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长江经济带
城镇经济

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间: 2014-08-15信息来源:杨凤华 作者:gds_admin 责编:

    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3年,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0.0∶43.9∶46.1,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与全国总体情况相比,2013年长江经济带所覆盖的贵州、云南、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和上海等9省2市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8.9∶48.4∶42.7。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虽然长江经济带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占比方面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同时,当前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总体上落后于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是重要载体和平台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时期,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道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力争在加快实现“由外转内”的科学发展中,稳步完成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其中的新型工业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根基,信息化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而新型城镇化则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后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协调和融合作用,能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引领服务业提速增质,释放长江经济带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潜力,促进产业在长江经济带有序转移,消化过剩产能,安置剩余劳动力就业等。

  有利于消费带动投资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的建立健全,不仅有助于推动区域内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而且有助于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由消费和投资组成的内需的扩大及其引发的乘数效应,既可为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也可广泛拓展区域就业和发展新空间。这有利于协调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矛盾,即产业高端发展、“机器代替工人”、消化过剩产能导致的剩余劳动力安置问题。

  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

  新型城镇化的持久动力是产业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根据城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城镇化进程中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而且有助于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依托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驱动城镇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的协调统一,以及随之带来的城镇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

  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愿景是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优化,不仅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而且有助于通过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大幅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自我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实现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城市群内交通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助于促进长江沿岸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推动形成长江经济带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