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城镇经济
城镇经济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时间: 2018-12-23信息来源:中国发展网 2018-12-06  作者:李小豹 责编:qgy

编者按:作者李小豹,现任江西省萍乡市委书记,自2013年起开始在江西萍乡市委担任工作,一直致力于解决萍乡市的城市转型发展问题。在12月12日—13日即将召开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暨采煤沦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前夕,李小豹撰写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 》于本网发布。李小豹认为,要摆脱“资源诅咒”的阴影,就是要立足原有优势,开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金融、财政、产业等政策资金的支持,综合发展经济、文化、社会事业,才能真正实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转型升级。


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日益走向衰落,这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资源型城市如何从衰落中重新振兴,或者避免走向衰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我国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的动能转换期,一些长期以来依靠资源开采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正遭遇最严峻的衰退周期。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都有诸多实践,但是迄今为止,资源型城市真正从衰落重新振兴的屈指可数,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

世界各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升级的模式各不相同,其效果也不同。在国外,转型与升级较为成功的有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法国洛林模式、以大项目引进带动产业调整的英国威尔士模式、以人力资源开发促进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德国鲁尔模式、以自身优势发展高新产业区的日本九州模式、以产业链延伸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现城市综合发展的美国休斯敦模式。依靠这些成功的转型模式,上述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持续性的发展。当然,国外也有像日本夕张、前苏联的巴库等失败的转型案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今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资源枯竭型城市抚顺时再次强调“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发展转型是一个大课题,要认真研究”。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资源型城市的关怀,我国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升级,摆脱“资源诅咒”的阴影,就是要立足原有优势,开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金融、财政、产业等政策资金的支持,综合发展经济、文化、社会事业,才能真正实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转型升级。

一、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现状

资源型城市的兴起与当地充裕的矿产资源与森林资源密不可分,并且其产业主要是资源开采与加工。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占全国城市总量的20%。在城市发展早期,这些资源型城市发展迅速,然而,随着资源开采殆尽,这些城市也随之衰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必须转型升级,改变原有单一产业格局和粗放式增长方式,才能走上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对该地区生产要素资源的集聚、整合、优化、调整及运用。资源型开采及加工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出现并兴起的基础。所以,资源型城市是由资源开发基地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根据资源在城市发展沿革中的影响,我们将资源城市划分为有依托资源和无依托资源型城市。这两种分类方法也就是自然和人为两种过程。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现状

根据产业生长周期理论,资源型城市在经历了形成期、扩展期、开发期、成熟期后,一般就会陷入衰退。我国262资源型城市中,目前已经有67个列为衰退型城市,集中表现为资源濒临枯竭、主导产业衰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服务功能落后。

我国资源型城市大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采而兴起的,是依靠矿区相关建设发展起来的。主导经济就是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由于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和耗竭性,从资源型城市的特征可以得出,若单纯依靠资源支撑不发展,不仅不是可持续的,而且会加剧城市的衰落,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在转型升级中寻找新的出路。

二、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过度依赖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资源型城市兴起并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所以,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问题,再加上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渐趋枯竭的无法逆转性,导致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瓶颈”。如萍乡这座“江南煤城”到2007年时,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12亿吨。占累计探明可采储量的14%,所以,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在整个城市发展中后期将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众多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我国的资源型资源型城市结构失衡主要是因为过度依赖单一的资源开采工业、片面发展主导资源类产业、使资源经济占据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绝大部分比例。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同时存在明显的二元城乡结构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差距过大,还导致了相应的社会问题;另外所有制结构方面也有不合理之处,由于资源的依赖性和单一型导致了国家的垄断经营,使国有经济力过强。所以,不合理、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导致整体发展层次水平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后续支撑能力极低,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

(三)制度、体制方面的制约

首先是条块分割的计划管理体制。以煤炭开采工业为例,长久以来国家重点煤矿均是中央、省直属管理,其发展都是由国家的工业规划部来规定,地方无权参与决策。其次,相对集中的“统一”发展策略导致了“市场疲软”。由于我国行政机构的集中化管理,对于城市的发展布局采取类似的发展策略,比如资源型城市,就是着重发展其资源依赖型采掘加工工业,所以导致雷同的发展策略。再次,产权划分的不合理,使国有企业发展缺乏活力。

(四)社会保障以及就业、失业问题显著

由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需要相应的技术工艺,然而很多人无法达到岗位要求,同时由于当地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无法解决相应规模的就业问题,所以导致资源型城市失业问题严峻。再加上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填充和更新,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教育支持、投入的资金支持力度也比较小,所以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教、文、卫业欠发展。加之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这更加剧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内需严重匮乏,反之压制了需求对于经济的拉动力,是城市发展后劲缺乏,一系列城市问题显著。

(五)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建设的不协调

由于资源型城市开发资源的过程通常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一般而言,在资源开发的前期,各方面条件不允许,所以城市建设主要为生产产业服务,相应的城市形态也比较模糊;资源开发的中期可以说是资源型城市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也为城市建设提供发展机遇,所以在此阶段,城市功能逐渐完善,但是初期形成的分散式城市布局的一些问题也自此开始显露。在资源开发末期,资源的开采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导致由于资源的短缺而带来经济衰退,再加上城市建设的资金支持缺乏,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整个城市发展缺乏活力,同时资源的开采还会导致许多生态环境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城市建设的矛盾。再者,由于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不集中性,容易使城市布局形成“点、线、面分离扩散”的态势,使城市的生产功能和管理、服务功能严重分离,城市建设资金流分离极为严重。

(六)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

资源型城市在大力发展主导资源产业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由于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导致了地表塌陷、地下水位抬升、海水入侵、城市陷落等问题。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还导致了对土地资源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污染问题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再加上地表层破坏导致林地、草地沙化、碱化,使植被收到很大损失,更加剧了环境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是制约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也与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背道而驰。  

三、萍乡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经验模式

针对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特点以及问题的共性,下面就以萍乡市为例,从产业经济学、人口环境经济学等角度总结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模式,一般来说,这三种模式都是兼容的,可以综合采用,从而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一)产业延伸与更新的“产业复合”模式

萍乡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充分运用产业延伸与产业更新相结合的复合模式,大力发展接替型产业,即连接性和替代型产业,连接型产业也就是在原来的产业格局下,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延伸相关的产业工业、拓宽其产业链,大力开发原有资源型产品的新兴产品,并广泛利用新技术进行深加工和精处理,为其原有主导产业的永续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子。而替代型产业就是与原有的主导产业不同,重新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极力发展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这样的转型,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区独有的区位、物理、空间优势,开辟有当地特色的转型之路,从而避免转型的雷同。

接替型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意义:除了可以拓宽就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还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如萍乡自实施转型战略以来,萍乡“因为煤、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充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重点打造冶金、机械电子、煤炭及煤炭综合利用、能源及新能源、非金属矿物制品及新材料、花炮、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等十大接续替代产业,努力优化产业结构,构筑起多元产业支撑体系,促进产业层次全面提升。到2017年萍乡三次产业结构比由转型初2007年的9.1:61.1:29.8优化为5.4:50.3:44.3;萍乡市规模以上煤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由2007年的6.84%下降到0.46%,仅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4%。第三产业比重为44.3%,相比2007年提高了14.5%,服务业比重大幅提高,经济的活力和后劲明显增强。

(二)“多位一体”的多元经济发展模式

资源型城市转型除通过发展接替型产业来改善原有的产业结构,还应当升级原有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采取低耗、高效的生产方式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选取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四位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可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萍乡在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生产方法的相应配套措施,比如使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通过公开招标来下放资源开发企业项目,实行深度加工开采,活跃民间资金的流动;对实行节能环保项目的企业减少甚至减免所得税;加大财政资金对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推进矿产资源的高效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对工农业废弃的物综合再利用,使垃圾成为新型动力资源,将循环技术贯穿在新产业链的发展中。同时,加强执法监察部门的监督整治。萍乡以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十二五”末工业废水排放量较2011年下降36%,废气排放量下降10%,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下降4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69%;“十二五”期间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6.56%.目前萍乡基本形成了社会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局,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些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低碳经济:萍乡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协调好技术、制度、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和满足消费需求转变的关系。注重开发节能环保低碳产业,将本地原有的基础性资源进行低碳技术产业化,通过引进低碳技术,比如开展节能减排以及产业整合规划等技术,发展产业链内的服务业而进行的低碳产业化。在财政支持上,建立节能减排专项基金和科技支持专项基金。目前萍乡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垃圾渗滤液处理、土壤修复治理、太阳能光伏产业等。萍乡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经十余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完整、集聚程度较高,在全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成功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萍乡市大气环保产业园创新创业政策研究及应用”、萍乡国家环保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共有64家节能环保企业投产,2017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2.3亿元,同比增长12.7%,完成工业增加值29.42亿元,同比增长13.11%,完成利税14.42亿元,同比增长11%。

绿色经济:萍乡市政府坚持加大财政投入发展绿色经济,发挥好绿色经济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作用。充分立足当地优势资源产业,发展相关绿色旅游产业以及生态环保产业,例如绿色旅游业已成为当前萍乡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2017年全市实现接待旅游总人数4736.33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472.21亿元,同比上年分别增长38.66%和75.04%。同时通过活跃金融市场,加大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降低绿色企业项目贷款利率,来发展绿色经济。

服务经济,更大程度上强调政府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功能作用。转型期间,萍乡市政府进一步对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规划进行测度,同时完善配套的措施,如投资、收入分配、科教文卫事业的专项资金、产业政策、专项信贷资金、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等方面。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人力资本的开发,为提高资源集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持。萍乡在全省率先建立“三单两制一网一评价”制度(“三单”即《萍乡市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萍乡市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和《萍乡市市本级便民服务事项目录清单》;“一网”即政府服务网,“一评价”是让社会来监督、评议、检验政府的工作成效),倒逼政府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2016年,萍乡在江西省率先出台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91条意见,措施落地一年就为企业减负20亿元左右,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2017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1081亿元,同比增长7.3%,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82.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

(三)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

在资源型城市的建设中,根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资源型城市非常缺乏人力资本,而人才的缺失也限制了技术的研发开拓,进而导致资源型城市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水平低下造成资源利用效率地、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都达不到一般发展指标。所以,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中,要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高效、低耗的开采资源,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快人力资本内流以及企业人才的培训,所以产学研合作是其转型的必经之路。

实现产学研合作,首先要建立人力资本支撑体系,通过完善高等院校以及研究院的人才培养体制,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除了加强对人才的理论知识教育,更要注重对其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建立企业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加大对企业开发研究新技术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同时注重与国际合作,在吸引外资、外来技术的同时,注意与当地资源条件的有效结合,通过开展中小企业与大型国企的合作竞争网络,整合企业资源,使之转型成更适合新技术开发利用的企业系统。再次,在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同时,要发挥好政府部分的引领导向功能。萍乡转型以来,通过产学研合作,连续4届8年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2013年被科技部列为“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并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14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全市共有52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为40.5%,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4%,分别比2007年提高了33.3%、16.0%;并成功获批萍乡国家工业陶瓷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萍乡国家环保材料及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江西萍乡国家科技农业示范园;国家级火炬萍乡粉末冶金特色产业基地。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对于一国的综合实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今国际竞争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城市竞争,而资源型城市在城市群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研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问题至关重要,否则,将会有一大批城市随着资源开采殆尽而枯竭。希望萍乡的探索能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些许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