四个环节管理的龙头。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


  城市是汇集各类资源和人口的复杂巨系统,如今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是立体性的问题。例如近年来日渐突出的雾霾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一个区域性问题;同时不仅与地方的能源消耗有关,亦与产业结构相关联。所以,在解决城市问题的时候必须转变过住从某一件事来突破以局部突破带动全局的模式,需要将相关的各方面利益考虑清楚确保设计周全。因此需要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等等进行系统思考,经过决策层面和操作层面研究进行城市的规划,从而提高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的各种资源要素


  从决策层面来看,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城市的历史传承,借鉴国内外的经验,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确定一个城市发展的方向、格局、目标。


  从操作层面来说,智慧城市的规划重点在于进行多规划融合(简称:多规融合)。多规融合从空间层次、规划内容和行政管理三个方面,理顺各规划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已成为关系到城市空间协调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不同的城市规划分别从不同角度指导城市科学发展,对城市发展具有不同的贡献:国民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的目标,生态环境规划提出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土地利用规划指出城市发展规模,城乡规划确定城市与农村的布局,信息化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的手段方式,投融资规划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等。


  2.2城市建设。控质提标


  城市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方向,但要落实下来则需要从具体任务出发,通过项目化的形式,把城市需求或战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务系统或服务工程。依据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判断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合理配置资源,优先加强基础保障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建设。要规划好如何在一定的时间、技术、经费和需求指标的约束条件下,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完成任务目标,让各方参与者满意。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监管服务体制。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实施过程控制,提高建设标准,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与人身健康安全以及其他社会公共利益。


  2.3城市管理,精细便捷


  从广义上来讲,城市管理是指城市区域内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综合,从不同角度可以理解为贯穿于城市规划、设计、指挥、建设、监督和协调全过程,是对城市区域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管理。


  城市管理实现精细便捷的关键是实现网格化管理的模式。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中要求:“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文件中要求:“建立城市基础设施电子档案,实现设市城市数字城管平台全覆盖。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提升数字城管系统,推进城市管理向服务群众生活转变,促进城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和节能减排功能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要求:“发展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动平台建设和功能拓展。”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摒弃传统的糖放式管理模式,改变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引入现代精细化管理手段,对管理进程进行导引、调节、控制,从而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管理行为,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迅速改善城市市容市貌。


  2.4城市运行,高效安全


  城市运行是指与维持城市正常运行相关的各项事宜,主要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及其所承载服务的管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城市运行,服务于广大市民。


  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电信集成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单元网格区划编码技术、城市部件管理技术等多种技术,智慧城市可以实现城市部件与事件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城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除此之外,城市运行还应注重安全:一方面通过建立实时反馈机制,确保城市各类问题可监督、可预测、可评估;另一方面,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运行的重要元素是数据信息。由此,随着智慧城市的推进应用,信息安全是城市领导者必须重视的重要议题。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智慧城市的推进方略


  自2012年11月起,以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以智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定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得到了各地方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为统筹和管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相关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建办科[2012]42号),要求各地方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着手,实现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圈绕着城镇化发展规划科学化、公共服务要求便捷化、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的设计思路,《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以三级指标体系57个引导性指标来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3.1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推进的两条主线


  智慧城市试点是为了探索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服务和发展方面的科学方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鼓励和支持地方城市因地制宜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并积极创造条件对试点城市进行全面支撑,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针对城镇的实际问题和个性进行设计。因此,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应充分相信基层的创新性,发挥城市自主性,进行创新实践探索,以此来凝练总结提升其创新经验,形成城市发展新模式。这条主线至少要注意几个要点:第一,投资模式要从政府为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资源配置方式要注重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共同来推进这个事情;第二,要更加注重绩效,既要有市长的眼光,也要有市民的眼光,还要有企业家的眼光;第三,要符合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要培养真正了解城市发展的管理者。


  城镇的发展应与国家的发展方向一致,这就要求智慧城市试点的建设过程中要达到中央与地方的协同,以此探索中央部委与省厅、城市的协同创新模式。一方面,中央部委和省厅联动管理和服务,扣住立项申报、过程管理、验收评估三个环节,做好支撑,科技、理论、经验、产业上面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中央部委和省厅指导城镇创建工作不断地创新探索,根据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经验教训,把最有建设性贡献的实践经验进行研究总结推广,上升为国家的政策法规。


  3.2智慧城市试点的五大特色


  经过近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试点工作形成了一城一策智慧发展、人为核心质量关键、产城相融互促共进、体制创新机制融合、多元筹资优配资源五大特色。


  从城市发展角度出发,强调“一城一策、智慧发展”,就是要因地制宜,智慧地推进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水平。智慧城市试点并非一定需要建设“云平台”、“物联网”等巨额投资的信息化工程,而是重点考察其创建目标是否与城市自身发展定位吻合、创建任务设置是否能解决其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并集约使用资金、创建特色是否符合当地实际并具有重要推广意义。通过分布面较广的试点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城镇化转型发展方面,强调结合城镇规划、城乡统筹、城市管理运行等方方面面,以改革为动力,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重视智慧城市试点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实现从数量增长型的城镇化转向质量提高型的城镇化。


  在驱动力方面,强调“产城相融、互促共进”,通过优化配置城镇资源,“四化”融合,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的关系,探索解决城市问题增强城市发展动力的新思路,探索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在体制机制方面,强调“体制创新、机制融合”,在智慧城市建设、运行、投融资等方面全面探索体制创新、机制融合的解决方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试点推广,探索出网格化、双轴制、共享协同等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带来的城市管理强大动力和集约成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经验应用到智慧城市试点中,也一定能为城市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在资金筹措和建设运营模式方面,强调“多元资金、优配资源”,提前设计资金筹措,鼓励采用多渠道资金筹措和建设运营模式。在指导试点城市科学编制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方案基础上,采用政府财政引导、银行信贷支持、金融工具利用、社会资本投入等多种资金筹措方式,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合理选择一种或多种资金,使项目建设和运行资金能得到持续保障。政府开放非敏感领域的市场,购买公共服务或催生市场收益服务,引导企业投入建设和运行,吸引大量社会、民间资本,使智慧城市项目进入投资回报的良性循环,也带动城镇相应的产业与就业。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3(4):1-12.


  [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4.


  [3]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9):7.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