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基于县域经济视角的城镇化发展经验及问题研究时间: 2015-09-17信息来源:王雨飞 刘成昆 作者:wl_admin 责编:


基于县域经济视角的城镇化发展经验及问题研究

                      ——齐齐哈尔市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摘要】城镇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齐齐哈尔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多项经济指标呈逐年上升态势,出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甘南县兴十四村。然而成绩与问题并存,小城镇人口集聚能力下降、现代产业发展落后、高端装备制造业与地方优势产业不匹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在未来发展中,齐齐哈尔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需发挥工、农业优势,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


  【关键词】县域经济;城镇化;齐齐哈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加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91亿,首超农村常住人口,这表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1]。但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东、中、西部差距较大,2011年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平均在80%以上,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中西部城镇化率却不足40%。


  东北部地区的老工业城市齐齐哈尔市2012年的城镇化率为35.6%,综合经济竞争力在全国293个城市中排名189位[2]。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齐齐哈尔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确暴露出很多问题,但也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齐齐哈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得出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城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推进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总结齐齐哈尔市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也为妥善解决齐齐哈尔市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课题组对齐齐哈尔市的城区规划、大企业生产、棚户区改造、小城镇建设示范点进行了深度调研,比较全面地掌握了齐齐哈尔在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及发展局限。


  1 文献回顾


  中国的城镇化以其牵涉的人数之众、对中国社会影响之巨,为世界瞩目。从逐年上升的城镇化率中可以看出中国在探索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但是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交通拥挤、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中国在城镇化道路上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在追求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谋求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已然成为当前的主体思路。由此,国内外学者在深刻反思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模式、路径与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构思。倪鹏飞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内涵增长”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及其经济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简单的“工业化决定论”已经难以解释中国的城镇化现象,将“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城镇化机制结合起来[4],推进工业经济和城镇经济共同发展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思想。洪银兴提出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和农村会突破乡镇范围,实施的中心需要转到县级政府[5]。王国刚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要推动力转变为工业经济和城镇经济共同推动的过程[6]。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在东部发达地区服务业对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已超过第二产业,但工业仍是中西部省区城镇化的核心动力[7-9]。因此,在中国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更要重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与人口就业结构的合理转变。


  关于中国城镇化道路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证层面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深入到某一城市基层及其所辖县域层面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调查研究,尚缺乏足够的关注。2003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东北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昔日新中国工业经济的摇篮再次焕发出耀眼的光芒。选取齐齐哈尔作为城镇化发展的调研对象,在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结合调研内容,深入剖析了齐齐哈尔市区及各县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期为齐齐哈尔下一步城镇化建设理清思路,提升城市竞争力。


  2 齐齐哈尔市城镇化建设基本状况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在促进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53.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5%,占黑龙江省全年生产总值的8.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720元,比上年增长了9.3%。齐齐哈尔市在经济总体状况良好、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的良好态势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生态农业、城镇体系建设、棚户区改造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2.1 农林牧渔业及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齐齐哈尔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以种植业为主,谷物(玉米、小麦、水稻等)、豆类和薯类占主导,近年来,畜牧业发展迅速,兼有少量林业和渔业。表l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5.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0%,其中,种植业产值329.8亿元,增长了12.2%;林业产值5.0亿元,增长了1.9%;牧业产值181.2亿元,增长9.9%;渔业产值8.0亿元,增长了2.7%。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生态农业一直是齐齐哈尔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截至到2009年末,全市绿色食品实现总产值97.2亿元,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农民人均绿色食品纯收入105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6%①。表2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共有239个产品获绿色有机食品标志认证,有1299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全市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250万亩,超过全市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承担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14个,面积840万亩,占全省的18.6%。自2001年以来,通过举办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为绿色食品展销提供平台。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2.2 市辖区及下辖各县城镇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齐齐哈尔市区及各县城镇体系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城镇规模较大,但各县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2010年市区城镇化率为84.6%,但县域平均城镇化率仅为29.4%。其二,齐齐哈尔市区及各县主导产业错位发展。根据资源禀赋差异,各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避免重复建设,如:讷河市以绿色食品加工和畜牧业为主、克山县以麻纺织工业为主、龙江县以建材和矿产开发为主,还有富裕县的风电产业基地、甘南县的绿色食品深加工、依安县的陶瓷建材产业等都是依托地理和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2.3 市辖区及各县棚户区改造情况


  近年来,齐齐哈尔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上做出了总体规划,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棚户区改造成效显著,为城乡居民实现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截至2012年底,市区内共拆迁棚户区584.6万m2,完成2007年底剩余存量的80%。县(市)棚改力度也在加强,截至2012年底,共拆迁棚户区305.84万m2,完成2007年底剩余存量的72%。全市累计拆迁890.44万m2,完成计划拆迁的77%。表3即为从2008年实施棚户区改造至今的齐齐哈尔市区及外县的拆迁和建设情况,2013年将继续实施棚改工程,并加大了各县(市)的棚改力度。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3 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总结——以甘南县兴十四村为例


  齐齐哈尔市在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提高新农村整体质量上获得了显著成绩。在新农村建设中,甘南县兴十四村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既是集体化经营的典范,也是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其生产、经营及管理模式为全市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3.1 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与产品精深加工相结合


  农业是兴十四村的立村之本,全村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不仅有亩产1386斤的水稻、最高亩产达到10386斤的马铃薯和亩产1112斤的谷子等粮食作物,还有温室大棚出产的每斤售价最高可达60元的草莓、批发价最低5元一斤的香菇等经济作物。总结农业生产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十四村对田、路、渠、沟、水、电等进行综合治理,真正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保证农田的高产。第二,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大型农机作业,解放农村劳动力。全村耕地仅由村里2%的劳动力种植,98%的劳动力成为二、三产业工人。第三,瞄准高端市场,发展有机农业,精细化生产。兴十四村淘汰落后技术,引进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各类先进技术33项。通过温室大棚种植高产量、高效益品种40多个,瞄准高端市场和消费人群,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村民纯收入。


  3.2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


  有坚实的现代化农业作为基础,兴十四村结合当地农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村办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先后建起了乳制品厂、甜蜜素厂、柠檬酸厂、饲料厂等企业,与国内外展开广泛合作,采用现代化技术规模化生产。第二,结合资源优势,选准项目。目前全村新增生物酶生产、杂粮加工、有机大米加工和有机肥生产四个项目,2012年仅有机大米就为全村新增利润500多万元。第三,依靠一、二产业基础,带动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近年来,兴十四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兴建了一批配套设施,不仅实现增收还拓宽了就业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借助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改观,到2012年全村共建旅游观光景点30余处,接待游客13万多人次,仅旅游业一项就为全村创收1423万元。


  3.3 产业反哺农业和农民,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


  兴十四村现拥有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10多亿元总资产,富裕的兴十四村村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样走在先进行列。第一,村民住房保障体系健全,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解决新增人口住房问题,在已建村民别墅的基础上,建设村民住宅楼,并配套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项目。第二,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村民文化水平。兴十四村成立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2012年全年累计培训农民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两千多人次,普遍提升了村民的综合素质。第三,全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村民幸福指数提高。兴十四村为村民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65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真正将产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通过调研了解到,兴十四村是1956年由山东临沂地区移民响应党中央开发北大荒的号召组建起来的移民村。几十年来,兴十四村坚持集体化,始终没有分田到户,全村人辛勤劳动才有了今天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高标准的新农村。总结兴十四村的发展历程,最让这个曾经一贫如洗的小村庄受益的除了全村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有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实现城乡一体,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以农村的衰退换取城市的发展,再依靠城市反哺农业、农村的发展思路不可取,也不适合中国国情。兴十四村依靠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实现了资本积累和劳动力释放,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市情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4 齐齐哈尔市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4.1 人口结构二元化,小城镇人口集聚能力下降。


  中国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小城镇由于生态环境与交通便捷等特征,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然而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小城镇人口的集聚能力依然较弱。表5是齐齐哈尔市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及变化率,可以清晰地看出,齐齐哈尔全市常住总人口在1990—2010年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心城区(龙沙区、建华区、铁锋区)和各县地区的人口集聚能力相距甚远,各县地区常住人口普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人口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昂昂溪区、碾子山区,常住人口下降达到20%以上,克山县、讷河市、拜泉县、富拉尔基区常住人口的下降幅度也都在10%左右。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齐齐哈尔市各县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弱、本地人口又流失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齐齐哈尔是中部地区的农业城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农牧业和资源型产业,小城镇经济发展很不充分。第二,齐齐哈尔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城市,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设的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居多,在市场化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导致小城镇经济规模有限。如富拉尔基区、碾子山区等主要依靠大型工业和军工企业立区,当地人口就业渠道单一,市场结构单一,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矛盾突出,导致大量当地居民被迫外出打工,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也不强。第三,农业产业化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实现就地安置,导致外流现象严重。在人口聚集效果方面齐齐哈尔市较东部经济发达省区差距的确较大,城镇人口集聚能力弱,对于城镇化发展极为不利,这也是未来齐齐哈尔在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2产业结构二元化,现代产业发展落后。


  齐齐哈尔城镇化发展的另一问题表现为农业比重过高,现代产业发展滞后。2012年齐齐哈尔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9:38.1:37.0,仍然属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从表8数据可以看出,齐齐哈尔市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并且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还不足劳动人口的一半,说明二、三产业没有足够的就业空间吸引人口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亟待向非农产业转移。齐齐哈尔的现代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内部原有企业发展缓慢,对外来企业吸引力不足两个方面。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出于政治、经济、国防、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中央和国家部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齐齐哈尔布置了不少大中型重化工业项目,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齐齐哈尔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由于这些项目的投资周期比较长,因而国有经济的比重一直较高;另外,绝大多数工业企业建厂年代久远,一部分技术设备濒临淘汰,需要大量投资成本,企业改制道路艰难。多年来,市政府一直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然而受地理位置及地形因素影响,与沿海地区相比,气候条件差,对外来企业的吸引能力较弱。在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招商引资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无法改变齐齐哈尔现代产业落后的局面,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依旧匮乏,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又一原因。


  4.3 工业结构二元化,高端装备制造业与地方优势产业不匹配。


  齐齐哈尔市的工业结构不仅国有经济比重较高,而且以重化工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以2010年为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84.7亿元,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20.2亿元,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64.5亿元;齐齐哈尔市轻、重工业企业人均投入分别为14.3万元和22.6万元,重工业人均投入是轻工业的1.6倍;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之比为40.9:59.1,全国为71.9:28.1。以上数据充分显示齐齐哈尔市的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齐齐哈尔拥有独特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食品、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是齐齐哈尔的比较优势产业,但现有企业规模化不足,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高端制造业与地方优势产业不匹配制约了比较优势的发挥。齐齐哈尔无法在现有工业基础上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引进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影响了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5 齐齐哈尔市城镇化建设对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启示


  东北地区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承载者国家许多重工业项目,拥有沈阳—大连、长春—吉林、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个工业带,同时也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吉林、辽宁省皆为农业大省,粮食总量和单产在全国连续多年居于榜首。齐齐哈尔是东北地区的典型城市,其工、农业发展状况影射着东北地区经济的整体特征,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也在整个东北地区具有普遍代一表性。因此,对齐齐哈尔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及合理化建议同时也对提升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5.1 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小城镇人口集聚


  齐齐哈尔市小城镇人口集聚能力较弱,就业渠道狭窄,本地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另外,受计划时期国家产业布局的影响,齐齐哈尔还存在着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因此,齐齐哈尔在加快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就业安置压力,尤其在广大农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化。发展轻工业尤其是农副产品深加工,是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强化农业向纵深发展的同时应注重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发展城镇化结合起来,发挥乡镇企业的作用,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发展服务业也是消化剩余劳动力的另一渠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更应重视发展生活(消费)性服务业,如零售、住餐、社区服务等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发展生活性服务产业将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安置是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内容。


  5.2 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推动现代产业发展


  齐齐哈尔的工业结构偏向重型工业,长期以来,形成了农业比重过高,工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的不合理的产业格局。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从农业经济向工业服务性经济转变,提供就业机会使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人口转化和集中,实现农民从乡村生活方式向城镇文明的转变。二元产业结构的长期存在势必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会使传统农业缺损,拉大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差距,扩大不同部门劳动者的收入差异,同时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会愈加明显,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是不利的。齐齐哈尔在重视提升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应着力发展现代化产业,改善投资环境,加快齐齐哈尔市工业经济结构向多元化调整,提高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水平对城镇化进程的承载能力。


  5.3发挥生态农业优势,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其发展思路是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齐齐哈尔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这既是齐齐哈尔特殊市情也是齐齐哈尔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特色优势。借助生态农业发展绿色食品深加工,以非农化(发展非农产业)提升农业、以城镇化繁荣农村是齐齐哈尔城镇化建设以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可行道路。发展非农产业要在齐齐哈尔市现有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发展多样化、方便化、优质化和系列化绿色食品产业。

 


  【注释】


  ①1990年进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齐齐哈尔所辖范围还包括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林甸县.1992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齐齐哈尔市领导的这两个县划归大庆市领导,因此,1990年全市总人口已减去以上两个县人口。


  ②数据来源:齐齐哈尔市统计信息网,http://www.qqhrstats gov.cn/


  【参考文献】


  [1]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6.


  [2]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16-335.


  [3]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87-94.


  [4]辜胜阻,易善策,李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47-52.


  [5]洪银兴.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农村的路径研究——长三角地区实践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7,(5):13-20.


  [6]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70-81.


  [7] Ma L.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1949—2000: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2,34(9):1545-1569.


  [8] Shen J F Understanding Dual-Track Urbanization in Post-Reform China: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Analysis[J].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2006,12(6):497-516.


  [9]曹广忠,刘涛.中国省区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演变与过程模型[J].中国软科学2010(9):86-95.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