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市群(都市圈)
城市群(都市圈)

我国七大都市圈创新力比较研究时间: 2015-10-07信息来源:丰志勇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都市圈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实施的区域战略之一。自主创新是国家“十二五”发展主线之一,在此背景下,都市圈创新力问题已成为多个学科关注的重点。在综合国内都市圈创新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创新外部环境、创新自身能力和创新支撑条件三个方面,构建涵盖21个指标的都市圈创新力指标体系,据此对国内7大都市圈的创新力进行评价分析,并针对东、中、西地区都市圈的现状与评价结果,分别探讨相应的创新力提升战略,对于提升不同地域的都市圈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都市圈;创新力;比较研究


  “十二五”期间,国家已把“都市圈”“城市群”作为未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点规划内容,意味着都市圈、城市带、城市群等空间形态将成为我国区域新一轮发展的主要载体[1]。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家已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主线之一,预示着面向“十二五”,城市将会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重心,自主创新也将会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如何彰显区域发展战略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而都市圈创新能力是区域发展和自主创新两大战略的综合体现。本文选取杭州、南京、青岛、武汉、沈阳、成都和西安等7大都市圈作为比较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同类可比性。7大都市圈分别以杭州、南京、青岛、武汉、沈阳、成都和西安作为自身的中心城市,都为中国重要的区域节点中心,经济发展水平在本区域内显示出较强实力,且对周边城市或地区长期的辐射和影响;(2)机制相同性。7大都市圈都得到本地政府的重视,均不同程度地制定了都市圈自身的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形成了相关城市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它们都是所在区域发展最为成熟,体系最为完备的都市圈;(3)区域差异性。7大都市圈分别位于我国东、中和西部,代表了中国不同区域都市圈发展水平,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2]。


  一、研究综述


  都市圈研究比较多地集中在竞争力方面,而在创新力研究方面相对较少。康绍大在《关于都市圈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一文中,认为都市圈竞争力涵盖内容广泛,影响因素众多,并且不同要素和环境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在各自影响都市圈竞争力的同时,又共同集成,影响着城市竞争力。按照都市圈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表现方式,可概括成两类,即硬件因素和软件因素[3]。王平在《哈尔滨都市圈竞争力比较评价》文中把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水平、资金实力、基础设施水平、人才教育水平、政府管理水平、开放程度、生态环境水平等作为评价要素,分别对大连、沈阳、哈尔滨和长春等东北四大都市圈进行了比较研究[4]。陈晓芳写了《基于Rough集理论的都市圈竞争力评价研究》,他用Rough集理论作为都市圈指标体系定权重的方法,使都市圈指标体系权重得分更加具有科学性[5]。


  都市圈创新力与竞争力不同,除科技创新自身评价要素外,还应突出都市圈创新环境要素和创新特征要素。在科技创新自身评价要素上,多数学者选择了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和效益三个维度来评价,而且基本都从R&D人员、资金投入来衡量科技创新投入,用专利授予量来衡量科技创新产出。贾舒用技术市场成交额来反映科技创新产出与成果转化,同时,他认为在都市圈创新能力建设中,经济实力与创新能力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都市圈创新特征要素上,岁玥、谢富纪等采用区位发展、创新一体化水平以及中心城市的极化功能3个方面来评价都市圈创新特征要素[6]。在都市圈创新环境评价要素上,评价指标突出了基础设施、市场需要、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创业水平5个方面。


  从以上都市圈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看,研究主要集中在都市圈竞争力理论及指标体系两个方面,同时,在都市圈竞争力指标体系权重得分方法研究上开始逐渐深入。可见,都市圈竞争力研究已被学者所关注。但是,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已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突破领域情况下,关于都市圈创新力的研究更加引人关注,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欠缺。


  二、都市圈创新力模型及指标体系


  1.模型构建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一个城市或区域自身创新能力、创新外部环境和支撑创新的外部条件等方面。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2外1内”的三角模型,即创新外部环境、创新支撑条件和创新自身能力,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都市圈创新力三角模型(图1)。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创新需要内在的发展与构建能力,包括创新投入、创新载体和创新产出等要素与条件。他们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源泉,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创新活动的内生力量。同时,创新活动需要外部环境和支撑条件的共同推动。现代创新活动是一个开放体系,需要大量外部信息的交汇与碰撞。学科的交叉、产业的融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导致了创新越来越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尤其是对都市圈来讲,其内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外开放的政策实施、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对都市圈创新活动起到了有力的支撑。而都市圈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文化资源、政府支持作用也是一些不可忽视的外部力量,其可以为都市圈的创新活动提供坚实支撑。创新外部环境和支撑条件是创新活动的两个脚,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创新发展。


  2.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的框架


  在都市圈创新力三角模型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括21个基础指标,10个分项指标和3个方面指标构成的都市圈创新力指标体系。3个方面指标分别为,创新外部环境、创新自身能力和创新支撑条件。创新外部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和生态环境;创新自身能力包括创新载体、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创新支撑条件包括:区域发展水平、区域文化支撑、区域产业支撑和政府支持力度。


  (2)指标选择依据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今天,创新需要知识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互联网用户数(户/百人)代表了信息化建设水平。互联网用户数作为衡量信息化水平的一个指标,已经被世界多数国家认可,本文也用互联网用户数(户/百人)作为衡量创新外部环境中基础设施的一个指标。另外,知识和技术的流动需要载体,知识和技术主要依附与人,人口大量流动就会有助于知识的流动与传播。因此,用客运总量(万人/平方公里)作为人口集聚与流动的一个指标。一般人口规模大的城市和地区,需要大量交通基础设施来支持人口的流动,某种程度上,客运总量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反映。


  创新不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还需要外部技术和知识的流入。改革开放后,FDI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技术溢出,其正向作用已被多数学者所证实。一般FDI流入多的城市或地区,技术溢出效应也较明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创新活动。本文选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外商投资企业数占本地所有企业比重来衡量都市圈对外开放水平。


  生态环境是创新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吸引大量创新人才集聚和企业研发中心入住。城市或区域都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吸引创新人才和研发中心入住的一个砝码。目前大量创新人才和研发中心向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和区域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均绿地面积是衡量都市圈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人均绿地面积较大的城市或区域生态环境也相对较好,因为人均绿地面积大,环境的自然状态保持较好,生态破坏程度较低。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表示都市圈环境治理的强度,一般产值越高,环境改善力度较大、步伐较快。


  创新活动需要创新载体来支撑,创新项目和研发机构是创新主要载体。通过开展R&D项目,把其作为一个纽带,使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创新集合体,而创新人员一般也依附于创新集合体。在创新集合体里,创新人员可以利用研发机构所具备的研发平台进行创新活动。


  创新需要投入作为保障,没有大量创新投入,不可能有创新产出。专利申请量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城市或地区创新产出的指标,这里也把其作为衡量都市圈创新产出的一项指标。技术市场交易额是衡量一个城市技术成交规模的指标,也可以反映都市圈创新产出,因为一个新技术研发出来后,需要进行市场交易,让有能力的企业进行大规模产业化。


  创新除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外,创新还需要外部支持条件。都市圈发展水平高低决定了其创新投入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一般区域发展水平较高,区域产业结构也向高端化转型,创新投入会相应较高,同时,支持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较高。都市圈发展水平用地均产出、人口密度和市辖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来衡量,分别代表了都市圈的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


  创新需要区域文化支撑,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是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高校储备了大量创新人才,尤其是大量的毕业大学生进入创新队伍,充实了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密集区域是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地方,世界创新活跃的地区一般都位于高校集中区。图书资源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外部支持,创新需要进行知识查新、文献检索、资源查阅等一系列前期论证与准备,而大量图书资源为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为创新提供了外部供需市场。没有良好的外部产业供需支撑,创新活动就没有市场。如果区域或城市都把各种要素资源用于投机的行业,比如房地产行业,这个地区创新主体企业就没有创新的意愿,所以用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来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合理性,进而说明一个地区创新主体——企业的市场行为是否有利于本地区创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说明了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应需要大量研发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用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第二产业人数比重来衡量服务业发展水平。


  创新的外部支撑条件中一个重要的支持者就是政府。创新充满了风险,而一些风险就需要政府来承担。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创新创业前期,没有雄厚的资金,这时就需要政府投资来建设大量公共研发平台,供这些中小型科技企业使用。本文用政府公共财政和公共教育支出来衡量地区政府的创新支撑力度。


  (3)数据来源及说明


  数据来源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各都市圈内相关城市公布的《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公报》,主要是获得全社会研究开发机构、开展R&D项目、R&D人员数、申请专利数等数据[7];二是《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主要获取互联网用户数、客运总量、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外商投资企业数比重、人均绿地面积、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地均产出、人口密度、市辖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房地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第二产业人数比重、一般财政预算支出占GDP比重、科教支出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比重等[8];三是采用各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上述数据进行补充。所有数据不包括县级市,一是县级市在都市圈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所占比重较小,二是县级市没有较为完整的统计数据,尤其是在创新能力方面,县级城市缺乏统计数据。在全年技术市场交易额指标上,用的是都市圈内省会城市的数据,这是因为目前我国技术交易市场主要设在省会城市,同时,省会城市具有比较完整的技术市场交易额统计数据。


  3.权重计算


  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多种,通常有主观定权法和数学分析法两类。前者主要依赖专家定权,后者利用数学方法,严格地进行逻辑分析,尽可能地剔除主观成分,以使符合客观实际。SPSS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模型是一种比较好的定权重的数学方法,现在已被大量使用。因子分析中公共因子所反映的变量间的内在联系,正好表现了评价指标对评判对象的相对影响程度,因而可以利用该方法从样本中直接定权。本文采用共同度H2I作为定权的依据。共同度表示公共因子f1,f2,…fm共同对变量xi的方差所作解释的比例,也就是fm对各变量的全部贡献水平,它考虑了所有公共因子的共同作用。


  依据共同度定权的方法,分别对创新外部环境、创新自身能力和创新支撑条件等三个方面的基础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定权重。因子分析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观测变量之间是否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如果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很小的话,他们不可能共享公因子。所以先要对变量进行相关矩阵计算,如果相关矩阵中大部分相关系数都小于0.3,则不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对变量进行KMO检验,KMO检验用于检查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取值在0-1之间。KMO统计量越接近于1,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越强,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实际中,KMO统计量在0.7以上是,效果比较好;而当KMO统计量在0.5以下对,此时不适合用因子分析法。从指标之间的相关矩阵计算结果看,大多数相关系数均大于0.3(由于篇幅所限,没有列出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表)。在此基础上,分别求出X1-X7、X8-X12、X13-X21。三组变量的KMO检验结果,分别为0.509、0.506和0.706,均符合因子分析的基本要求。


  在符合因子分析基本条件基础上,分别对x,X1-X7、X5-X12、X13-X21三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出其公因子的共同度,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相应变量的权重。然后,根据变量X1-X21权重计算出分项指标数值,再对分项指标H1-H10。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出其公因子的共同度,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出H1-H10。权重。同理,重复以上步骤,确定F1-F3的权重,具体权重值见表1。
三、七大都市圈创新力总体评估与提升策略


  都市圈已经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过对其创新力进行研究评价,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东中西不同区域都市圈创新力的空间差异性,对推动中国不同地区都市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一)总体评估


  从得分高低分布情况看,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强弱从东到西依次递减,排名依次为:杭州都市圈(86.9分)、南京都市圈(63.1分)、青岛都市圈(60.8分)、武汉都市圈(54.1分)、沈阳都市圈(42.6分)成都都市圈(38.7分)、西安都市圈(38.4分)。具体差异性评估如下:


  1.东、中、西部都市圈创新力得分呈现出由东向西空间递减态势


  杭州都市圈创新力得分比武汉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分别高出32.8分、48.2分、48.5分。同时,在创新外部环境、创新自身能力和创新支撑条件等分项指标上,东部地区都市圈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的都市圈,特别是在创新外部环境和创新自身能力上,杭州都市圈高出武汉都市圈54.8分,是其2.5倍,高出西安都市圈67.7分,是其5倍。由此可见,中西部都市圈的创新力不仅整体水平低于东部,而且内部各个分项指标得分也均低于东部。


  2.东部地区都市圈的创新力得分差异较大


  排名第一的杭州都市圈创新力得分高出位于第二的南京都市圈23.8分,高出排名第三的青岛都市圈26.1分,高出沈阳都市圈44.3分,但在创新外部环境、创新自身能力和创新支撑条件等分项指标上,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和沈阳都市圈之间差距表现不一。在创新外部环境上,杭州都市圈高出青岛都市圈27.8分,高出南京都市圈和沈阳都市圈分别为35.4分、49.0分。同样,在创新自身能力上,杭州都市圈高于南京都市圈22.4分,高出青岛都市圈和沈阳都市圈分别为34.9分、52.7分。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3.中西部地区都市圈的创新力得分差异较小


  武汉都市圈创新力得分分别比成都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高出15.4分、15.7分,而位于西部地区的成都都市圈高于西安都市圈0.3分,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差距。在创新外部环境、创新自身能力和创新支撑条件等分项指标上,武汉都市圈都高于成都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说明中部地区的都市圈无论是总体得分,还是分项得分均高于西部地区的都市圈。同时,西部地区都市圈之间的得分差距较小。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二)提升策略


  1.东、中、西都市圈差异化发展模式战略


  7大都市圈中,东部地区的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在创新外部环境、创新自身能力和创新支撑条件上实现相对均衡发展外,其它4大都市圈都呈现出3方面非均衡发展特点。都市圈创新力是创新外部环境、创新自身能力和创新支撑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强弱由3个方面共同来支撑,任何一方面短腿,都会出现短板效应,进而影响到都市圈创新力提升。东、中、西都市圈都应根据自身特点,加大对处于相对劣势方面的要素投入,补齐各自短板,实现创新外部环境、创新自身能力和创新支撑条件均衡发展。东部都市圈向更高层次均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向都市圈高级阶段同城化方向迈进;中西部都市圈应注重通过创新外部环境、创新自身能力和创新支撑条件等3方面均衡发展来全面提升都市圈创新力。


  2.东部都市圈国际化标杆发展战略


  东、中、西三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差异性。在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下,东部地区依托创新外部环境、创新自身能力和创新支撑条件所具有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大一体化制度创新,强化市场机制作用,形成创新型区域。同时,整合内部科技资源,形成一体化、网络化的技术交易市场。在创新外部环境方面,东部地区的都市圈,应加快高铁、城际铁路建设步伐,向高铁网络化方向发展。加大生态一体化建设步伐,形成有利于都市圈科技创新力提升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南京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和沈阳都市圈,与同在东部地区的杭州都市圈相比,无论是创新力总体得分,还是分项得分均呈现出一定差距,在创新外部环境、创新自身能力和创新支撑条件上更应该加快发展速度,缩小与杭州都市圈之间的差距。同时,依托东部地区区位优势,把国际化视野引入未来发展理念中,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各种科技创新要素纳入到都市圈未来发展中。通过营造国际化的生态环境、创业环境、居住环境和产业高度化发展环境,吸引全球人才,集聚全球科技资源,把东部地区的都市圈培育成具有国际一流的、充满创新力的大都市圈。


  3.中西部都市圈跨越发展战略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都市圈在创新外部环境、创新自身能力和创新支撑条件上差距较大,这些差距不仅体现在总体上,而且也体现在各个方面。因此,中西部都市圈创新力面临全方位提升。在目前中西部都市圈发展阶段和能力上,要想全面提升都市圈创新力,必须实施跨越发展、全面赶超战略。在营造良好创新外部环境、夯实创新支撑条件基础上,加快创新自身能力的培育,从而实现全方位赶超,缩短与东部都市圈之间的差距。

 


  注释:


  [1]叶南客、丰志勇:《中国12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兼论南京都市圈提升策略》,《中国名城》2011年第3期。


  [2]叶南客、丰志勇等:《国内六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江海学刊》2010年第3期。


  [3]康绍大、陈金香:《关于都市圈竞争力的理论研究》,《集团经济》2007年第12期。


  [4]王平:《哈尔滨都市圈竞争力比较评价》,《新西部》2007年第8期。


  [5]陈晓芳:《基于Rough集理论的都市圈竞争力评价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7期。


  [6]岁玥、谢富纪:《都市圈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2期。


  [7]文中相关创新数据来自各相关城市《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


  [8]所用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O)》,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