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环境经济
环境经济

绿色经济新常态下碳基金的发展时间: 2016-10-28信息来源:徐瑶 杜莉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  要  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力量,碳交易已然成为了金融市场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碳市场存在无限的商机,这不仅是商业盈利上的考虑,也在为世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着重大的贡献。碳基金的良好发展对促进我国CDM项目发展、提升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近几年在国家会议层面上中国表现出了对绿色、低碳和高效发展新经济亟待发展的迫切,我国应如何在后京都时代抓住商机,通过设立碳基金来完善碳金融市场的建设,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首先对碳基金与其运作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其次整理了现有的国内外碳基金的交易种类,并把重点放在国内的碳基金;最后研究了碳基金在碳交易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  碳交易;碳金融;碳基金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5)12-0152-05
     作者简介:徐瑶,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生;杜莉,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  1300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绿色经济实现路径——中国碳金融交易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ZD05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碳资产价差和企业减排的互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BJY069)。
 
     一、碳基金及其运作模式
 
     为了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在2015年3月5日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5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并为了能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还要扩大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1]可知,现今中国对低碳问题重视程度日渐加深,这不仅是一个世界级大国不可避免的责任,更是社会发展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众所周知,从2005年2月16日起开始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存在减排权的交易,因此也存在了极大的商业价值可供开发。一些发达国家也看准了这个商机建立各种碳基金业务来支持节能低碳业务,并从中获利。随着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不断完善,及为了更好地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应对全球碳市场的变化,应对碳基金有所了解,通过这些研究所得的经验来用于发展我国的绿色经济事业。
 
     (一)碳基金的基本定义
 
     广义上的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是把个人投资形式扩大的一种金融交易方式。所谓碳基金主要是通过使用公有或私有的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投资减少温室气体项目或在碳交易市场中购买碳信用,可以促进碳市场的发展,从而获得收益的投资工具。目前国内运行的碳基金主要是参与国内试点碳市场的配额交易和CCER交易,以根据市场行情走势低买高卖,进而交易获取差额利润。碳基金是一种利益共存、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通过发行基金份额来集中投资者的基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并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行。

  (二)碳基金的运作模式
 
     碳基金的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碳金融投资方式,主要包括投资者用资金来购买碳排放配额,或者直接投资于CDM(清洁机制)、JI(联合履约)和GHG(温室气体)等项目产生的碳排放配额或者现金。碳基金运作机制包括通过温室减少排放效应产业,来保证投资者在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实现销售后的收益合理分配等这些金融投资的方式。共同投资的大规模产业投资资金筹备具备一定可能性后,结合掌握和运用的专业信息,通过构建项目的有价证券管理,以此降低投资风险,这种基金运作的方式虽不及一般的投资收益大,但更具有安全性。[2]
 
     碳基金的运行机制与基金相似,有三方参与者,具有发起人、持有人(投资人),并有专门的管理人从事投资,并对发起人和持有人给予回报,[3]它不仅购买和销售从全球范围内开展减排或碳汇项目中所产生的可计量的真实的碳信用指标,促进碳市场的交易,也对CDM/JI项目提供投资和咨询等业务,提高项目成功率。碳基金运作的基本方式如图1。
 
 
 
     各个碳基金的运作模式基本相似:在一级市场上通过低成本、低风险方式获得CCER,在二级市场上锁定控排企业配额,通过CCER置换配额的方式获得利润差价。[4]这一模式的风险主要在于CCER签发速度,以及如何管理配额市场供给过剩、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二、碳基金种类及其发展
 
     2013年《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执行,4份分别涉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长期合作行动计划、绿色气候基金和2020年后减排的安排决议在德班气候大会诞生,意味着正式进入了后京都时代。碳基金在此契机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般碳基金是由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投资设立,根据碳基金组建与管理模式、投资目的、投资策略和投资项目类型的不同,可以把碳基金归为不同的类型。
 
     (一)国际碳基金种类及发展状况
 
  碳基金是国际碳市场投融资的重要工具和主要交易主体之一,按设立和管理方式可以把国际上的碳基金划分为四类:国际组织银行管理基金、国家政府设立管理基金、政府企业模式管理基金、政府企业合作商业管理基金。
 
     按照这种方式可以国际上的碳基金的分类如表1所示。
 
 
      其中原型碳基金(PCF)由世界银行建立是世界上第一支碳基金业务,PCF建立于1999年,资本为1.80亿美元。2012年底世界银行管理着超过25亿以上美元的碳基金,[5]这项碳基金是通过在碳交易市场上购买项目里减少的碳减排量,即“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或者称为碳信用指标,然后在通过在国际碳市场进行交易,进行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投资与合作,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项目得到融资,获得收益。
 
     (二)国内碳基金种类及发展状况
 
     随着国家“十一五”与“十二五”计划的顺利开展,政府碳市场试点在2013年至2015年间的顺利运行,将碳交易系统的建立扩大到全国范围的事宜已提上日程,在“十三五”期间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目标实现将指日可待。中国的碳基金市场也在不断发展之中,中国现有的代表性的碳基金如表2所示。
 
 
  通过对国内现有的代表性碳基金进行分析,根据碳基金发起资金的来源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现在国内现有的代表性的碳基金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政策性基金,由我国政府设立。中国2006年成立的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是总部设在荷兰的中国碳基金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6]通过购买不同类型CDM项目减排量,特别是可再生能源项目,而由国务院批准的碳基金项目,这个基金不能用于与气候变化无关的项目。
 
     第二类是由政府部门出面与社会发起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中国第一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基金在2007年7月20日推出了首个中国绿色碳基金,这项基金针对国内不同的地域做出不同专项基金。其中有全国第一个地级市绿色碳基金专项,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基金,这个专项创造了中国碳基金发展的很多个第一次:是国内第一个地级市绿色碳基金专项,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低碳市场和第一个低碳小区;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标准化造林基地,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森林经营增汇项目,制定了国内第一个森林经营增汇项目的技术操作规程。中国绿色碳基金在广西、内蒙古、云南、四川等省区启动林业碳汇试点项目,已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山西专项、北京专项、浙江专项、陵水碳汇专项基金(国内首个县级碳汇专项基金)、澄迈碳汇专项基金(全国第二个县级)等。除中国绿色基金外,政府出面与社会发起的全国性公募基金还有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即1993年4月正式成立的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CEPF),此基金会是环境保护部主管、民政部登记注册的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5A级公募基金会。这些基金会发起的基金在社会环境发展上具有一定公益意义。
 
     第三类是最近涌现出的一些在碳交易领域的私募基金,这些基金带动了整个碳基金市场的活跃性,其规模也不可小觑,浙商诺海低碳基金于2010年3月31日正式挂牌,是国内第一个低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其首期募集资金不到2个月已达2.2亿元。私募基金在碳交易市场上成为了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投资方式。
 
     第四类是有外资合作背景的碳基金。新能源低碳基金就是首个具有外资背景发展新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基金,此基金是由瑞士ILB-Helios集团和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共同出资成立的。[7]全国性碳市场到2020年将覆盖30亿—40亿吨的碳排放。专家预计到2020年,每年碳排放许可的期货市场价值将达到600亿—4000亿元。可以预见,随着碳市场逐步走向规模化和规范化,势必吸引更多基金公司深度介入碳市场。
 
     三、碳基金基于碳交易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资产化与证券化是碳资产与金融市场结合的主要方式,碳基金作为碳金融创新工具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碳交易的市场日趋完善,吸引了不少投资人在碳基金市场上投资创立碳基金,从政府引导到私募筹集,不论其不同基金创立的目的有何不同,在经济市场中投资都意味着回报与风险的并存。经济投资不是做慈善,即便是政府引导资金,也不会让其资金消失无回报。那种碳基金投资及运营方式成功的,不仅考察的是投资人的眼光,也是考验碳基金发展的可能行。碳基金的投资具有的性质是模式好、政策多、意义大,这些性质吸引了不少资金,是全球碳市场发展初期里减排项目开发的重要资金来源。
 
     (一)碳基金在碳交易中的功能作用
 
     根据不同资金来源可以把品种繁杂的碳基金分成三大类: 公募基金、公私混合基金、私募基金。现在国内最大规模的碳基金是公共基金,设立较多占国内碳基金主要的是私募基金。另一方面碳基金根据其在碳交易市场上的作用性质不同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作为信用基金发售,此基金通过减排量购买协议的方式购买减排项目已产生的碳信用,然后将碳信用作为红利返回投资者并用于履约目的或在二级市场再次销售,用这种方式来获得财务收益。清洁基金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切实发挥“种子资金”作用。截至2013年12月31日,清洁基金累计收取了2486笔国家收入款项,折合人民币133.9亿元。清洁发展基金已经在各地尝试通过提供损失风险分担、清洁基金贷款等方式,促进公私部门合作,带动更多市场化资金进入节能减排项目,使公共资金和市场资金各自发挥所长。比如,清洁基金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旗下的北京国联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合作,以有限合伙方式出资6800万元入股北京国联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共同投资开展西气东输二线项目,撬动社会资金近190亿元。清洁基金通过投资引导社会开展市场减排、产业减排和技术减排行动,帮助绿色低碳企业解决发展初期融资难问题,带动更多市场资金进入低碳产业,支持了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增加了就业,实现了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赢。[8]
 
     二是作为项目碳基金开发,此基金通常由项目开发经验充足的碳资产管理公司或基金会管理投资,直接为减排项目进行融资和提供开发和管理的专业技术知识。如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第一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是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主办的“千城联动共建美丽中国”,第三届“绿化祖国、低碳行动”网上植树节,在包括温州在内的全国13个城市联合启动,倡导公众在网络上低碳植树,引导公众购买碳汇低碳植树,创新形式履行植树义务,传播绿色低碳理念,通过网上植树节活动募集的款项,汇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再根据碳汇购买者填写的造林地转回当地,营造碳汇林。其中温州专项基金作为全国碳汇专项试点之一,从2008年至2012年底,共筹集碳汇资金5975.3797万元,其中市财政资金1500万元,社会捐资4475.3797万元。[9]
 
     此外还有一些多战略投资的碳基金,除购买碳信用、开发减排项目外,还投资涉及低碳产业的公司。
 
     (二)碳基金在碳交易中的发展意义
 
     据在2013年全球人类活动碳排放量达到360亿吨,平均每人排放5吨二氧化碳,创下历史新纪录。[10]其中,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为中国,中国碳排放甚至超过欧盟与美国的排放总和,达到了100亿吨,占全世界碳排放总和的29%;其次是美国,占15%;欧洲占10%,而印度占7.1%。在人均碳排放量方面,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Tyndall Center)和埃克赛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数理科学学院联合发表的一篇报告称,欧洲人均排放6.8吨,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次超过欧盟,达到了7.2吨。[11]如果向空气中排放的CO2总量不超过32000亿吨,则有2/3的可能性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而目前全球向大气中排放的CO2总量已达到约2万亿吨。2013年,中国、美国和印度CO2排放量分别增长4.2%、2.9%和5.1%,欧盟下降1.8%。全球经济的复苏使得碳强度增长,在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的增长也十分明显。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DM项目供应国,积极发展碳基金业务可以使我国CDM项目更好发展,提升整体在国际低碳经济的竞争力。
 
  碳基金的存在实际上创造了一个隐性的OTC市场,这有可能带来两个极端结果:一是能够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但也可能会产生市场操控行为,对场内交易的价格和流动性可能会产生潜在的威胁交易在逐日扩大,我国碳基金交易现阶段在做不同尝试,在国际大背景国际已有的成熟的碳基金交易下,我国的碳基金市场有广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处在发展初期,碳排放权试点的体系设计的还在逐步优化,交易市场的配额价格还不够稳定,CCER的价格同样受试点配额价格的影响较大。碳排放权及减排量价格的波动给碳基金投资带来商机的同时并存着风险,因此目前通过碳基金投资碳市场还需谨慎考虑。2015年中国碳市场活跃,各个碳基金正在积极囤积CCER和碳配额。在配额和CCER供给均可能过剩的情况下,碳基金如何控制风险,确保收益率,以及会对流动性不足的碳市场价格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需在不断的发展中探索。
 
     参考文献
     [1]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R].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25.
     [2]胡堃:浅谈碳金融工具中的碳基金 [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1).
     [3]黄海沧:国际碳基金运行模式研究 [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10):15.
     [4]刘雁:国内首单碳信托面世环保成投资热点 [N]. 证券时报,2015-4-9.
     [5]孙加中:江西省建立与发展碳基金研究 [D]. 江西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4-1.
     [6]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 [J]. 中国金融,2009,(12):16.
     [7]秦军:我国碳金融发展战略研究 [J]. 金融与经济,2011,(2):25.
     [8]齐小乎:清洁基金有偿使用“面”已铺开 [N]. 中国财经报,2013-7-30.
     [9]棕易:温州碳汇造林走在全国前列 [J]. 温州人,2010,(12):8.
     [10]2013全球碳排放量数据公布中国人均首超欧洲 [J]. 中国对外贸易,2014,(11):15.
     [11]持续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对达成气候造成影响 [J]. 自然-地球科学,2014,(9):2.
 
     责任编辑:刘旭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