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的新变化(下)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刘勇 作者:admin 责编:

     从各省区市看,在各省区市人均GRP平均达38777元,比上年名义增加5751元的背景下,2011年各省区市人均GRP均有所提高,其中增加最多的是天津,达11343元。各省区市人均GRP变化幅度为84337元 (天津,比上年名义增加8263元)到16413元(贵州,比上年名义增加3294元),整体上移3294元,幅度扩大4969元;低平平差和最低平差分别为0.73和0.43(最低平差指人均GRP最低值与各省区平均值比较,贵州为人均GRP最低值),分别比上年缩小0.02和0.03。也就是说,各省区市间相对差继续有所缩小,绝对差则继续扩大。各省区市人均GRP高于和低于各省区市平均的省区市比为10:21,说明各省区市人均GRP平均水平,主要由大于平均的少数省份决定。各省区市人均GRP排序发生重大变化,最突出的是天津取代上海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这是本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重心不断北移西移的自然表现。

    人均GRP高于各省区平均、又高于80000元的有天津、上海、北京。天津前移2位成为新的龙头,上海和北京向后顺移1位。这是排序的重大变化。

    人均GRP在各省区平均周围、介于80000—30000元的是江苏、浙江、内蒙古、广东、辽宁、山东和福建、吉林、重庆、湖北、河北、陕西、黑龙江、宁夏和山西15省区。位次变化为,辽宁和广东位次互换,辽宁继续前移1位,继去年超山东后再超广东;重庆继续前移2位,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广东继续后退1位;河北由持平变为后移2位,其余未变。

    人均GRP低于各省区平均、又低于30000元的有湖南、新疆、河南、青海、海南、四川、江西、安徽、广西、西藏、甘肃、云南和贵州13省区。湖南继续前进1位;四川由退变进,前移1位。新疆继续后移1位,江西由进变退,后移1位。

   2011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的原因分析

    总体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然是由投资和第二产业驱动,少数相对发达省区(上海、北京等)开始出现向消费和第三产业拉动转型的态势。

    ——从区域总需求看,区域投资格局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起着主要作用,但低速增长地区主要由最终消费拉动

    从区域资本形成看,GDP增速越高,资本形成拉动作用也越大。经济增长最快的几个省区市,如天津、重庆、四川、贵州和内蒙古等投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几个资本形成拉动峰值地区,如天津、内蒙古、云南、青海、广西和河南,都是增速排序升位较多的地区。也有一些地区经济增长主要由最终消费拉动,如广东、浙江、上海和北京等。这些都是经济增速最低的几个地区,显示了这些地区发展方式开始转变。

    再从最终消费和净流出看,两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太密切。前者几乎不随经济增长变化,也就是说,各省区市最终消费拉动基本相同,均在5个百分点左右;后者则波动较大,大体上,经济高增长地区多位于中西部,经济低增长地区多位于东部。

    ——从区域总供给看,区域第二产业增长格局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起主要作用,但低速增长地区主要由第三产业带动

    从第二产业看,其带动作用明显高于其它产业,而且经济增速越高,第二产业带动作用越大。重庆和天津等增速最快地区第二产业带动作用也最大最明显。一些峰值省区,如内蒙古、贵州、青海、山西、甘肃、黑龙江和宁夏等都是经济增长排序前移较多的地区。

    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看,前者波动较小,后者变动较大。前者除海南、新疆和云南等少数地区外,其余地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十分有限,主要是起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基础的作用。后者则是各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表现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不高,主要由第三产业带动,如上海、北京等;一些第三产业峰值地区,如四川、西藏和海南等,也显示出第三产业的主要带动作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一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分工协作关系比较混乱的局面,要制定和出台一些急需的空间规划。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从2008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几十个国家级重点发展地区的规划。据统计,2009年国家出台了12个有关区域规划和指导意见。2010年出台了两江新区、西部新10年规划、山西资源枯竭转型规划等近10项规划。2011年又出台了山东蓝色海洋经济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成渝经济区规划、海峡西岸先行先试规划等。有人认为,我国区域规划大凌乱,区域政策也存在所谓“碎片化”问题。其实,这些不同类型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是需要的,是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问题制定和实施的,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区域规划和政策体系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事实上,区域规划大体上可能包括板块区、类型区、政策区和改革开放试点区等类型。未来还需制定和出台一些急需的空间规划,应以四大板块区和主体功能区划为龙头,规范和调整区划和规划体系。完整的区域规划体系,由全国区域规划总体方案和若干重点规划组成。尽快制定和出台全国区域规划总体方案尤为重要。全国统一的、综合的、多层次的总体空间区划和发展规划方案内容包括:提出完整的全国空间区划体系(由多层次板块区和多方面类型区组成);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行政区划等多方面因素,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区域面临的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解决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原则、重点和措施;区划和政策方案要做到动态性与稳定性有机结合等。

    二是我国城镇化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其成为扩大内需最行之有效的途径,要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中小城镇发展和大城市郊区化的经济社会政策。目前,我国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突出地表现为城镇“大的太大、小的太小、缺乏中间环节”。中国不乏500万人乃至上千万人口的超大规模城市,但这些大城市都已经面临比较严重的“城市病”困扰;而众多的建制镇和集镇规模太小,显示出破败的态势;中间规模的城镇数量严重缺乏;人口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转移和流动缺乏必要的选择和过渡环节。尽快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中小城镇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应该成为推进城镇化,改善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内需扩大的首选对策之一。同时,为有效解决“城市病”问题,还必须高度重视和及时实施超大规模城市郊区化战略。一方面,这是解决“城市病”问题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城镇化已经到了郊区化发展阶段。通过实施郊区化战略,采取一切有利于疏散中心城区人口,有效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条件,从“以空间换时间”(集约式城镇化)过渡到“以时间换空间”(分散式城镇化)的城镇化模式上来。目前,阻碍大城市郊区化的因素还很多:首先是认识问题,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郊区化对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是还存在大量的不利郊区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需要加以改革和克服。如大城市周边地区高速公路收费、郊区化缺乏控制出现“摊大饼”现象、卫星城必要的生活设施不配套等。

    三是我国区域发展条件不平衡问题尚缺乏有效的干预对策,要充分利用结构性减税机会,建立我国地区差异化税收体制框架。各地区由于客观存在的发展条件不同,会影响区域间的公平竞争,从而出现地区发展差距。通过实施差异化税收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等客观形成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从而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为稳增长,国家将出台结构性减税政策,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在统一税制的前提下,根据地方资源环境条件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制定累计性差别化税率体系,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