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市群(都市圈)
城市群(都市圈)

核心区已形成都市圈还很远时间: 2016-07-27信息来源:孟航  作者:ws 责编:

 
  “都市圈的问题,中小城市发展问题,核心在于改革。在于改革现在等级化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如何打破行政区域的公共服务配置制度,改革如何通过市场要素来确定基础设施的供给,打破孤立的利益结构,这是未来解决都市圈发展的最重要的课题。”7月22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新都市圈生态与未来城市峰会”这样表示。
 
  中国城市发展正步入“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新阶段,然而与东京、首尔、巴黎、纽约等世界其他国际化都市圈相比,我国的特大城市虽然有核心区,但真正的都市圈还没有形成,周边的中小城市还处于发育期,政策好则发展的快一些,政策不好则受到严格的限制。
 
  李铁指出,“我们的城市管理体制,过多的把资源集中在特大城市。我们的等级化城市管理体制,通过行政的方式调动资源,推动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忽略了中小城市的发展。”
 
  基础设施“串起”都市圈
 
  “都市圈”往往以某一个城市作为核心城市,其它城市是它的卫星城。而“城市群”是一批相互之间有协同效应,有不同分工的城市来共同组成的。这些城市带之间,有一个主轴,那就是轨道交通。世界范围内,东京和纽约均用轨道交通解决了自己的“大城市病”,以及巨大人口的吸纳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资源正日益向轨道交通沿线集中。要明智化的进行城市规划,贵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春成在会上表示,基础设施是城市的支撑,未来城市的城市化一定是以大都市为引领的城市圈,这是由我们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因为在我们这片国土上可用来建城的土地不多,但我们需要安置的人很多。
 
  城市智慧的发现、集成和实践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尤其是涉及来自不同城市子系统的数据整合、分析应用,都不可能在脱离大数据技术的情景下实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战略部副总裁郑志彬表示,大数据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中小城市可借此弯道超车。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在会上进行了深度分享,他提出明智化的规划要认清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形象要做得合理化、特色化,宜居城市的多元化需要同时考虑,城市规划图纸的表达要有足够的深度。所谓的明智化规划编制,主要有三个因素:正确的价值观、科学性和艺术性。要把城市编制得好,还要有人文学者的心、科学的脑、艺术的眼。
 
  做城市规划,最终的目的不是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必需的,然而最高的境界是为市民、为民族带来高度的尊严,而这才是最高的目的。
 
  新都市圈之新内涵
 
  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主持的研究表明,传统工业布局,其运输半径,距离港口200公里以内为佳,传统人口布局,亦随产业集中。国际上传统的都市圈研究亦表明,都市圈的时间半径,为一小时左右。但以高铁、航空为代表的新运输生态爆发之后,伴随着“互联网+”的突飞猛进,都市圈内涵已大幅延展,与之匹配的工作和人居环境开始发生历史性的变迁,历史性变迁进程中,如何汲取欧洲小城市发展经验,完善小城镇职住平衡体系,抓住新机场等历史机遇,打造超级小镇生活圈,成为新都市圈生态的核心命题。
 
  若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大规模仿效香港、东京,居民沿轨道沿线居住、工作,将对地产转型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万科股权之争的硝烟背后,“轨道+物业”模式正在兴起,这无疑带给房地产行业新的机遇。中国内地轨道交通未来五年运营里程将增长2.5倍,以轨道为核心的相关物业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一线城市对轨道交通依赖程度更高,轨道物业会更加受到追捧。这种改变将为中国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建筑与人的关系打开了新世界。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