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2009中国经济版图十大看点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刘慧 作者:admin 责编:


 
    1.九大区域规划为区域发展提供新空间

   国务院今年共批复了九个区域发展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范围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区。
   中国沿海已形成“三大五小”,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与辽宁沿海、山东半岛、江苏沿海、海峡西岸、北部湾开发格局,中西部地区也在奋起直追。

   总体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再加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从南向北串联成一条金色的海岸线。

   其中,辽宁经济带和图们江区域将为振兴东北增添动力,江苏沿海地区扩大了长三角经济辐射能力,海峡西岸经济区有效衔接了长三角与珠三角,横琴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后,将带动珠三角与澳门地区的发展。

   金融危机来袭使中国意识到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发展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来拉动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因此,2009年还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区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而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的重点区域之一,发展规划的出台使“西三角经济圈”版图初现。

   区域发展应该是从全国范围谋划和布局的,区域发展规划要从宏观大局上着眼,应避免区域规划的同质化和各地产业的趋同化。对确实从国家战略高度考虑的区域规划,应该有金融、财税等配套政策的支持,这是获批的区域规划能否修成正果的关键。(刘慧)

  2.中国经济率先复苏 中西部回暖快于东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7%,全年“保八”无悬念。这意味着,中国已率先从全球经济大衰退中走出来。

   经过这一轮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复苏快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投资水平和经济增长指标明显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增大。仅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看,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京津唐以及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化率高达60.5%,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为43.6%和37.8%,未来提升空间较大。

   但从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中西部地区政府投资推动仍然主导着复苏的进程。前三季度,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8.1%,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8.3%,西部地区投资增长38.9%。这与中西部地区依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阶段,客观上需要较高的投资支持相关。

   国家4万亿投资大部分投向基础设施,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更加依赖内需,而东部地区对外需依赖程度相对要大一些。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东部地区以出口加工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遭受严重影响。最低潮的时候,中国月出口减少了将近30%,而现在已经恢复到将近零的水平。这意味着,最晚到2010年1月份,中国的出口将恢复至正增长。

   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为88.4%,外向型经济正进入快速转型期。未来几年对长三角、珠三角而言都是一个盘整期,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但运行质量会提高。(刘慧)

  3.中央投资流向调结构

   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元的构成是:2008年四季度安排1040亿元,2009年安排4875亿元,2010年预计安排5885亿元。

   今年以来,在保增长同时,我国投资更加注重调结构。从投向看,中央资金主要投向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起作用的方面。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央已经下达了四批新增投资:1000亿元、1300亿元、700亿元、800亿元,共计3800亿元。这些资金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375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043亿元,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871亿元,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573亿元,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396亿元,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542亿元。

   2009年,包括新增投资在内,我国预算安排中央政府投资总额9080亿元,其主要投向是:保障性安居工程493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2522亿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134亿元,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建设926亿元,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696亿元,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633亿元,灾后恢复重建1300亿元。

   前11个月的经济数据显示,我国三次产业投资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的均衡性也不断加强。

   从产业看,1—11月,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1.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6%。

   从区域看,1—11月,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5.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8.1%,增速同比加快3.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增长38.0%,增速同比加快10.5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城镇投资比重为51.8%,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郭锦辉)

  4.从“返乡潮”到“民工荒”

   2009年春节前后,农民工“返乡潮”的情景似乎还未从人们的记忆中褪去,下半年以来,“民工荒”又成为珠三角、长三角甚至沿海地区频频响起的一个声音。

   一些专家和企业认为,过去的劳动力紧张大多缺高技能人才,而此次不仅缺高级工,更缺普通工。不过,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巨大,在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民工荒”仍然是结构性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

   “返乡潮”变“民工荒”的原因包括多方面,例如经济回暖,企业订单回升;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劳动力结构调整;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薪酬待遇过低,相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工外出后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对用工环境、劳动权益有更高要求;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不足等。

   金融危机加速了沿海地区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使得以低廉人工成本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增长方式面临考验。因此,要想真正破解“民工荒”还需理顺产业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一些管理部门和企业也需纠正把农民工视为“短工”的做法,把农民工纳入到劳动力市场范畴。

   不过,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流动趋向也正在悄然变化。

   首先,随着中西部逐渐崛起,输入地由原来的以珠三角地区为主,转变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地区。其次,吸纳农民工就业较多的企业逐步由出口加工型向内销型转移。最后,东中部地区原有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转移,再加上政府帮扶,农民工由转移就业向就地创业就业转变。(郭锦辉)

  5.煤炭大省资源整合加速

   2009年“煤炭整合风暴”,注定要在山西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山西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4,“经济因煤而兴,问题由煤而生”特点明显。长期以来,“有水快流”的挖煤思路形成了“多、小、散、乱”的煤炭粗放发展格局。在山西,有人概括了小煤矿的“四害”:浪费资源、破坏生态、草菅人命、腐蚀干部。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从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转身,并非最近提出。但是,这一次做得很果断,而且规模也最大。该省今年初提出煤矿大整合,整合后单矿的年生产能力要达90万吨,远高于30万吨的全国标准。按照计划,明年底,山西省煤炭企业主体数量将由2000多个下降至100个左右,进入真正的“大矿时代”。

   除山西外,其他地方煤炭资源整合也呈加速之势。例如,河北把开滦集团和兴隆矿务局联合重组。继去年重组5家国有企业,成立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后,河南省拟在2010年完成646座小煤矿兼并重组。

   受金融危机影响,能源需求萎缩、供应出现相对过剩的局面。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实行兼并重组整合,改造提升煤炭产业,是实现煤炭产业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迎接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必要准备。

   煤炭资源的整合涉及资源利用效率、资源价格、煤电关系、煤炭定价话语权等许多问题。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同时也是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围绕整合的讨论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从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整合已经成为部分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例如针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如何使整合在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同时又能兼顾各方利益可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郭锦辉)

  6.高铁客运专线改写中国空间概念

   随着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开通,高铁建设再次被关注。

   早在今年9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张曙光在介绍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最新进展情况时就表示,未来三年内,中国将建成四十二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总里程1.3万公里。

   将建成的客运专线铁路网包括“四纵”:纵贯京津沪和冀鲁皖苏四省,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全长1318公里的北京到上海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全长2260公里的北京经武汉、广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全长约1700公里的北京经沈阳、大连到哈尔滨的客运专线;连接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全长约1600公里的杭州经宁波、福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共四条纵贯铁路客运专线。

   “四横”: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1400公里的徐州经郑州到兰州的客运专线;连接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880公里的杭州经南昌到长沙的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全长约770公里的青岛经石家庄到太原的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全长约2078公里的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到成都的客运专线。

   高铁“四纵四横”路网骨架的建成将通过客运专线的形式转变我国一直以来的铁路客货混运发展模式,并通过铁路对沿线的经济带动作用,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通过高铁路网的全面建设覆盖,使得区域城市间逐步形成一小时、两小时等经济圈发展态势,以北京为中心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实现1小时至8小时交通圈,对于城市间经济、物流、人员往来进一步协调并朝一体化发展有着积极助推作用。(李海楠)

  7.地价过高透支未来房价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甚至长沙、南京的土地市场频频爆出天价地。“地王”频出直接拉动周边房价上涨已是不争的事实。

     土地价格过高严重透支着未来的房地产价格。未来三年内,房价必须保持15%至18%的增长率,才有可能支撑目前的地价。

   “地王”不断出现给消费者带来的最大担忧就是房价。楼面价格的迅速上升不仅提高了“地王”周边的商品房价格,同样也形成了未来的涨价预期。随着北京、上海等地“地王”价格的不断攀升,房价进入每平方米3万元已不再是神话。

   在这一轮地价上涨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自成推手,因寻找不到经济增长点,在财政预算和中央投资配套资金双重压力下,土地是地方政府直接变现的最好办法。

   据中原地产监测的数据,2009年前三季度主要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上海突破600亿元;北京紧随其后,达571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三分之一强;天津一举突破400亿元;重庆、杭州和往年相当,为300亿元;广州、深圳垫底,收入小于100亿元。

   土地财政推高房价的同时也制造出泡沫,一线城市的房价已是野马脱缰,而少数二线城市的房屋售价也直逼一线城市,泡沫一旦破裂带来的危害难以想像。

   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实行土地挂牌拍卖,“价高者得”的结果,是推动地价上涨的主因。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其实市场化的土地出让方式还有多种,比如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拍卖等,都能把地价稳住,但现在使用较少。

     经济复苏之后,政府将面临新一轮的房价角逐。在宏观调控中,如何应对“片面追求地价高涨”给楼市带来的负面效应,加大对开发商大量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不仅是中央宏观调控着力解决的重点,也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大考验。(刘慧)

  8.低碳经济成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各国对于环境生态保护的议题也越发引人关注。我国于今年以来批复了专门针对生态、低碳经济的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此外,各主要区域发展规划的出台也都将环境保护以及节能减排摆在了重要位置。

   可以说,低碳经济以及生态经济的发展必将成为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应对全球经济发展局势的正确选择和正确态度。

   江西省政府日前发布的《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被称为我国首个低碳经济白皮书,虽然白皮书的提出目前并未有实质措施,但是配合江西省内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全面发展,其生态经济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影响范围绝不仅仅限于省内,也必将影响其周边省份以及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江西还会相继出台一些关于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作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江西在全国走在了前列,无疑为各省区的发展带来了示范作用,同时,各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也会逐步影响各省区的产业布局,使得低碳经济真正走到人们身边,从口号的提出真正走到经济发展常态。

   转变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在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关键时期,树立生态和低碳经济的理念至关重要,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从政策、技术、执行层面全面贯彻,低碳生活,并不遥远。(李海楠)

  9.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布局

   国务院于今年发布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将达到11000亿斤以上。为此,该规划从技术路线、优化粮食生产布局、重点工程建设、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次规划根据农业区划特点、生产技术条件和增产技术潜力等因素,将全国粮食生产区划分为核心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他地区四类。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品种、注重调出能力、兼顾区域平衡的原则,确定分区、分品种增产任务。

   本次布局是根据农作物的特点和原来传统的产区特点以及产粮地区适合的作物种类等条件,结合水土优势对全国耕地进行的有效划分。布局的关键在于耕地资源以及灌溉水源两个条件,对于粮食生产,各种技术手段和优良作物的选择都必须依托土地和水源,在当前全国力保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关键时期,粮食增产规划的提出无疑会给人一种“时间紧,任务重”的感觉,不过,粮食安全的形势已客观造成了这样的态势,刻不容缓。

   配合粮食增产规划,我国五大盐碱地开发治理的提出时机显得恰到好处,由于我国盐碱地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盐地面积约为1亿多亩,剩下4亿亩碱地的开发利用对于国家耕地资源开发极为重要,治理技术的选择运用对于盐碱地的治理至关重要,盐碱地的成功治理又对国家保障耕地资源起到关键作用。

   粮食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基本保障。土地和水源决定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生产又决定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增产,战略意义将迅速凸显。(李海楠)

  10.中国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图们江区域开放开发、中亚油气管道建设、东盟自贸区即将运行、CEPA的更多开放等,中国发展与中亚、东北亚、东盟周边国家以及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合作,已形成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和经济环境。

   中国周边国家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东北亚地区合作以图们江区域项目为核心;东南亚合作以澜沧江—湄公河开发为主;中亚合作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以新疆为核心加强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及新欧亚大陆桥项目。

   2009年,《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上升至国家战略,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指导下,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俄罗斯等东北亚国家将有望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图们江区域。同时将辐射我国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等省区。

   中亚五国为新亚欧大陆桥沿线或辐射区的国家,中哈油气管道的先行建设使得我国进口油气战略通道建设取得极大成效。开拓周边国家的市场,不仅可以扩大我国产品出口,还有助于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的缺陷。目前,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不仅包括能源开发,还有新欧亚大陆桥建设,以及边境贸易等。

   南亚地区主要指湄公河流域国家,即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2010年1月,我国与东盟十国共同建设的东盟自贸区即将运行,关税壁垒的取消、互补性贸易将极大丰富双边国内市场,带来更广阔的经济合作前景。

   CEPA的签署实施,为粤港澳合作特别是服务业合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对推动大珠三角的经济融合,提高广东、香港和澳门的国际竞争力非常有利。在CEPA的框架下,把广东的制造业、资源、市场等优势和香港、澳门的服务业、管理、资金等优势结合起来,将实现三地共赢。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