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

逆向跨国并购驱动产业快速升级的路径研究*时间: 2020-02-18信息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2019年第6期 作者:赵然 责编:qgy

摘要:逆向跨国并购是后发国家企业通过并购这一经营性活动获取发达国家战略性资源的行为,以逆向跨国并购实现产业快速升级被证实为一种有效便捷的模式。实现逆向跨国并购驱动产业快速升级在具备国际环境的同时,宏观政府支持和微观企业谋划同等重要。逆向跨国并购虽然在实施单位上是企业的选择,但是还应该放在国家战略上给予重视,应以宏观政策为支撑、公司发展为规划、产业创新为目的、法律和市场为保障以及引入负面清单实现逆向跨国并购的快速升级。

关键词:逆向跨国并购;产业快速升级;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5766201906-0137-09 收稿日期:2019-06-19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农地金融机制创新与商业性制度设计研究”(2017BJJ036)。

作者简介:赵然,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经济学博士(郑州 450008)。

 


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中国正从过去200年身处的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数之下的洼地崛起(金碚,2016);其次维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红利,供给端人口红利、需求端外需增长和外资涌入正在衰退(管清友,2014),由此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延续困难。在新的发展阶段,生产能力的转型和升级即产业升级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李稻葵,2014)。随着人口红利的殆尽,以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对产业升级的需求更为迫切。

跨国并购是指一国企业以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取得他国企业的资产或行使经营活动的股权,以取得对该企业控制权的一种经济行为。源自后发地区的跨国并购行为,即逆向跨国并购是企业增加新利润点、解决国际战略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后发地区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产业竞争呈现新格局,国际价值链重塑,中国出现对外直接投资大幅超过外商直接投资。因此,研究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中缺乏价值链高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其对拥有价值链高端环节资源和能力优势的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并购,即逆向跨国并购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理论意义。利用逆向跨国并购的企业有望在短时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实现资源联动、获取技术等,因此逆向跨国并购是助力产业升级以至于完成跨级活动的一个便捷工具。


一、新形势下关于逆向跨国并购内涵的科学界定


跨国并购是并购行为打破国界禁锢的表现形式,并购是兼并和收购的统称,指的是企业产权的交易行为,结果是一家企业获得另一家企业的产权,使另一家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其产权结构,成为优势企业的控股公司(陈雨露、汪昌云,2008)。由此,跨国并购具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国外直接投资(FDI);二是企业并购(M&A)。

经济新格局下,依据中国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引导,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活动无论是在金额上还是数量上和次贷危机之前都有显著增加(隆国强等,2013;叶建木,2012),在新形势下,出现了由后发地区并购先进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称之为逆向跨国并购,由此而产生的研究也逐渐展开。

1.逆向跨国并购的一般理解

逆向跨国并购是指同行业企业之间发生的并购行为,实施并购的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并没有依据双方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次从高到低实施并购。相对于逆向跨国并购,还有顺向跨国并购和水平跨国并购,分别表明了并购行为中实施并购的企业和被并购企业之间的位次差别。

本文考量的逆向跨国并购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企业发起对更为发达的国家企业进行并购。由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萌芽的时间相对较晚,加之具体国情与企业特质和发达国家不同,因此,延续传统跨国并购理论的阐释并不能完全吻合。不同于西方以跨国并购理论的可行性和动因理论为出发点,源于中国的逆向跨国并购在并购的初期,中国企业不仅不能将自身的资源复制到被并购方,反而是期望从被并购方身上获取资源补给。伴随着一系列的逆向跨国并购成功案例,更应该从实践出发给予逆向跨国并购新的阐释。

2.逆向跨国并购的实践新解

逆向跨国并购不同于传统跨国公司并购模式,主要考量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位置的企业并购了处于较高位置的企业,即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并购技术水平更高、市场资源更多、品牌竞争更强的发达国家企业。

得益于政府支持,源自中国的跨国并购激增,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例如雅戈尔收购美国新马集团、上海电气并购日本秋山机械、双汇并购斯密斯菲尔德、国宇密封发展并购塔机巨头威尔伯特、中原内配并购吉凯恩、南阳淅减并购意大利Way Assauto、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部门、华立集团并购飞利浦手机设计部等,从实践上证实这种逆向跨国并购并非是偶然。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源于中国的跨国并购数量和体量开始急剧增加。中国企业发起逆向跨国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自身不具备的先进知识,拉近与发达国家相应产业的距离,填补知识落差。和传统的跨国并购知识和技术转移的行为相对比,这种以寻求知识和技术为第一目的的逆向跨国并购行为是具有明显差异的。源于中国的企业发起逆向跨国并购的原因是本身知识的匮乏和技术的落后,而这种获得发生的目的也是为了将知识和技术等从国际产业分工较为高端的部门转移到国际产业分工较为低端的企业。

3.逆向跨国并购的跨级效应

逆向跨国并购以获取先进技术、产品专利、知名品牌、成熟销售渠道等生产要素为导向,通过获取和整合这些高级别的生产要素,对公司的管理和生产可以起到提升作用,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完成产业升级,并有可能在产业链中实现跨级跃升。伴随着知识和技术的获取,逆向跨国并购发起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和协同效应,通过并购国际产业分工中的高端组织,提升知识和技术水平,完成知识和技术的融合,最终知识和技术的转移不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实现了后发地区的知识吸收和知识组合。这一过程改变了原有知识积累和技术发展的缓慢过程,从而产生了逆向跨国并购的知识和技术的跨级效应。

通过逆向跨国并购所获得的高级别生产要素是帮助企业发展进入快速通道的催化剂,在国内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下,如南阳淅减并购意大利Way Assauto的技术获取型、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部门的品牌获取型、双汇并购斯密斯菲尔德的渠道获取型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逆向跨国并购的跨级效应,改变了原有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发展区域经济的滞后局面,以后发优势获取跨级效应。


二、逆向跨国并购驱动产业快速升级的内在机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出现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企业自身因素以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技术的严密封锁,这些企业仅仅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进而被迫“锁定”于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的微利化价值链低端环节,形成“低端锁定”。在相对较短时间内,通过逆向跨国并购可能实现优化资源配置、高端化价值链,突破“低端锁定”。逆向跨国并购总体来说是弱势企业对强势企业的并购,目前研究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之上,对内在机理尚待厘清。要厘清逆向跨国并购对产业升级驱动的内在机理,首先要对产业升级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界定。

1.产业快速升级的表现

产业升级一般指产业从较为低端的水平向较为高端的水平演变的过程和结果,是产业水平从较低附加值向较高附加值转移的过程。产业能够实现快速升级是其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发力的结果,即产业升级在表现为纵向的产业高端化的同时,也可以表现为横向的产业结构合理化。

在纵向方面,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不同区域之间产业技术水平存在差异是常态,从技术高端地域向技术低端地域引入的国际变动,也可以为欠发达地区引入技术进步。在横向方面,伴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产业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的过程,产业结构在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类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下重新组合完成机构调整和结构优化,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2.逆向跨国并购驱动产业快速升级的机理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沿袭发达国家对跨国并购的研究,学术界专门研究较少,相关结论和观点散见于宽泛的跨国并购研究、逆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案例的研究中。本文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企业发起的逆向跨国并购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研究归纳总结,得出逆向跨国并购推动产业升级的三个机理。

逆向跨国并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取资源、转移过剩产能,从而驱动产业升级,在观点上又存在细分差别,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LiKozhikode2011)认为,跨国并购是获取技术资源和战略资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兴市场跨国公司为弥补企业内部的资源缺陷,应积极进行海外扩张,而通过并购是最为快捷的。LuoTung2007)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系统地、递归地将国际化拓展作为获取关键资源的跳板,这些关键资源能够弥补公司在国内外竞争中的竞争劣势,克服后来者劣势。MathewsCho1999)认为,后发企业在战略目标上是追随者,在运作模式上是模仿者,通过跨国并购加速能力提升,向更高的竞争地位转移。杨兴锐(2015)从并购价值创造的潜在途径和实现途径上出发,刘湘海(2014)从行业分析角度,刘俊武(2009)从中国钢铁企业逆向跨国并购的优势为出发点,认为后发企业强调作为全球市场的后来者,他们更加迫切地需要获取战略资产,以解决规模小、劳动密集、创新水平有限等问题,通过跨国并购实现价值创造,提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实现产业升级。

以逆向跨国并购获取技术和市场驱动产业快速升级。Hobday1995)提出的OEM—ODM—OBM逆向产品生命周期曲线模型和Kim19801997)提出的引进、消化、提高三阶段模型是后发企业技术赶超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为后发企业渐进式的技术能力积累过程提供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LeeLim2001)提出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阶段跳跃的可能性,跨国并购无疑成为后发企业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后的跨越式追赶,或者超越。Mathews2006)将来自亚太地区的跨国公司称为“龙跨国公司”,认为这些企业通过快速的国际化进程、采取组织变革加速挑战全球经济中原有领先的企业,确立优势地位。LuoTung2007)从跳板视角描述新兴市场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发现新兴市场企业将跨国并购作为一个跳板,用来获取战略资源和减少母国的制度和市场约束,也由此产生对产业升级的传导作用。腾斌圣(2012)、张峰(2011)、冯海和符文奎(2013)等从技术的角度阐述跨国并购不仅有利于获得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也有利于中国技术发展和创新,最终为中国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保障。吴先明和苏志文(2014)从动态能力视角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认为跨国并购的追赶效果十分明显,中国企业正将跨国并购作为能力提升的杠杆,可以有效获取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孙华鹏、苏敬勤、崔淼(2014)考察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认为跨国并购有助于企业获取品牌、技术、市场和国际化经验。同时樊增强(2016)、吴晓芳和葛秋颖(2014)、聂磊(2012)、胡适和蔡厚清(2010)认为跨国并购企业有机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弥补其在接近海外客户方面的不足;同时提高新兴市场跨国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声誉,开拓新市场,达到产业升级。

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快速升级的作用。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将逆向跨国并购涵盖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范畴之内,对产业升级的作用进行研究,对上述综述具有支持作用。马云俊(2010)、张向阳和朱有为(2005)等从全球价值链角度讨论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冯春晓(2009)、李逢春(2014)、赵伟和江东(2010)、潘素昆和袁然(2014)、周荣敏(2015)等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使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对直接投资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内在机理做出验证,支持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产业升级的论点。此外,对实施跨国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次未进行明确区分,而将跨国并购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计量和实证研究,支持跨国并购具备驱动产业升级的作用的论点。例如,余鹏翼、王满四(2014),邵新建等(2012),朱勤、刘垚(2013),杨德彬(2016),谢洪明等(2016)。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逆向跨国并购推动中国产业快速升级的机理做出了一定基础的梳理,在不同方向上逆向跨国并购对产业快速升级的机理做出了论证和解释。

3.逆向跨国并购驱动产业快速升级的表现形式

逆向跨国并购是相对落后国家企业通过并购相对发达国家拥有战略性资源企业的经营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战略性资源,以技术为代表实现从被并购方到并购方的转移。在社会发展中,我们经常说“强肉弱食”,这种后发地区的强者即中国的企业却往往在技术上处于弱势,实施逆向并购是需要精心设计和整体运作的,以便更好使用逆向并购来的战略性资源,完成产业快速升级。逆向跨国并购对平衡国际产业转移和欠发达地区调整和带动产业升级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产业升级的形式很多,本文讨论的是通过逆向跨国并购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以便讨论在逆向跨国并购的驱动下,产业快速升级的表现形式,如图1所示。

              


从产业快速升级的表现形式看,东道国承接逆向跨国并购,存在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并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完成产业升级。同时从要素供给方面,产业升级可以实现破解外部约束,产生内生动力,获得投资溢出。产业升级包括技术升级和结构升级,同时通过节奏、不规则度、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与FDI技术溢出的交互等对产业升级产生影响。

从中国产业升级的演变路径来看,首先是制度创新,在允许所有制多样性的框架下,引入外资企业和鼓励开办民营企业,鼓励企业达成产业升级。其次是技术创新,通过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获取技术、专利和管理,完成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现阶段,关键资源通过原有模式获取的难度加大,同时国际间地区保护主义抬头,而中国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能力,综合上述几种因素,并购成为完成产业升级的可实现路径。


三、实现逆向跨国并购驱动产业升级的条件分析


通过前文梳理,源于中国的并购行为,并没有简单重复传统的演化路径,而是并购了比本企业拥有更高技术水平、更多市场资源或更强品牌竞争力的发达国家企业;跨国并购东道公司在并购之后常常会获得高额的并购资金补偿①。由于这种逆向操作收益巨大,同时存在明显操作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实现逆向跨国并购驱动产业升级的条件需要经过精心谋划。

1.国际条件

并购行为自19世纪末出现以来,伴随着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和技术变迁等因素影响,在次贷危机之前形成了六次并购浪潮。自次贷危机以来,国际贸易结构和全球的经济增长模式都发生显著变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和知识发展水平在其经济发展水平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成为核心决定因素。

但是区域之间技术和知识的发展相差非常悬殊,如果从代表技术和知识的各类奖项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知识的差距大大超过了物质财富的差距。因此,相对于技术和知识,发展中国家拥有了物质条件的相对优势,或者说是资本优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迅猛,积累了体量巨大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增长相对比较缓慢,尤其是次贷危机之后不少知名企业在多方压力下经营不善,这些条件同时作用为中国企业实现逆向跨国并购创造了条件。

2.宏观条件:政府支撑

经济学把市场的力量称之为“看不见的手”,相比而言,当然是政府的“手”更加有力。逆向跨国并购本身是并购经过几轮发展之后的产物,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和当前产业升级实际情况的,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投资,完成产业快速升级的一项工具。作为开放经济体的中国,应该着力打造投资国母国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厘清母国产业升级效应传导机制的复杂机制,通过逆向跨国并购加速中国企业能力提升,改变追随者和模仿者的地位,转向更高的竞争地位。

成功实施逆向跨国并购离不开政府的支撑和倡导。中国加入WTO以来,宏观层面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从落实措施看,政府通过给予税收优惠和增加信贷等方式为企业实施跨国并购提供资金支撑。同时,在对外交往方面,政府通过双边和多边协议,在外建立稳定可靠的外部环境,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国际氛围;在信息平台方面,政府通过官方渠道建立投资风险和当地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国的国际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企业的逆向跨国并购目标一般为欧美发达经济体企业,通常是工业发展中弱势企业对强势企业的并购,存在“小吃大”的模式,即并购数量并不巨大,但是并购规模常常具有空前效应,出现“小雨吃大鱼,弱者吞并强者”的现象。逆向跨国并购有助于企业获取品牌、技术、市场和国际化经验。逆向跨国并购企业有机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弥补其在接近海外客户方面的不足;同时提高新兴市场跨国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声誉,开拓新市场,是产业升级的便捷之路。

3.微观条件:企业运营

从企业层面看,成功完成逆向跨国并购推动产业快速升级的操作主体是企业。企业的行为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并购行为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实践证明,企业能够实现逆向跨国并购的主要谈判策略在于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结果直接决定并购行为是否能够实施。由此,从企业运营层面讨论的着重点在于讨价还价。在整个讨价还价达成意向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反复多次的动态博弈,而这一动态博弈与静态博弈的重要区别是在于博弈双方在动态博弈中都可以从以前的博弈中提取信息,并将对信息的编辑用于新博弈选择。

由此并购的两方主体交换了资源,各取所需,由于并购行为一般涉及的金额比较大,牵涉利益分配的问题,双方会轮流对交易的组合提出建议,只要一方同意了另外一方的建议,博弈就此结束。在此之前,双方会在谈判阶段交替提出意见,这也是典型的“鲁宾斯坦的讨价还价博弈”。博弈双方为参与并购行为的双方公司,XY,假设X公司为并购的主体公司,即后发地区的公司;同时,Y为被并购公司。为了方便推导,采用以下假设:XY没有绝对强弱势之分,在博弈的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强者;两个公司是各自独立的;两个公司都希望达成合作,并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每次博弈只有两种选择,同意和继续讨价还价,直到博弈结束;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完全自由流动。

博弈目标。博弈双方以各自的当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即X为投资方,追求投资的最大回报;Y追求资产证券化的最高价值。如果假设交易的总利益为1,那么X的收益BXY的收益BY存在:

BX+BY=1   1

假设XY轮流提出建议,由于每次博弈都“只有两种选择,同意和继续讨价还价直到博弈结束”,“继续讨价还价”是存在很高的成本的,因为这一策略导致协议达成的延后,若是把明天可能达成的协议在今天完成,将是更有价值的。因此,在越短的时间里达成协议,双方的时间成本都是最小,是符合双方利益的。

逆向跨国并购中的讨价还价。逆向并购是一种特殊的交易过程,其交易价格常常难以确定的,交易的标的包含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技术、声誉、传承等一系列资源组合,因此交易价格的确定非常困难。因此,逆向跨国并购中存在一个典型的博弈过程,即讨价还价的进程。根据前文的假设,博弈双方是以完成交易,即达成逆向跨国并购为共同目的的,虽然在这一相同的目的上,双方在交易总额和资源分配③上存在讨价还价的空间。由于在现实的逆向跨国并购的谈判中,博弈并没有特定的终止期限,那么讨价还价很难解决,由此阿里尔·鲁宾斯坦推论出了一套特殊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称之为鲁宾斯坦的讨价还价博弈(DixitA.K.2009)。

鲁宾斯坦博弈构建。鲁宾斯坦博弈解决的问题是合作博弈过程中的讨价还价过程问题。该模型把收益看作一个整体,参加博弈的两方对这一收益进行分割。两方参与人交替出价,当一位参与人X出价,另外一位参与人Y如果接受,博弈完成;如果Y不接受X的出价即拒绝X,那么Y将还价;这时参与人X可以接受,博弈结束,参与人X或者继续还价。在这一过程中参与人XY交替出价。鲁宾斯坦博弈引入金钱的时间价值来打破这种无限期的交替博弈。

金钱的时间价值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最为简单的理解是明年的一块钱没有当前的一块钱价值高。因为较早得到一块钱可以获取投资收益,在此后的时间里赚取相应的利息和红利。同时,协议每推迟一个周期签订,风险就会相伴而生,XY公司都有可能转而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或者放弃并购的意向,而导致本次博弈的收益为零,因此迅速完成协议比拖延更有意义。由此可知,XY公司对这一议价过程都存在焦急心情但同时又必须保持耐心,以便在讨价还价中占优。

假定博弈双方轮流提出建议,拥有提出建议权力的那一方在谈判中拥有谈判的优势,而优势的大小却取决于耐心的程度。因此,可以引入一个新的变量c来代表等待的成本,那么考虑等待成本的下一周期价值的剩余等于δ。比如,下一周期价值为本期的99%时,δ=0.99。当变量δ值越接近1,说明等待成本越小,耐心的程度越高;而变量δ值越接近0时,等待成本越大,讨价还价者的等待成本很高,即他是急躁的。

而每等待一个周期,损失的价值越多。同时,等待成本和时间间隔也有重大关联,每个周期的长短也直接决定等待成本,参考一个反建议需要花费一分钟还是一年必然会对等待的成本产生直接影响。鉴于时间就是金钱,假设c0,即等待是有成本的。如果c值给定,那么就能通过考虑对方的最高付出和最低要求,得出博弈的讨价还价的分配值。若是下一期对方可接受提议是δ,那么今天可以期望的价值是1-δ,所以今天也不会接受少于δ(1-δ)的提议。

鲁宾斯坦博弈在并购行为中的应用。鉴于逆向跨国并购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作为投资方X,有希望达成合作的意愿,那么X需要找到博弈方Y可能接受的价值区间。作为博弈的一方,投资方X不能马上找到对方可接受的最低值,但是投资方X可以通过谈判,把投资方的收益BX的底线传递给对方,用L表示。假定当Bx等于底线价值L时,合作可以发生;此时博弈方Y的收益By等于1-L,并且在下一个周期,博弈方Y的可接受收益Byt+1=δ(1-L)。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设定L的值。确定L值的过程是鲁宾斯坦讨价还价的循环推理过程,当下一个周期,博弈方Y的可接受收益BYt+1=δ(1-L)时,投资方X在下一周期BXt+1=1-δ(1-L),那么在本周期投资方可认可的最低价值为:

          


由此可知,投资方X的最低价值是δ/1+δ),同时投资方X也不会接受低于δ/1+δ)的提议,同样的逻辑,博弈方Y也不可能同意低于δ/1+δ)的提议,明确这样逻辑的价值在于帮助投资方X明确可预期得到的最大值。用M代替表示最大值,即我们充分让步,达到我方的底线,而对方认可价值提议,不会拒绝。再次使用上述的循环推论。

             

因此,当博弈双方都是理性的,双方都不会提出一个低于δ/1+δ)的建议,也不会提出一个高于δ/1+δ)的建议,从而这种对于博弈双方的分配方案也是合理的。δ的值,也就是“考虑等待成本的下一周期价值的剩余”决定了分配方案,也就是双方对谈判的等待成本决定了博弈的价值分配。如果双方的成本是一样的,那么双方将会平均分配利益;如果双方的等待成本不一样,那么更有耐心的一方会得到的利益份额更大。

讨价还价得出的结论是较大份额的利益归属于更加有耐心的一方,这为参与跨国并购谈判的投资方X给出一个重要提示,在讨价还价中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以便能够获取较大份额的利益。并购的过程主要有目标选定、并购谈判、并购发生以及并购之后的整合等几个部分组成,鲁宾斯坦博弈分析研究限定于并购的谈判过程。逆向跨国并购是一种决策者的理性选择,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两个行为主体的管理层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和控制了这一过程和结果。总体来看,博弈的过程是从出价到讨价还价再到达成协议的为了达成最终交易而实施信息共享和让步的过程。从鲁宾斯坦博弈中可知,在一对一的谈判情形之下,交易是有时间成本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重复性的讨价还价发生,竞争会逐步转向合作。谈判伊始的竞争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向合作靠拢。

信息和时间成本是谈判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被并购公司Y在谈判中拥有信息优势,公司Y凭借信息增强自身谈判筹码,获取并购收益;并购的主体公司X尽可能获取公司Y的信息,达到抑制目标公司的目的。双方信息不对称差异越大,双方的谈判优势差距也越大,那么可谈判的空间也越大,因此,耐心是并购主体公司X在谈判中获取优异成交价格的必备素质之一。


四、实现逆向跨国并购促进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逆向跨国并购和产业升级之间的机理分析可以看出,逆向跨国并购是通过激发产业升级的因素,例如技术提高、结构优化等来实现产业升级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逆向跨国并购对产业升级的支持作用,从而使产业升级能够在资源配置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最优状态,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1.以宏观政策为支撑运用逆向跨国并购实现产业升级

整体来看,中国的逆向跨国并购行为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偶然性显著。随着中国发起的逆向跨国并购行为的增多,被并购企业的国家出于各种不同目的,对来自中国的并购设置各种障碍和负面干预,这些政治层面的影响,常常不是单个企业的力量可以解决的,从国家层面对逆向跨国并购的外部环境进行优化,实施对等开放等策略,可以有效地为逆向跨国并购提供宏观支撑。

作为政府,应该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对国外先进企业的并购,引导产业快速升级。政府出台的配套措施是企业是否能够实现逆向跨国并购的关键。首先,积极帮助企业协调逆向跨国并购的各项审批工作。中国对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申请具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帮助企业进行协调,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其次,鼓励企业使用专项“涉外基金”,鼓励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银团提供相关服务。当前中国的逆向跨国并购行为多数要使用财务杠杆,因此资金对并购常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再次,为逆向跨国并购设立联席协调小组,将商务部门、外管部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工作,为逆向跨国并购提供便利条件。加强国际间交流,帮助企业获取并购信息,多方位促进合作的可能性。最后,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可能的风险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利用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机构,为企业降低风险,提供保障。

2.以公司发展为规划运用逆向跨国并购实现产业升级

逆向跨国并购的实施单位要落在公司层面,在获取宏观支撑和政府助力的基础上,从公司发展的进程上运用逆向跨国并购实现产业快速升级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在国际市场上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缺乏经验和能力的并购初期,企业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类资源支撑,补充经验不足的短板,利用政府的支撑加快并购的进程。同时,考量政府参与产生的束缚影响,破解政府的局限,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迅速做出的反应,并相应调整策略。

企业逆向跨国并购应该根据自身状况、投资国家的国际关系和所属行业的特点等要素,甄别不同的进入模式以及被并购方,以公司发展为规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逆向跨国并购的实施。尤其是中国企业主导的逆向跨国并购,从国际分工低端部分发起向国际分工高端部门的获取资源行为,除了衡量企业的合作性、产业的适宜性之外,还应该考虑适当的金融服务,即各类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信托、融资租赁、融资融券等一揽子金融支持。在增加企业并购实力的同时,降低风险和成本。

3.以产业创新为目的运用逆向跨国并购实现产业升级

把企业逆向跨国并购作为促进相关产业创新的新型战略,从产业战略高度实现产业快速升级。以产业创新为导向引导逆向跨国并购可以在资源配置上进行优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盲目跟风的跨国并购行为,有助于中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序推进中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价值分布,引导资源效应的宏观有效发展。

因此,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引导逆向跨国并购的资源,根据市场需求配置到适宜的逆向跨国并购的节点上是以产业创新为目的的行业规划需求。在亟待发展的高新技术行业,政府给予税收、监管、行政干预上的便利,为企业创造更好的逆向跨国并购的沃土;在淘汰、产能过剩的产业,加大监管力度,不再为其输送血液,优化市场环境。

4.以法律和市场为保障运用逆向跨国并购实现产业升级

从现实出发,逆向跨国并购在数量和数额上显著增长,同时这些跨国并购案例并没有简单重复传统的演化路径,而是并购了比本企业拥有更高技术水平、更多市场资源或更强品牌竞争力的发达国家企业,和传统投资相比,逆向跨国并购最值得珍视的优点是“快速”。维护这种快速的发展,最终离不开法律和市场的保障。产业的快速升级离不开消费市场的支持。逆向跨国并购是拓展外部市场的有效方式,并购企业在完成并购之后自动获取被并购企业的原有市场,可以对贸易壁垒实现有效突破。同时享有被并购企业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可以获取不同层次的消费者,为并购企业提供市场的补给。比较典型的经验是中国的汽车市场,前期通过“市场换技术”等策略都没有能够解决核心的技术问题,也没有能够培养本土品牌,最后还是通过逆向跨国并购获取的被并购企业的技术和专利等提升了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取了被并购企业的品牌、客户和市场。

由于法律的框架不同,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法律是存在偏差的,熟知并利用这些法律,为逆向跨国并购提供保障是实现并购成功的基础。以破产的相关法律为例,发达国家的破产法比较严格,经营不善的企业常常要面临破产。南阳淅减汽车减震器有限公司就是通过破产拍卖的模式,以较低的价格并购了意大利WayAssauto公司。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尚待进一步发展,需要在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逆向跨国并购的同时,着力完善法律环境,增强企业发起逆向跨国并购的动力,规范政府行为,以法律和市场为保障实现逆向跨国并购,促进产业快速升级。

5.以负面效应为警戒运用逆向跨国并购实现产业升级

正如硬币具有两面性一样,在积极促成逆向跨国并购的同时,对逆向跨国并购的负面效应也应有所准备,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预防,确保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进行逆向跨国并购的企业经过并购之后都是总体有收益的,许多失败案例表明,中国企业在逆向跨国并购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

相对于顺向跨国并购,逆向跨国并购的实施企业并不具备国际分工中价值链高端企业的运作经验,并购后直接管理国际分工中高端企业,缺乏足够的运作经验,逆向跨国并购的整合难度更高。由于并购企业对获取的高级竞争性生产资料并没有运作经验,实施逆向跨国并购的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能力较弱,同时并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发挥这些高级竞争性生产资料的作用,因此管理利用好这些生产资料是逆向跨国并购后期是否能够获益的重要任务。在引入的高科技产业的同时,重视人才培养,满足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对产业升级之后的技术溢出效应要积极消化,支持自主创新,防范盲目模仿。提高企业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对技术资源相对丰富的欧美日工业国家,选择生物制药、高新技术等高端产业进行并购。在并购目标的甄选上,企业除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技术需求外,有时候还需要机遇和一定的信息来源,这些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来获取。

逆向跨国并购的后期实际上是对获取的战略性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首先就是对并购企业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包括技术和知识资源进行充分的吸收、学习和使用。尽管逆向并购是有效获得战略性资源的便捷方式,但是获取之后并不意味着这部分资源可以顺利为并购企业随心所欲地使用。应该鼓励并购企业建立并购吸收机制,为逆向并购得来的战略性资源顺利转移为企业的内部资源做好铺垫。帮助企业实现资源转移,形成新的企业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完成从“买来”到“使用”和“创新使用”的提升,把获取的知识和先进技术和本土化的生产资料和市场有效结合,重视跨国并购的后期整合进程是保证逆向跨国并购成功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利用逆向跨国并购助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切合时宜、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明智选择;同时,逆向跨国并购也可以在与国内产业升级活动关联发展过程中迈向更高的层次,这对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博弈讨论的是一对一的谈判,此处不包含拍卖的交易模式。②即使在多轮博弈中只有一方一直在提建议,接收方也有机会做出不同选择。③逆向跨国并购的交易主体可能是目标公司的一部分,所以存在资源的分配谈判。

 

参考文献

1BUCKLEY PETER J YU PEI etl. The Institutional Influence on the Location Strategies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from Emerging Economies: Evidence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