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新地标:山东半岛逐浪“高精尖”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徐锦庚 卞民德 作者:admin 责编:

   核心阅读

  破除发展壁垒,大项目落地生根,山东半岛推进产业迈向高新。整合科技力量,用好海洋资源,加强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智力支持,推进蓝色经济区人才开发的一体化进程……山东半岛大力推进海洋经济,从海中“淘金”。

  一路向东,便是大海。

  因为毗邻日韩,山东半岛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虽不是特区,却是海洋经济的高地——这里蕴含了全国18%以上的海洋生产总值,集聚了全国1/3以上的海洋科技人才,201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909.9亿美元。

  “靠海吃海”的传统思维,在这里得到了质的提升。自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山东人从过去的海中“捞鱼”到现在的海中“淘金”,海洋经济逐浪“高、精、尖”!

  产业迈向高新

  错位发展,一体发展

  蛇年春节期间,日照港二公司调度员刘祥龙过得一点都不轻松。从正月初一上午9时25分开始,到正月初三23时20分为止,刘祥龙和同事们完成16.75万吨货物的接卸。

  一个个忙碌的场景背后,是日照市近年来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港城一体加速融合的变化。而在更为广阔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已成为共同的行动。

  “蓝色经济区建设成效如何,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否构建起具有较高水平、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宋军继表示,根据错位发展、一体发展的要求,各地都在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

  总规模达300亿元的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运营。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产业投资基金。按照“母基金”的运作模式,可以撬动上千亿元投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青岛市大刀阔斧调整行政区划:市北区、四方区合并为新的市北区,黄岛区和胶南市合并为新的黄岛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区划调整,而是资源产业优势与地理空间的优化整合,在未来展现的将是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的美好新图。

  山东省率先出台的国内首个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涵盖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等10个产业类别,共183项产业内容。每一个产业门类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淘汰什么,都有细致、清晰的界定,严格防止海洋产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3年间,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山东半岛长达3345公里的海岸线上,一个个大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发展壁垒被破除,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现代海洋渔业及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运输物流及文化旅游等现代海洋产业加速成长。

  到目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已形成37家初具规模优势的现代海洋特色产业园,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科技谋求精深

  珍惜资源,“攥拳”发力

  从卫星遥感图上看,山东半岛如同一只欲飞的雄鹰。能否在无垠的大海上翱翔,就看有没有一对坚强的翅膀。

  海滨城市青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始终占据着海洋科研城的名号。现如今,她又有了一张响亮的新名片——蓝色硅谷。这里集聚了全国40%以上的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涉海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以上。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如此诠释蓝色硅谷:这里是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是全国重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科研成果孵化中心、科研人才集聚中心。

  “山东省的海洋科研教学单位长期以来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在宋军继看来,现在要做的是把所有海洋科技资源和要素集约整合,从规模和层次上加以提升,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真正成为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

  时至今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18个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中,12个已经全面建成,2012年山东在研究的海洋领域项目或课题2000余项。

  但是,山东海洋科技还有另一“软肋”,即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虽负海洋科研城的盛名,青岛市历年来斩获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全市实现转化的海洋科技成果中,只有30%左右落在本地,其余的都跑到了外地。

  痛定思痛。山东各级政府纷纷转变观念,立足企业重构海洋科技创新的模式。3年来,各种扶持资金不断向企业倾斜,力促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在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鲜海带也能生产出褐藻胶、碘、甘露醇等产品。这一技术由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年可加工鲜海带10万吨以上,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以干海带为原料的海藻加工模式,被业内专家称为海藻化工上的重大技术创新。

  深海鱼皮等下脚料,如今在青岛变废为宝。青岛中皓生物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以这些下脚料中提取的胶原蛋白为主要材料,研发出人眼角膜基质,继去年底动物实验喜获成功后,3月下旬进入临床实验,明年底可实现产业化,年生产能力可达50万枚人工角膜,将为广大失明者带来福音。此项成果标志着海洋生物材料在国际尖端科技领域的成功应用。

  人才培养尖端

  招贤引智,不拘一格

  即墨市鳌山湾畔,风景秀丽而安静。两年后,这里将崛起一座山东大学的新校区。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表示,定位于理工科研究型校区的青岛校区,其特色是侧重为有山东地域优势的海洋经济、蓝色产业服务,将致力于建设高端学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基地,高端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高端技术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基地。

  为加强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智力支持,山东省制定出台了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重点引进一批企业创新类和科技创业类领军人才。着力加强人才培养,蓝色经济区出国(境)培训项目要占年度项目的50%以上,到2015年蓝色经济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达到50个,蓝色经济区聘请外国专家的立项数量和资助项目不低于山东全省的50%。

  在日照市,国内首个国家级蓝色经济引智试验区已经挂牌成立。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该试验区将实行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引智引才模式,探索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引智综合效能。

  “如何让更多的人才聚集、留住、发展,服务蓝色经济,在引智的体制和机制上有所创新,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能否像当年深圳特区建设那样,把日照市作为一个特殊的引智区域,在引智中探索新思路、提供新思维,是我们的最初构想。”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说。

  今年1月11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首届高端人才和项目洽谈会在青岛举办。区域内7个城市都参加了本次洽谈会,汇集了中联油船舶燃料公司、中航威海船厂、日照港等160家涉海企业和单位。与此同时,全国唯一的海洋专业人才市场——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山东)正式启用。

  今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每年将轮流组织举办一次海洋高端人才和项目洽谈会,共同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才开发的一体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