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环境经济
环境经济

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升级路径研究——以河南为例时间: 2016-09-15信息来源:卫华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趋势,资源依赖型区域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文章首先构建了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升级模型;然后,以该模型为基础,以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河南省为研究对象,探讨低碳化产业升级三条路径: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产业集群。效率提升是减少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基本方式,结构优化是低碳化产业升级的根本措施,产业集群是实施低碳化改造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升级;路径;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07(2015)12—054—05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升级路径研究”(2012BJJ04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源环境约束下集群企业战略转型研究”(2014—ZD—015)
     作者简介:卫华(1966~ ),女,河南叶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
 
Industrial Upgrading Paths Research Based on Low Carbon Economy
WEI Hua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Abstract: Developing low carbon economy has become a global tre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resource dependent regions is imperative. Firstly, industrial upgrading based on low carbon economic model was built. Secondly, based on this model, representative in the Midwest area of He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ee low carbon industrial upgrading paths: efficienc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dustrial cluster were discussed. Efficiency is the basic way to reduce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s the root of low carbon industrial upgrading measures. 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low carbon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industrial upgrading; path; Henan Province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趋势,一些学者研究了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关系,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口、GDP 与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的关系[1];二是不同行业碳排放的差异[2~3];三是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降低能耗的建议[4~5]。但这些研究主要基于低碳经济而非产业升级视角。与此相反,产业升级的研究多集中在产业竞争优势而不是低碳经济上。通过产业升级而实现低碳化,或者实施低碳化的产业升级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领域。
 
     我国仍处在工业化阶段,在环境约束下,已无法继续走传统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资源依赖型地区的传统发展模式面临更大的挑战。河南省处于中原腹地,产业特征和经济发展阶段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不仅现有产业高碳化特征突出,而且又正处在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因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为突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经济赶超与碳排放递减?如何按低碳化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升级?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低碳化产业升级模型
 
  产业升级过程是指产业结构改善、产业素质与效率提高的过程。产业升级有多种驱动因素,包括多个内部因素,也包括环境等外部因素。多种内外部因素以其复杂的联结方式影响着一国或区域的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速度和路径。
 
     产业升级有其自身的规律,首先,产业升级表现为产业结构不断变动过程,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产业升级也是生产要素素质和结合方式演进的过程,如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阶段、资本密集阶段、技术密集阶段到知识密集阶段的不断演进。其次,产业升级表现为技术进步和产品价值的提升过程,一个产业往往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演变。其三,产业升级是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满足新需求和市场的过程。
 
  产业升级是在外部因素的约束下不断演变的,资源、环境和全球竞争是三大外部因素,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产业升级只能以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其内涵应当更多地体现在绿色产品的开发能力、清洁生产方式、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其目标是要形成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6]。资源和环境约束决定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必然性,以化石能源巨大消耗为基础的工业化进程具有不可持续性,世界能源将无法满足传统发展模式的需要;同时,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温室气体效应有可能引起灾难性后果,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
 
  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升级也是应对竞争的需要。生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是发达国家已走过和正在走的道路。低碳经济被认为是继信息技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之后的第五次革命,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正在谋求新的竞争优势,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产业升级必须从国情出发,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又要把握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为产业升级确定了基本的方向。
 
  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升级有三种基本路径:效率提升是减少消耗、提升附加值最为基本的方式,结构优化是低碳化根本措施,产业集群是实施低碳化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低碳化产业升级需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实现。依据我国现实背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升级可用以下概念模型来表示(图1)。
 
 
 
     2 效率提升模式
 
     2.1 必要性和可能性
 
  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决定了低碳化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主要表现在:(1)碳排放与人口规模、GDP增长具有相关性。1978~2009年,河南省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一个持续上升的过程,并有加剧的趋势。1978年,河南省碳排放总量为2469.2万吨,2009年为14248.5万吨,增长近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63%。河南省碳排放总量增长明显分为两个阶段:1978~2001年,碳排放总量基数小,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为4.03%;2002~2009年,碳排放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率达到11.51%[7]。河南省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如果不改变传统发展模式,碳排放总量仍有可能加速增长。(2)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是能源的消耗,不同产业能源强度不同[8]。河南省煤化、燃煤发电、水泥、金属制品、化工产品、冶炼、运输设备、食品、纺织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而这些产业属于能源强度高、碳强度高、碳排放系数高“三高”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中小企业集群,如陶瓷、耐火材料集群等也具有高碳特征;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建筑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建筑的材料生产、建造过程、建成后使用、废弃后的处理等全过程都存在着巨大的能耗。产业结构在短期难以改变,因而提升效率,降耗减排是低碳化最为重要的路径。
 
     通过提高能源转化率和节能降耗降低碳排放的增速仍有巨大潜力。河南省火力发电、炼焦、炼油等高碳产业能源加工转换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提高,如发电及供热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从1995年的33.58%提高到2009年39.62%,极大节约能源消耗。目前,河南省多数企业能耗指标低于国内先进水平,这为进一步降低能耗提供了发展空间。以高耗能产品为例,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如表1所示。
 
 
 
     2.2 路径选择
 
  产业发展与低碳化具有某种程度的矛盾性,在效率不变的条件下,产业规模的增长必然产生更多的能耗。既要保持一定经济增速,又要减少碳排放,解决这一矛盾重要路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1)实现节能降耗与产业升级有机结合。提高单位能源转换率和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在遏制碳排放的增速方面具有可行性,并可以覆盖整个产业领域,潜力巨大。推广运用节电技术、炉窑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大型综合节能技术、监测控制诊断节能技术等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目前,河南省工业、运输企业和宾馆、饭店、商贸、学校等单位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的单位到达千家以上,其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2.31亿吨的65%以上。如果千家单位能耗平均降低1%,将节约1500万吨标准煤。但节能技术运用并不能代替产业升级,也不能解决效益问题。改建企业设备和流程,用高能效标准设备替代低能效设备,用先进设备替代传统设备,既可以实现生产率提升目标,又可以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是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举措。因此,对一般加工制造企业来说,进行工艺升级、产品升级首先充分考虑能源利用和资源消耗的最小化,同时考虑提高产品附加值。对要素依赖企业来说,重点目标是战略转型,进入产业链条更高级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产业竞争力和降低单位GDP碳排放。
 
     (2)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和实施产业升级是一个不断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对那些“能耗高、污染重、产能少、效率低”,而低碳改造成本高、改造难度大,经济贡献低的企业,应采取直接淘汰的方式[9]。在低碳化产业升级过程中,淘汰模式不仅具有见效快特点,而且是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升级不可或缺的一环。淘汰落后产能必然形成沉没成本,但这一代价的支付是必要的和必须的。滞留于落后产能资本、劳动力资源由于淘汰可以重新再配置,为高效产能的发展腾出空间,不仅如此,淘汰落后产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打破路径依赖和生产方式锁定,是企业战略转型的外部推动力。近几年,河南省大范围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2012年河南省共有14个行业230家企业列入年度淘汰计划,其中有6个行业淘汰量占全国总任务的1/5以上,淘汰产能总数和企业数均列全国第一。淘汰落后产能有效地遏制碳排放和污染物增长速度,也起到了“腾笼换鸟”,从而推动产业升级的功效。
 
     3 结构优化模式
 
     3.1 必要性
 
  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升级的应有之意,也是低碳化产业升级的根本途径。河南省人口基数大,虽然单位GDP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能源消耗总量呈快速递增状态,人口基数、能源消耗量见表2。
 
 
 
     调整高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新型产业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碳排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产业逐步替换”的过程,这是各国经济发展共同方向,也是河南省低碳化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3.2 主要路径
 
     (1)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产业是碳排放的大户,因而也是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第二产业内部,单位GDP碳排放量也存在差异,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信息产业是碳排放较低的行业,需要加快发展,但也不能仅限于这类产业,因为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考虑产业基础、竞争力、市场规模及发展潜力。如环保设备、节能材料制造业在河南省具有基础,同时其市场巨大,可以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总之,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产业、绿色产品、低碳产品生产是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在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需要促进单位GDP碳排放量大的行业的转型升级,如石油加工、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
 
     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的重点是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不仅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目标。河南省具有区位、交通、产业条件的优势,可以发展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如利用河南省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启动建设郑州市航空港等主要物流节点,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利用“东承西联”区位优势,发展金融保险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利用制造业优势,通过制造业服务化等途径来实现服务业结构优化和层次提升[10]。在第三产业发展中,重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关联、辐射和带动相关行业多。低碳旅游业是河南省比较优势产业,也是潜力巨大的低碳产业,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对城市结构性节能减排贡献重大[11]。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发挥林业巨大的固碳功能也是河南省比较优势。提高苗木花卉、森林等林业对中原经济的贡献率,加快培育二氧化碳吸收率高的树种和品种,探索二氧化碳清除率高的营造林模式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路径[12]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兼具低碳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中核能、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新能源的开发能够直接减少对高碳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依赖。河南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确定以下战略重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促进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是一个地域层面的活动,不同地域的产业基础、技术条件、资源条件和经济背景不同,产业培育的对象和措施应有所差异;一项新兴产业能否在一个区域成功发展,关键要解决产业的规模经济、技术能力、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一个区域不可能在所有新兴产业发展上都有所建树,而应发挥分工优势。河南省在生物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具有基础。因此,应集中资源在优势行业的一到二个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规模的突破并降低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4 产业集群模式
 
     4.1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包括一批共处一个竞争环境中相互关联的产业和其他实体[13]。企业集聚发展是产业运行的一种重要态势,与企业分散相比,集群是节约资源的组织形式,并为低碳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企业集聚有利于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提高了各种公共产品的使用效率,从而节约了公共投入和土地资源;企业集聚有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节约治理成本[14]。但企业集聚并不是低碳化充分条件,低碳化具有更为复杂的机制。河南省区域内,产生了一批产业集群,资源开发型集群和依赖本地资源进行初加工的集群占有较大比重。资源开发型集群和与石化能源集群本身具有高碳特征,这是产业条件所决定的而不是集群本身问题;集群本身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集群中,企业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浪费和高消耗现象严重,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区域污染和区域大气质量下降;二是多数集群产业链条不完善,没有集群应有的“循环”作用。现实情况说明,集群同样存在低碳化升级的挑战。
 
     4.2 主要途径
 
     (1)产业集群升级和转型。集群升级和转型被广泛关注,但研究者主要关注问题是产业集群由低级向高级拓展的过程[15],集群升级的主要目标是获取竞争优势。低碳化的产业升级既关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又关注产业发展的低碳化和生态化。因此,需要在集群分类的基础上,实施有差别的低碳化升级战略。如果把碳排放和竞争力作为判断集群类型的两个参数,且把碳排放水平分为高、低两级,竞争力分为强、弱两级,建立矩阵就可以把产业集群分为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具有不同特性,也有不同升级路径,如图2所示。
 
 
 
     碳排放水平较高而竞争力弱的集群,是淘汰对象和战略转型对象,这类集群的前景是:或者退出现有的产业而进入新产业领域,或者彻底改变生产方式。碳排放水平高但有竞争优势的集群是可改造的集群,该类集群的升级方向是节能降耗和减少碳排放,最终向生态集群转化,其基本方式是改善企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流程以降低消耗和排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对排放物进行循环利用。碳排放水平低而竞争力弱的集群属于发展型集群,该类集群升级有多种路径:一是集群产业链、价值链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提升,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提高竞争能力;二是通过合作形成集群创新机制,包括中小企业内部合作,外部合作以及与科研、高校的合作创新,以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集群竞争能力的提高;三是集群组织结构的优化,专业化分工是集群竞争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既有竞争优势而碳排放水平低的集群是具有绿色竞争力的生态集群,该类集群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2)建立低碳产业园区。对于低碳产业相对弱小和原始性技术创新比较稀缺的欠发达地区来说,通过建立低碳产业园区从而实现低碳产业集成创新具有现实性。低碳产业园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一个产业创新的平台和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低碳技术应用提供一个扩散性平台,园区内技术和产业创新模式的最终推广才是其战略目的[16]。循环经济园区是低碳产业园区重要的形式之一,在工业园区内,企业内清洁生产与企业间废物交换相结合,从整体上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物质循环,使园区产生的废气物趋于零,实现环境、经济效益最大化[17]。如河南省长葛大周镇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是废旧金属再加工集群,集群所处的产业环节就是对废弃物的重新利用和循环利用,这种集群利用方式比分散利用有明显经济优势,但其本身仍存在生态问题。当地政府按照“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的目标重新规划和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该园区构建了“三废”循环利用新模式,在大循环中实现了园区的小循环。这种模式是对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生态化改造有益尝试,具有推广意义。在低碳经济园区建设中,应把碳捕获、碳封存、碳替代、碳减量等技术环节与循环经济模式充分融合,并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 结论与建议
 
     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升级的一般模式是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因为产业集群是实现低碳化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在此进行了专门分析。在不同模式下实现产业升级有多种路径,如实现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低碳产业园区等。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支持体系的完善和制度保障:(1)技术创新是低碳化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突破技术瓶颈根本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需要企业、科研究机构、高校、金融机构及政府的密切合作;需要按照先易后难的步骤在几个行业和重点领域实现突破;需要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在行业内大规模地应用。(2)制度创新是低碳化产业升级的保障。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进一步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并加大执法力度和惩罚措施,为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法制保障;进一步细化绿色标准,建立低碳量化指标和评估体系,科学核算碳排放量,对产品生产过程中能耗和排放进行有效监测,为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3)管理创新不可或缺。实施低碳化产业升级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密切协作;应强化政府的服务与引导功能,完善政府服务功能;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加强规划的管理实施,促使规划落到实处;应简化行政审批制度,依法、公开地管理政府资源。
 
     参考文献:
     [1]Ramanathan R. A multi-factor efficiency perspective to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world GDP,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6, 73 (5): 483-494.
     [2]Guo R, Cao X J, Yang X Y, et al. The strategy of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shanghai [J]. Energy Policy, 2010, 38 (1): 633—638.
     [3]Chang T C, Lin S J. Grey relation analysi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energy uses in Taiwa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9, 56 (4): 247—257.
     [4]冯之浚,周荣. 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1~7.
     [5]张坤民. 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 [J]. 求是,2009(23):50~52.
     [6]吕春成. 略论国际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J]. 经济问题,2013(1):78~81.
     [7]吴彼爱. 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 [D]. 开封:河南大学,2011.
     [8]尹希果,霍婷. 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9):18~23.
     [9]王欢芳,胡振华. 我国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模式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2012(12):91~154.
     [10]王国平. 产业升级规律与中国特色的产业升级道路 [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15.
     [11]郑琦. 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 [J]. 学习与探索,2010(4):126~129.
     [12]任杰,贾涛,吕迎. 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J]. 河南科学,2011(2):231~234.
     [13]Porter M 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 (6): 77—90.
     [14]魏剑锋. 企业集群研究:基于知识信息的视角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15]Capello R. 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 technology milieux: 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 [J]. Regional Studies, 1998, 33 (4): 353—365.
     [16]梁中. 低碳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的挑战与应对 [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1(4):109~113.
     [17]Prahalad C K. Hame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 (3): 79—91.
 
     (责任编辑:张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