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财政进退失据需从制度层面纠正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根据财政部数据,全国1-11月累计已经完成财政收入63393亿元,同比增长9.2%,完成预算的95.7%。全国财政支出56235亿元,同比增长22.7%。收支相抵,财政目前有7157.13亿元的盈余。与年初的财政预算安排相比,前11个月仅完成全年开出计划的73.8%。这样,年底突击花钱似乎在所难免,仅12月一个月,全国财政部门要突击花掉2万亿元。

    简单计算一下可知,前11个月全国财政月均支出是5112亿元,即使是考虑年中要多花掉一部分钱,例如按多出月均支出40%计算,12月份支出也就7100多亿元,还有节余13000亿元左右。但问题是,这13000亿元现在可能又将成为财政部门年底突击花钱的饕餮大餐,从以往财政部门的年终花钱速度看,这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如果12月财政收入规模维持在5000亿元左右(这一数字很可能是低估的,从今年4月份开始,月度财政收入就没有低于这一数值的,何况12月份财政也存在年底回收资金),那么全年财政收入增速超过10%将无任何问题。

    在今年中国经济艰难复苏的进程中,一方面是财政收入的“保八”无忧和“争十”有望,而企业经营效益和居民收入增长并不乐观,宏观税赋环境恶化,财政收入再次跑赢企业效益和居民收入,企业和居民的“实惠”被财政侵占;另一方面却是国库里大把的钞票存在着花钱压力,单月2万亿元的财政支出却正在上演。在欧美许多国家目前还在为财政花钱太多引发巨大赤字所烦恼的同时,中国财政部门却要为大量的钞票没有花出去而烦恼。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收支模式无疑让全球各国乍舌!

    为何一到年底就会“突击花钱”呢?在我们看来,这种年底突击花钱的弊病从根本上还是在于中国财政制度的严重缺陷。年底突击花钱实际上反映的是财政预算收支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这实际上表明财政部门的预算做得太有水分了!现代公共财政预算追求的是四个基本目标,即:总额控制、配置效率、运作效率和财政问责。而中国目前财政预算的问题是仅有总额控制,其他几项基本上都是虚设的,更谈不上问责了。

    正是在这种财政预算模式下,一旦某单位或部门不能在今年将预算资金花完,那么明年要想再获取今年同等甚至更高的经费,将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今年的花钱基数将是明年预算的一个重要考量。另一方面,倘若某单位或部门要将这些资金用完,年底突击花钱又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是这些资金是否真正用到了刀刃上,是否认真考虑了花钱的效果。而目前公共财政仍远离“阳光化”,支出并不透明,审计署的事后监督也只是从程序上来审,并不能判定财政支出的效率与合理性。如此,许多单位突击花钱更多的是“为了花钱而花钱”,大搞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建造高档楼堂馆所等等。显然,中国财政陷入了一个进退失据的怪圈。

    人们对财政持怀疑态度实际上是质疑花钱的不透明,质疑这些纳税人的血汗钱被铺张浪费掉了!如果能突击花钱惠民,那老百姓当然是举双手赞成的。现实情况是,在财政支出规模膨胀的同时,公共产品供给却始终严重不足,教育、医疗、保障房建设等民生领域在财政大盘子中的比重仍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中国财政制度的严重缺陷,既表现为事前财政预算编制的粗放,也表现为事中、事后财政花钱的不透明和监管滞后,中国财政现实中已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只要公共财政不“阳光化”,这种突击花钱的现象就将愈演愈烈,这不仅仅是对纳税人权利的不尊重,更是对国家财富的滥用和浪费!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