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从产业调整看城市空间格局的演进时间: 2015-08-18信息来源:赵建萍 作者:wl_admin 责编:

    五年前,在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博会上,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的实践案例展示了一段跨越25年的城市重塑历程。25年涵盖了25个精心规划的工程:旧城改造、工业区迁移、新老桥梁连接城市、古建筑重现青春、酒店和大型场馆兴起,以及新城市、新建筑的繁荣等。尽管历程漫长,但毕尔巴鄂借此由传统的工业城市成功转型为拥有高文化品位的现代之城。

当然,不同的城市面临不同的问题和状况,对城市自身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目前国内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造、改建或再开发是城市复兴实践中采用的主要方式。对旧有工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市功能的调整、城市人口聚合趋势的引导和文化氛围的营造,都是为了创造新的区域活力,进而实现城市的综合更新和全新转型。

城市发展进入精明增长模式

2015年3月,两个国家级城市规划发展战略相继重磅出台。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东北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专项实施办法》。目标要在2020年,在国家财政支持下确保款项定向实施,通过大规模产业改造,基本完成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任务,将其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区。

该办法明确了搬迁改造的范围及目标、功能布局、主要任务、重点项目、组织模式、实施进度、保障措施等。特别是对创新能力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企业环保搬迁改造以及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改造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等,给予了全面的肯定和支持,与国家倡导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高度一致。

几乎同一时间,《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意见公众宣传册》于当月26日正式公布,确定了功能提升、区域一体化、生态优先等未来发展的6大基本导向。从城市发展规模、市域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生态环境、城市品质和文化内涵、综合交通体系、城市运行的基础保障、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具体策略。

“工业用地中M2(食品、医药制造、纺织工业等对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二类工业)用地的潜力挖掘、未来大规模的产业转型、存量工业资源的更新和调整,以及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还成为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修编的重要内容之一。

洲联集团副总经理陶滔在接受《地产》采访时指出,土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总结土地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总体规划及后续的土地管理。

“今后,超大城市将从增量发展转变为缩量发展,从过去的粗放、低效阶段,进入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空间扩展。”在陶滔看来,这不仅有利于合理改造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发集聚效应,更利于合理选择和运用规划调控措施,在繁荣城市经济的同时,节约资源(耕地、能源、水资源等),对城市空间的合理扩展做出积极的优化调整。

产业调整与城市空间格局的演进

建国以来,我国的工业基础设施经历了几次大的发展。包括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上百个工业城市,以及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四个现代化,90年代开始有规模地建设开发区。

直到21世纪初,国家确定了7大新兴产业布局,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外移,更多高端、新兴产业成为主流并发挥国际贸易优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工业用地也迎来新的调整机遇。

这种形势下,大批老工业基地、开发区及其工厂和设备,由于不适合现代产业使用而亟待转型。而城市空间的扩张和变化,也使很多老工业用地由原来所在的偏远地区成为城市中心区。陶滔表示:“巨大的土地经济价值差异和GDP单位产值差异,决定了必须对城市存量工业资源进行改造和转型,发挥其现有经济条件下的更大价值和影响。”

以2009年上海嘉定南门工业区改造为例,以前小的工厂、研究所随着嘉定城区的发展被调整出去。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提出2.5产业升级方案,将城区的制造和生产职能外移,只保留营销、展示和贸易功能,与社会资源重新组合成为新兴产业,服务于新的城市生活并对城市环境做出贡献。

同样,大量建于80年代-90年代的产业园区和开发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也逐渐闲置,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有待重新改造和定位。例如无锡工业园区的改造,陶滔建议强化其服务配套设施,通过更强大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周边工业、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同时,要对园区产业和产品价值进行技术改造和提升,注重生态环保建设,完善区内生活服务配套设施。

“城市发展进程中,工业产业在城市中的地位,以及空间物理位置在城市中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老工业区的改造更新,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变化和情感、文化的存放,更重要的是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都要求城市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城市用地属性、城市管理等,要随着经济发展做出及时的改变和调整。”陶滔说。

如何改造以及怎样复兴

城市建设用地中,除了公共用地(学校、幼儿园、政府行政机构等),城市土地经济关系的任何转变和使用都与社会经济利益息息相关。显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衰落后,该产业所辖工业用地能够带来的利润及GDP增长,解决就业数量的竞争优势不再明显。

老工业用地该如何改造和运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从国际上看,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转型可以作为旧工业区改造的范本。当地政府通过调整改造传统工业,吸引新兴产业投资;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并且完善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塑田园都市风光等,历时30年,将废弃工业用地转变为集空间灵感和创新为一体的场所,在提升区域地位的同时也为当地城市带来了希望。

另一个工业地块改造的成功案例是美国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连续的“Z”字形和“绿色平台”设计串联起原本被割裂的三幅地块,将城市核心区和水滨重新连接,使之成为西雅图天际线和艾略特湾的重要景观,以开放的姿态启发人们对艺术、生态和城市新的理解。

在国内,城市工业核心区的变化日新月异。陶滔介绍,早期的主流做法是“腾笼换鸟”式的拆除。将原来的老厂迁出,引入城市服务功能设施,使土地价值获得巨大提升并创造惊人的GDP,北京CBD和上海浦东陆家嘴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目前的主流做法则是以嘉定新区改造为代表的旧地升级。将容易造成城市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迁至新的园区集中治理,保留营销、展示和贸易功能融合到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中,强化城市的服务产业职能,形成新型的城市区域。同时,鼓励那些围绕社区服务的小型无污染产业、作坊型企业发展,在践行环保的同时,丰富产业功能。

而对于少数具有历史价值且位于城市非核心区的老工业用地,可以保持现有格局并加以维护,作为城市历史沿革和文化更新的标杆。或由政府、公共机构收购,转做文化艺术等第三产业的活动。

无论何种情况,工业用地的空间格局始终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如何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重组,为新兴、高端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证;如何加强区域合作,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结构;如何合理调控土地开发,引导土地利用均衡、有序地发展,以及探索和形成切合当地需求的发展战略,都是当前以及今后国内城市规划和城市复兴实践的攻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