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演化特征时间: 2015-09-17信息来源:王德利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在分析城市化发展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系统总结城市规模、城市化速度、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空间保障系统、文化制度因素等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探讨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及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的对应关系,判定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对应演变规律,解析理想状态及现实状态下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演变规律和变化机制,以期完善城市化发展质量方面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城市化质量;影响因素;调控机制;演变规律


  0 引言


  城市化进程是城市化“质”与“量”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升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推行适速适度的城市化,正确处理好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辨证关系,使城市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城市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1]。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依靠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宽松的人口与资源环境条件,以及具有殖民主义性质的、广阔的世界市场,迅速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而走向城乡融合,却也带来了影响深远的全球性环境污染。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也遭遇人口压力巨大、资源环境约束严重、国际环境复杂等困难,但传统的建立在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问题[2]。


  城市化发展质量(UDQ)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及空间的复合系统,由于三者都各自遵循不同的发展规律,交互耦合在一起,相互作用规律更加复杂。关于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国内关于城市化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质量的内涵、综合测度、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等方面[3-4];国外关于城市化质量的专项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相关研究,包括城市可持续性研究[5]、健康城市研究[6]、城市现代化研究[7]等。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机理研究是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探讨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模式,构建计量模型必须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对应调控机理的研究着手。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理论研究的开展和深入,特别是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影响因素、调控机理、发展模式及综合测度模型等方面的有序研究,不仅可以梳理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主体理论研究框架,还可以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在分析城市化发展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各关键影响因素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机理,解析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各阶段的变化机制,以期完善城市化发展质量方面的理论基础。


  1 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


  城市化的发展包括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质量两方面。城市化水平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镇)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等方面;而城市化质量则主要表现在城市经济、社会及空间的演变和发展,是经济城市化质量、社会城市化质量和空间城市化质量的有机统一,是衡量特定区域内城市化速度是否合理、人口城市化过程是否健康、经济城市化过程是否高效、社会城市化过程是否和谐公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加快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关键。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包括以下3个方面。


  (1)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质量的根本体现。只有经济发展,城市社会、空间才能发展,居民素质、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改善,因此,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是城市化质量提高的基础。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代价和经济增长动力4个方面。


  (2)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社会城市化的发展是城市化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等各方面变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口的综合素质、生活条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消费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深刻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更为深刻。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类发展指数、社会保障程度、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4个方面。


  (3)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资源环境保障能力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保持经济、社会及空间城市化3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外,经济、社会城市化的发展程度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等的承载范围,即城市化的发展必须以不破坏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空间城市化保障能力主要体现在水资源保障程度、建设用地保障程度、能源保障程度和生态环境保障程度4个方面。


  综上所述,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特征、社会特征及空间特征的综合城市化发展研究。本研究将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定义为:城市化发展质量是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和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的有机统一,是衡量特定区域内城市化速度是否合理、人口城市化过程是否健康、经济城市化过程是否高效、社会城市化过程是否和谐公平、空间城市化是否适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推进城市化系统发展的“动力度”,即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二是反映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类生存、生活质量水平的“宜居度”,即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三是城市化发展基础的“支撑度”,即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


  2 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2.1 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


  城市化地区人口和城市的高度密集性、资源利用的外向性以及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的密切性等特征,决定了城市化发展质量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及空间发展质量的统一。区域城市化的水、建设用地、能源、大气等空间硬约束条件,在一定的空间优化配置效果作用下,对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等发展系统具有一定的约束能力。区域的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代价等影响着空间城市化的保障能力,而在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一定的情况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的区域协作,以及人类科技水平、环保意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制度管理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对城市化的空间保障能力的影响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城市化发展质量主要取决于六大方面的因素: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化发展速度、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空间城市化保障能力及制度、文化。其中,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化发展速度是城市化发展质量的调控因素,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空间城市化保障能力是决定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文化制度因素是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间接影响因素(图1)。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2.2 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


  2.2.1 城市规模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城市化发展质量与城市规模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图2)。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规模的经济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递增,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逐渐提高(O~A阶段)。随着经济城市化的发展,将有更多的经济产出投入到社会及空间发展领域,相应的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及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也会提高(A~B阶段)。但城市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益并不是随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呈无限正比例增长,当城市扩大到一定规模后,拥挤和各种消费费用的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规模不经济,出现所谓的“大城市病”,空间城市化发展质量下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城市规模的正效益仍然大于规模不经济效应,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经济效益增加,城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建设效益也相应增加,即在城市规模达到P3之前,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及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一直呈现增长趋势(B~C阶段)。只有当城市规模达到临界程度P3时,城市的规模效益才会突然递减,越来越严重的城市化发展质量问题将加速城市规模临界点P3的到来,城市集聚经济效益受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限度的限制。如果城市规模的扩张超越环境可承载限度但仍在区域城市化发展技术支撑范围内时,则城市化发展质量降低较慢(C~F阶段);如果区域城市化发展基础较差,则区域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空间基础将开始动摇或走向瓦解崩溃(C~E阶段),这个过程在城市化经济空间发展系统的一个直观表现是:在自然资源的约束下,聚集的边际效益急速递减,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随之降低,空间城市化崩溃,直至发生逆转。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2.2.2 城市化速度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表现为一个地区的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职业的转换,还表现为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生存环境的改善等多方面。前者可以概括为城市化的数量过程,后者可以概括为城市化的质量过程,它们是城市化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实现城市化数量与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城市化才能真正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8]。城市化发展速度与城市化质量的互动调控机理分以下阶段(图3)。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城市化初期阶段(t0~t1):城市化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农业生产对资源、能源及生态环境的占用较小,经济、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较低,空间城市化保障能力较高。


  城市化中期阶段(t1~t2):本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但城市化数量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对城市提供的各种资源的需求的增加,经济发展代价加大,社会保障程度较低,资源环境破坏比较严重。这一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但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


  城市化后期阶段(t2~t3):城市化冒进增长的同时,政府等部门均意识到产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关系不协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城镇的系统化程度低等一系列城市化问题,意识到在注重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相对城市化发展水平而言,这一时期更注重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质”速度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量”速度均较快,但提“质”速度高于提“量”速度。


  城市化终期阶段(t3~t4):城市化发展速度继续降低甚至停滞,这一阶段主要注重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化发展质量较高。


  由以上分析看出,城市化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是城市化进程中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城市化的速度对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2.2.3 经济系统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影响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经济城市化系统可归纳为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代价、经济增长动力4个方面。经济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之间的比率,即经济效益;二是对可配置资源的利用程度,即对可配置资源的利用率,尤其是对诸如技术知识、劳动力、资本等非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反映在城市化发展质量中,经济效率的提高既提高了城市化子系统经济运行的效益,又改善了经济运行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即提高了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又增加了空间城市化发展的保障能力,从而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由于产业结构具有阶段性特点,在城市化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中期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后期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区域产业类型逐渐由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资本密集型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成为最主要的产业,城市化发展质量逐渐提高。经济发展代价既包括资源代价、能源代价、环境代价,也包括社会代价;经济发展代价越高,城市化发展质量越低。经济增长动力主要以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评价标准,技术进步是影响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也是创造新城市形态的活跃因素,技术进步能力越高,城市化发展质量越高。


  2.2.4 社会系统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可归纳为人口发展素质、社会保障程度、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结构4个方面。人口质量主要包括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人口寿命;人口质最的变化对城市化的发展有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人口质量和城市化发展相适应可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反之,就会延缓城市化的发展。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会保持相对稳定,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现实中经常存在社会保障水平的“不适度”情况:社会保障水平过低和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保障自身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对城市化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城市化发展质量成正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越高,对经济城市化及社会城市化发展推动越明显。城市化是整个国家或整个区域的城市化,而不是城市的城市化,因而在推动区域城市化的进程中,不能仅仅局限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就城市论城市,城乡二元结构的扩大将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难以得到保障,社会稳定性便难以维持,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难以持续,城镇吸引力和容纳度也就难以增强,城市化发展质量也就越低。


  2.2.5 空间保障系统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空间保障系统可概括为水资源、建设用地资源、能源以及生态环境四大方面。水资源和建设用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与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是城市化各发展子系统的保障基础。能源是支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在保障国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基于能源稀缺性、过分依靠化石能源以及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等,它又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并对环境保护造成压力。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大,能源消耗增加,又使能源成为城市环境的污染源[9]。城市的生态环境保障能力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生态环境保障能力高的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空气质量等支撑城市化的能力强,投资环境竞争力强,可以吸引投资项目和外资,吸引企业资本,加速城市化进程。而且居住环境舒适度高,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强。


  2.2.6 文化、制度因素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城市化发展质量子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化发展质量除了受规模、速度、经济、社会、空间影响外,还受人类制度、文化因素的影响,各种经济和政治制度都直接或间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可以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反之,则不利于城市化的推进[10]。中国的城市化主要特点之一是政府主导型,在影响城市化的各种制度中,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产业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及就业制度的作用尤其重要。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3 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演变规律及特征


  3.1 理想状态下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演变规律


  城市化发展质量是经济城市化质量、社会城市化质量及空间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统一,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口及社会经济系统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经典的Logistic模型描述了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生物(人口)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而自然因素(空间)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必然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口的规模变化最终将形成一条被拉伸的“S”型曲线。可以说,Logistic理论模型是一种对封闭系统下的人口城市化发展受空间资源有限性制约的人口城市化变化规律的描述。将Logistic曲线模型应用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变化规律,分别对城市化发展质量子系统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代价、经济增长动力、人类发展指数、社会保障能力、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城乡一体化指数、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用地保障能力、能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保障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其各自变量变化趋势(表1)。


  将以上经济、社会及空间城市化质量各自包涵的变量要素的演变规律进行叠加分析,形成理想状态下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及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变化分析图(图4)。从图4看出,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经济、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较低,资源、环境容量的约束作用较小,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较高,区域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城市化水平、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都呈指数增长,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与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都成“S”型发展曲线,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相对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具有一定滞后型。但由于资源、环境及空间的有限性,空间城市化保障系统不能支撑人口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城市化发展系统的无限增长,其对经济、社会及人口发展的约束作用也逐渐增强,空间城市化保障能力表现为“U”型曲线。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空间城市化演变则给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负反馈机制,造成经济和社会城市化系统发展减慢,从而产生城市化发展质量演变的“S”型拉伸曲线。但是由于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的“U”型曲线演变特征,城市化发展质量相对城市化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滞后型(图5),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时期为t1~t3段,而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升时期为t2~t4段。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3.2 现实状态下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演变规律


  对Logistic理论进行演绎,并依据区域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机理,结合城市化发展质量子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人类要素影响下的现实中的城市化发展质量是多个“S”型曲线组合构成的大“S”型演变曲线,可划分为初步发展(O~A)、优化提升(A~B)、后期完善(B~C)及持续发展(C~D)四大阶段(图6),并分别对应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及终期阶段[2]。上述由多个“S”型曲线构成的单一和复杂的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演化过程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从较小时间尺度看,城市化发展质量演变过程的各个阶段是一个“S”型增长曲线不断衍生出的新的“S”型增长曲线,形成一个“缓慢—加速—趋缓”的逻辑增长过程;从大的时间尺度看,城市化发展质量演变过程是一个“S”型增长曲线,只不过这一“S”型增长曲线由若干次一级时间尺度的“S”型增长曲线组成,形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规模扩张→效益提高(技术进步)→质量提高→资源环境消耗加快→空间城市化保障能力降低→社会经济发展质量降低→技术进步→资源环境消耗减慢→空间城市化保障能力提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逻辑循环发展过程。由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不同阶段经济、社会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运动方式不同,空间城市化发展的保障程度和特征也不相同,所以,城市化发展质量变化规律的形成机制也有较大差别。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3.2.1 初步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变化机制(O~A阶段)。这一阶段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城市的发展主要是靠工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所吸引的人口与资本的聚集,表现为城市规模膨胀、数量增加,即城市的外延扩大。但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人口和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区低水平集聚,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同时,由于经济规模的有限性,投入到社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较少,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也不高。总体而言,这一阶段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升速度均较慢,城市化整体发展质量较低。


  3.2.2优化提升阶段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变化机制(A~B阶段)。尽管产业结构发生演变,但是这一阶段主要以资源、能源消耗性工业为主,经济发展代价较大,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及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有小幅度提高,但是空间城市化保障能力越来越小,现有的资源环境条件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引起城市基础设施、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的不协调,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一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推进速度较高,城市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较慢,城市化发展质量处于中下等发展水平。


  3.2.3 后期完善阶段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变化机制(B~C阶段)。由于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革,第三产业一般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空间环境的破坏较小。同时,人类也意识到由于以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经济代价,这一阶段主要注重城市化内涵即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均较快,城市化发展质量处于中上等发展水平。


  3.2.4 持续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变化机制(C~D阶段、C~E阶段)。现实情况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模接近空间城市化保障能力阈限后,不可能马上进入理想的稳定持续状态,往往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波动变化。但这种变化仅限于人口和社会经济规模超越保障极限的幅度在生态系统变化的弹性范围内,而且是人类通过现代发展技术能够对资源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行修复和挽回的。这种情况下,经过一定时期的空间系统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作用与反馈,制约与调整过程逐渐进入城市化质量相互协调的稳定持续发展状态。城市化发展质量缓慢波动提升,直至城市化发展质量达到一个较高的稳定发展水平(C~D阶段)。但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因为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具有不可逆的特征,即便技术进步在一定时期可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但仍有不可替代、不可改变的因素。一旦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超越空间城市化保障能力阀限,而且超越人类科学技术能力范围之外,将导致空间城市化发展系统的不可逆变化或毁灭,导致经济城市化系统、社会城市化系统不仅不能实现持续发展,还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C~E阶段)。


  4 结论与讨论


  城市化发展质量是经济城市化质量、社会城市化质量及空间城市化质量的统一,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研究是国内外21世纪城市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在探讨城市化发展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全面解析了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机理,认为城市化发展质量主要受6个因素的影响: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发展速度、经济城市化系统、社会城市化系统、空间城市化系统及制度文化因素。其中,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发展速度是城市化发展质量的调控因素,经济城市化系统、社会城市化系统、空间城市化系统是决定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文化制度因素是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间接影响因素。探讨了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演变规律,得出人类要素影响下的城市化发展质量是多个“S”型曲线组合构成的大“S”型演变曲线,可划分为初步发展、优化提升、后期完善及持续发展四大阶段,并分别对应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及终期阶段。由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影响机制、变化规律都非常复杂,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本研究只是阐述了理论状态下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影响因素、影响机制、变化规律,未来还需要在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实践研究中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李红波,张小林.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6):60-64.


  [2]余斌,罗静,靳军.城市化与城乡发展:世界不同类型国家比较与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5):17-20.


  [3]冯娟,曾菊新.试论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3):41-44.


  [4]王德利,赵弘,孙莉,等.首都经济圈城市化质量测度[J].城市间题,2011(12):16-23.


  [5]Li Xiaojian,Peterson J,Liu Gangjun,et al. Assessing Regional Sustainability:The Case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Middle Yilno Catch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J].China Applied Geography,2001(21):87-106.


  [16]Vlahov D,Galea S. Urbanization,Urbancity,and Health[J].Journal of Urban Health,2002,79(4):1-12.


  [7]朱英明,姚士谋,李玉见.我国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有关问题研究[J].人文地理,2000,15(4):16-19.


  [8]张华.城市化发展质量与数量的协调性分析——天水市的案例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8):10-12.


  [9]吴映梅,张雷,李亚,等.西部能源系统的时空效应及其协调发展[J].资源科学,2006,28(5):114-119.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