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推进“一带一路”稳步发展 助力中国制造价值链提升时间: 2015-09-19信息来源: 作者:wl_admin 责编:

    【中国环保在线 会议论坛】“国研智库论坛2015年会”近日成功在京举行,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等专家围绕如何推进我国的“一带一路”发展以及怎样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的价值链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的“国研智库论坛2015年会”近日在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和国研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等专家围绕如何推进“一带一路”稳步发展、“一带一路”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哪些机遇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隆国强:推进“一带一路”需要有三种意识
  
  第一种意识是机遇意识。推进“一带一路”对每个人来说都要从中把握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尤其会对一些企业带来很多市场发展的新机遇。基础设施建设就会给很多企业带来重要机遇。对东道国来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会给这些处在发展中的经济体带来重要的经济发展助推力。对中国企业来说,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国内建设基础设施的热潮锻炼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从设计、总包、设备提供和基础设施的管理运营都有一些非常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一带一路”给这些在国内已经锻炼出来的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同时,也为我国的发电设备、机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提供了新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出口结构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机遇。过去是出口劳动密集型消费品,还有传统的纺织服装,以后可以提供高科技电子消费产品。
  
  还有企业会在“一带一路”中发现资源优势,“一带一路”地区资源丰富。中亚、中东,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进行深入勘探,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会发现,这个地区各种各样市场资源、矿产资源非常多。此外,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国内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本不断上升,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转型升级,一个是转移。转到那里去?除了转移到内陆地区、中西部地区创造更多就业,还有另外一个选择,转到成本更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去。伴随中国的投资和贸易,也会带来国际化新的机遇。
  
  第二种意识是要树立风险意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情况复杂,65个国家和地区,有的相对比较发达,有的发达程度比较低,有的国家市场化程度很高,有的到现在还不是WTO成员,最重要的是这个地区有几类大的风险特别值得关注。
  
  第一个风险是政治风险。比如受地缘政治影响,这里有局部战争,有恐怖主义。很多国家的政局也不稳定。原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总习惯与政府高官拍肩膀,以为把关系搞好就解决一切问题,其实他们不知道一旦换了政府,可能会因为前面的行为使得那些看起来很安全的事最后充满风险。
  
  第二个风险是法律风险。一些国家受西方国家影响较多,有的还是前苏联解体时新成立的国家,法律体系高度不一样。要进入这些国家必须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否则的话会面临非常高的法律风险。
  
  第三个风险是文化风险。这里是多民族地区,几大宗教汇聚在此,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如果不能了解和尊重,可能在投资贸易过程中就会面临额外风险。
  
  第四个风险是国际经营最常见的市场风险。这个地区的市场风险比其他地方略高。一些国家,比如说资源输出国,前两年资源价格高的时候过得很舒服,但是今天资源价格大幅下降,马上面临国际收支的巨大压力。美国说要升息,美元一走强,资金就开始从这些新兴经济体往发达国家回流,流的过程将带来大幅贬值。原来在这些国家投资做的预期很好,等把钱拿到手一算还赔了,这就是汇率风险。
  
  所以当中国企业要进入这个地区扎实推进的时候,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各种风险。
  
  第三种意识是要树立强烈的平等互利意识。“一带一路”倡议是习主席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相对于这个地区的其他国家,中国的发展水平比较高、发展势头比较好,所以很多人认为推进“一带一路”,中国人是去帮助别人,这种观点要不得。每一个中国人、中国企业,在推进“一带一路”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当地百姓、政府和文化习俗。千万不要拿自己的过去跟人家现在比,比如,我们觉得有一些地区环境标准不用那么高,但通过在这些地区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国家虽然比较穷,但环保意识、环保标准丝毫不低于中国,甚至比中国还高。有时候发展理念不一样,所以走到这些地方如果不了解这些,可能就会碰到很多麻烦。
  
  此外,还要注意互利。到这些欠发达地区一定要留有余地,互利共赢要化身到行动上,企业要去赚钱,但也要让当地人,你的合作伙伴,上下游供应商、当地政府,特别是当地老百姓从中受益,真正让大家一起在发展中受益。
  
  范恒山:既要积极作为又要有所顾忌
  
  “一带一路”战略设想从提出到总体规划的制定实施,迄今差不多正好两年。历经这一段时间,我们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刻,可以概括为四句话:
  
  一是越来越觉得重要。“一带一路”战略一头连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世界经济的繁荣进步。面对这样的环境,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深化对外开放构建合作竞争的新优势,也有利于推进内部转型转轨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从而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解决瓶颈制约、扩大发展空间,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效优质发展。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度融合于国际经济政治活动,积极推动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规则的良性调整重构,携手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动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共创人类的繁荣进步。
  
  二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两年来尽管不乏挑战,但是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共识度越来越高,参与面也越来越广。从非议到关注、从观望到参与、从被动感受到积极推动,成了“一带一路”战略设想提出后一些国家行为的真实写照。今天“一带一路”战略已获得了沿线绝大部分国家的积极响应和高度重视,许多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已经扎实展开。
  
  三是越来越感到艰巨。这种艰巨性在于:一方面从规划进入实施,面对着的是变化的环境、真实的困难和具体的风险,需要有务实的合作机制、实在的支撑平台,一个个有分量的项目以及数额不菲的真金白银。另一方面,极少数别有用心者的恶意诋毁和强力围堵真实存在并会不断强化,这种围堵无关偏好,也无关利益,只是出于偏见、敌视和既有的立场。
  
  四是越来越值得期待。两年来,我们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和坚定的行动,有了实实在在的合作和真真切切的合作效益。“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是合作发展、和平发展、互利共赢,这样一个基础必然为它的光明前景提供坚实的支撑。
  
  两年来我们虽然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效和经验,但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在实施这样一个宏大工程中,既要积极作为,又要有所顾忌。概括地说是:
  
  第一,忌虚张声势,要真抓实干。“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目的是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面临的任务是实现“五通”,涉及到一系列具体任务,无论是目的还是任务,都是具体的实在的,需要真抓实干,不能搞花架子。
第二,忌四面出击,要突出重点。“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到国内外,涵盖经济、政治、外交、国防等诸多方面,但在操作上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举纲张目,要考虑财力、精力的限制,考虑国际大环境和地区小环境的要求,考虑实际操作中我们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风险,坚持抓重点方向、重点国别、重点项目,优先与那些意愿强、基础好、影响大和地缘优势明显的国家合作,合力重点推进那些地处要冲、涉及关键互联互通的标志性、瓶颈性工程的建设。
  
  第三,忌盲目行动,要因区制宜。“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风险会很大,不可预见和预判的状况会很多,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要始终从大局出发,但处处要谨慎从事。要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摸细情况,根据具体情况来合纵连横、推挡攻拆,各司其策,力求突破。我们不怕风险,但要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我们要付出努力,但要尽量避免做无用的工作。
  
  第四,忌浅尝辄止,要软硬并重。不能使“一带一路”建设仅限于经贸往来,要力求从交换式合作变成交融式合作,利用共建园区、共搭机制等多种有效形式努力使合作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要把软件和硬件建设结合起来,协同推进。既要推进项目建设,也要注重规制建设;既要推进产品产业合作创新,也要推进管理体制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我们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基础设施、走廊通道水平的提高,更要促进双多边乃至整个国际治理体系的健全完善和规则的透明公正。
  
  第五,忌急于求成,要久久为功。“一带一路”战略一头连着东亚经济圈,一头连着欧洲经济圈,这么漫长的战线,涉及到数量庞大的工程建设,自然是难以一蹴而就。在战略实施问题上,一定要树立团结攻坚的意识,不一家独揽、不包打天下;也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意识,不急躁冒进,不急功近利。我们要做必须做的事,但必须是做能做的事,坚持循序渐进,积小成为大胜,适时实现突破。
  
  刘尚希:推进战略首先要形成利益风险共同体
  
  “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国际战略,是放眼全球来考虑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跟国内战略实施完全不同,国内战略可以利用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推动,但国际战略的实施很难用国内的一些理念,传统有效的办法去落实。
  
  面对这样一个国际战略,可以概括为“用势不用利”。什么是势?例如人们常说的形势、趋势、大势。过去讲的顺势而为就是用势不用力。例如,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在与发展中国家接触中,如果一上来就谈利,恐怕人家就怕了。所以要先谋势而后谋利。这就要造势。造势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一个大的目标,就是利益风险共同体。
  
  首先要有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只有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大家才会坐在一起认真思考问题,只有认真思考问题才会认真做事。如果把投资项目一下子杀进去,可能面临极大风险。我们办好事但人家未必领情,这方面有很多例子。这种共同体不仅是利益共同体,还要是风险共同体。为什么强调风险共同体?我们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才能规避共同面对的风险,有了风险共同体的意识,利益共同体的意识,表现在行动上可能会更为快捷。而只认识到利益,而没有认识到风险,在行动上就会拖泥带水犹豫不决。
  
  怎样形成风险共同体的意识?让他意识到有风险需要共同面对,也就是公共风险,这个时候马上就会共同应对。比如说发生金融危机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上协调,大家共同行动。让大家意识到如果不采取集体行动,整个国际金融形态发生崩溃。有了这种风险的理性,也会形成这样的共识,风险和危机形成的共识比利益形成的共识更为快捷。在这点上,我们要打造这种风险利益共同体,有了这种意识开路,后边的很多问题就好办。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无论是投资、贸易,还是项目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碍。
  
  怎样形成利益共同体?需要在两方面做文章。首先是交流,交流要靠政府的推动。交流不先行,搞“一带一路”,搞投资、搞项目,可能就会缺乏群众基础,所以做好群众工作在“一带一路”实施中是至关重要。然后是市场和项目跟进。当中政府不仅仅是交流、造势,还应当在具体的政治、法律上,尤其是双边协议和多边协议上做足功课,譬如税收的问题,能不能签订三方协议解决这些问题,避免双重征税,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去做,市场解决不了,企业解决不了。政府和市场、民间联合起来共同行动,“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就有可能成功。
  
  赵晋平:抓住机遇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中国制造从整体上看,目前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的位置。长期以来,在分析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时候,往往是说中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去年我们做了一个研究,来分析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价值分配中到底拿到多少,遗憾的是看到中国的出口贸易所拿到的增加值水平偏低。比如说按照2012年计算,如果说从一般贸易来说,每1000美元的出口拿到的是792美元的增加值,也可以说是附加值,但如果把加工贸易计算在内则明显偏低。从不同产品来看,长期以来始终认为高技术产品附加值是高的,产业链条长,这个结论是成立的。但问题是,同样按照2012年计算,从中国出去的高技术产品,电子计算机、音箱设备、仪器设备,每1000美元出口所获得的价值只有400美元。这个水平比平均水平还要低30%-50%。此外,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平均1000美元拿到的增加值是500到600美元左右,他们对中国的出口,拿到的增加值是1000美元可以拿700到800美元。
  
  “一带一路”为提升价值链地位创造了重要机遇。按照国际经验,一个新兴经济体提升价值链的地位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学习、创新、引进技术,通过这个过程,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游衍生,这是必然要走的路。另一方面,可以面向后发国家,周边一些地区转移一些产业,通过更广范围的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区域合作的价值链或者生产网络来提升地位。事实上,中国制造在品牌、技术、产业体系上是拥有一定优势的,我们可以主导区域价值链。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是这样做的,一方面他不断加强创新,另一方面把大量的在日本国内失去竞争力的产业,转移到东亚很多国家。通过产业链条的衍生形成生产网络,提升日本全局的价值链,韩国这样做,我们也要这样做。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将为我们提升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机遇。一方面,我们在这个地区已经拥有一定基础,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更广范围内的布局,通过产业的重新调整,促进于国内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已经失去竞争力产业的转移,一方面会带来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为我们发展高技术和高端提供一定的机遇。另一方面转移出去的产业对国内高端产业有大量需求,会带动国内高端产业的发展。第三方面,由于转移出去,他会对现代服务业增加大量的需求,包括金融、物流、电信服务等。我们在服务贸易出口中,1000美元的出口拿到的附加值是高于制造业,这又是提升水平的机遇。
  
  通过这种区域合作可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在这个地区金融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真正从全球价值链中,金融如果掌握主导权,占据价值分配的高端,通过“一带一路”可以逐步实现这一点。
  
  “一带一路”具有重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目前中国和这些区域之间经济互补性非常强,出口设备占一半比重,而且是拉动这个地区出口最大的因素。而进口主要是能源、矿产资源、低端制造业,燃料,占进口贡献率的50%以上。从2003年到2013年出口和进口结构中可以进一步看到经济的互补性,这就为我们加强地区合作来共同获利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
  
  我们要引领“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合作,必须做到内外兼修。主要有五点。
  
  第一,要加强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首先练好内功,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没有新的竞争优势是不行的;第二,要优化“一带一路”的贸易投资合作关系;第三,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沿线地区设置新的产业布局,提升竞争力;第四,加强金融合作,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比如说人民币跨境结算等这样一些方式来提高人民币在本地区的影响;第四,结合其他国家的经验我们在这一地区应该对一些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扩大国际发展援助,通过国际发展援助和直接投资贸易手段的结合来升华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牢固的区域的价值链。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