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时间: 2018-09-09信息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2018年第4期 作者:杨 仁 发 责编:qgy

编者按: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九大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作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部署,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跨越由“量”到“质”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那么,“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是什么?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在哪里?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是什么?这些都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本期特别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上述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国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言献策。

关键词: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5766201804-0001-10 收稿日期:2018-04-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同时也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客观上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这需要从多方面聚力和发力,推动中国经济新发展,迈上新水平。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主要指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比较发达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以及高效优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的总体发展路径,强调发展实体经济是重点,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在中国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支撑薄弱,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不足,使得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这些均表明高端要素对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支撑不足。因此,在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一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围绕一系列顶层规划和顶层设计中提出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深度融合,发展优势先进制造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制造企业,并促进其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二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中国服务业所占GDP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占比,2017年已达到51.6%,但是服务业总体发展质量偏低,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快速发展但是总量仍偏低,急需加快制度和技术创新,深化产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服务化程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和专业化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三是着力做强做优现代农业,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农业是否强大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现代化,农业强大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以提高农业的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为主体,强化创新驱动,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促进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

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现代化市场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更为凸显,例如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准入机会不平等、市场竞争不充分,因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主要体现在市场准入通畅、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等方面。一是市场准入必须全面实施负面清单制度,除法律法规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外开放行业准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二是积极推进行业的有序开放,推进资本、能源、电力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同时更进一步推进区域有序开放,扩大自贸区自主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三是构建统一市场,打破行业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各种壁垒,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聚合各领域和区域相关资源,着力清除各种隐蔽性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四是厘清理顺各种主体之间关系,例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关系、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关系、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关系,这些均需要建立合理的市场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充分发挥市场体系作用。

三、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收入分配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石,不仅影响到经济增长,更关系到经济发展质量。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差距上,2017年中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396元和13432元,两者相差2.71倍,且201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基尼系数为0.465,而城乡以及地区之间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分配方面的差距也不断扩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建设,中央提出要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基于此,应着力以下几方面建设:一是优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生产领域,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贡献进行初次分配,但当前应注重保护知识产权以及知识智力投入要素收益,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手段的二次分配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二是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质量,缩小城乡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三是推进税收补贴等政策改革,加快个人所得税、资源环境税、消费税、房地产税的改革和出台,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补贴力度;四是扎实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战,脱贫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实行精细化的扶贫,杜绝“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教育、健康、生态和文化等特色扶贫,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四、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总的来看,中国在城乡发展以及区域发展上,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相对突出,这是中国新时期区域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的新区域发展体系,这正是区域发展过程中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形成区域发展的优势,对此,应分类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西部地区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东北和中部地区注重激励机制创新,东部地区则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二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论是从城乡之间差别来看,还是区域之间差距来看,乡村发展都是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乡村是重点,新时代振兴乡村,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的联动性发展。采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调整“三农”补贴方向等政策措施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五、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绿色发展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为更好地建立高质量现代化体系,急需解决一些关键问题,一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以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法规为导向,切实完善和修改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条款,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与保护措施。二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将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并根据不同功能区的主体定位,根据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考核办法。三是建立绿色发展的创新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以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培育更多的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态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六、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对外开放做出的统领性部署。近年来,中国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政策就是围绕这一部署进行的。多元平衡不仅体现在出口市场,也体现在进口市场,还体现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上,安全高效是一国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一是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二是以开放创新为重点进行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不断引入国际高科技与创新要素,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国自主创新,以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满足国家重大科技需求,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科技合作,构建协调创新共同体。三是立足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七、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保障条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现代经济体系的主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就要求做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强调“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融合,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一是优化政府机构职能与配置,清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和做法,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建立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与民营企业的新型协同关系。调整产业政策,在创新体系中实行差异化的定位,激发企业创造性和能动性,构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创新链协作体系,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三是创新完善宏观调控制度。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遵循调控有度原则,做到“放手”而不是“甩手”,完善国家在产业、区域、金融等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

总地来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上七个体系是有机的整体,各体系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只有高质量地构建好每一个体系,才能实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中国全球价值链战略地位提升研究”(14BGL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仁发,男,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 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