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区域合作
城镇经济

专家解读区域合作热点:滨海新区需大做服务文章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邹雪 作者:admin 责编:

       天津北方网讯: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教授认为,作为环渤海经济圈这一复合型经济区的“增长点”,滨海新区应进一步关注自身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2006年到2009年是新区开发的全面启动期,中心任务是产业攻关,功能区都集中精力招商引资和推动产业升级。现在,新区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和引进外资等指标都已居于全国领先,整体环境发生改变,不再求大求快,而是注重科学发展,讲求生态、居住等指标,不适应发展形势的难题需要一一破解”,周立群说。

        打造服务业高地

        周立群认为,随着新区总体发展效率提高,对上层建筑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政府相应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由于社会全面发展势头较快,内在矛盾显现,需要通过改革“熨平”矛盾,加强内部协调和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资源整合。“未来新区应强化对街镇的领导,这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支撑。随着新区内人口增多,基层组织建设也日显重要。目前新区内外来人口已占到一半,新区应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另外,围绕调整经济结构,滨海新区特别要重视发展服务业。“目前新区内服务业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物流、金融、科技等,但规模都不是很大。下一步新区服务业应关注更广阔范围,如物流业应加强与周边省市联系,发挥对环渤海地区的带动作用。”周立群同时强调,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人口集聚,对服务业概念和要求也在不断扩容,不能再局限于物流、交通、航运,更应涉及人才服务、科技服务甚至旅游资源、社会民俗等方面。“服务业大有文章,今后将会有大量咨询服务业务向社会和民生领域拓展,这些无形服务市场前景可观。新区不仅要做制造业高地,今后也应成为服务业高地和区域经济中心。”

        环渤海潜能远没有释放

        周立群认为,环渤海区域省市均依托港口布局重点产业,这使沿海城市项目、产业、所需资源要素集中的问题凸显。产业雷同的冶金、化工、制造、物流等产业及其支撑体系的港口竞相扩建(2009年按吞吐量计算的中国十大港口中有七个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同时,由于所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多有相近,这使得同类项目、同类产业、同类资源甚至同类人才的竞争加剧,引发新一轮的产业趋同和发展模式趋同。

        “目前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还存在不足,总体经济实力落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周立群举例说明,沿京津交通干线分布着中关村[-0.49% 资金 研报]、亦庄、廊坊开发区、天津武清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港[2.20% 资金 研报]保税区等8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区,堪称“北方硅谷”。但实际上,因缺乏整体规划和协作,各工业园之间产业类似,缺乏各自特色,导致互相恶性竞争,未能发挥更大辐射和带动作用。

        周立群说,这样的竞争在港口、产业布局等其他方面也都广泛存在。“目前来看,由于中国处于整体经济发展较快的阶段,腹地也广阔,好像各个港口都能吃饱,但经济一旦波动,就易出现问题”。

        周立群把环渤海地区竞争大于合作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两点:市场化程度低,民营经济不如长三角、珠三角活跃;环渤海地区是一个复合型经济区。周立群认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哪里有市场就去哪里,哪里有赚钱机会就去哪里,它不会听政府的。所以资本和要素在省域之间、地区之间是流动的。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由于民营经济不发达,就显现出明显的政府主导格局,潜能远远没有释放出来。“整体上看,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的人才高地,大学、研究机构、高端人才聚集度很高。但目前无论从体量还是产业结构和布局,环渤海地区都没有显现出它的优势”。

        此外,环渤海地区是一个复合型地区,典型的特征就是一基多点,总体算一个增长极,但区域内呈多极发展格局,这个特征带来的问题就是整合程度低,区域间竞争格局凸显。

       城市合作需换位思考

      尽管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进展缓慢,但周立群指出,目前区域内正在由各城市间“单点”之争转向城市群“结网”竞争,这是一种新型方式。省市间竞争已由极点城市升级为沿海港口群落和工业区集群竞争,这将大大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活力。

        对未来环渤海地区一体化过程中的区域合作,周立群认为思维方式转换最关键,要在竞合中共赢,从务实角度开展地区合作。今年3月份以来,天津先后与北京、山西、河北、内蒙等省市率先签署协议,主动出击开展地区合作,开通和资源大省农产品[0.85% 资金 研报]入城通道,加速农超对接。

        今年5月20日和22日,北京市与河北省、天津市与河北省分别签署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三地将在环境治理、多个产业和领域内开展合作,同时将成立京冀和津冀省市合作领导小组。“此次协议中涉及每个方面都有专门负责人,这能使协议落到实处”,周立群称,地方合作不能仅停留在协议上,而是应该从生态环境、破解难题,创新形式、费用补偿机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入手,在共建和合作过程中实现利益分享。“最重要的是转变发展思路,在思考自己地区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对方利益,换位思考后必然会存在适当的利益交换。”

        各地规划应有区域视角


        周立群介绍说,政府和市场都应该找准定位和作用。政府在制订发展规划时,往往是从本地的经济活动和考量指标入手,而非站在整个区域高度,因此会导致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时受到行政区划的局限,不利于在区域内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省政府之间要形成联盟,相互协商,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强合作,甚至需要国务院相关部门出面,指定整体发展规划。

        另外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方面,更多地依靠市场调节。未来的市场机制一定要能够打破地域界限,实现各类要素在追求利润前提下的自由流动,加强不同类型经济体间互相合作。“目前环渤海地区有很多新型的企业联盟,比如商会、协会,随着这些民间组织联系的日益频繁,促进了市场的扩展和要素流动,有利于延长优势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群形成”。(记者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