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刘以雷:把握目标重点 加快新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时间: 2018-06-08信息来源: 作者: 责编:


5月31日,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投资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新疆大学中国西部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新疆兵团党委、兵团原副秘书长刘以雷应邀在武警新疆总队"砺剑大讲堂"给团以上干部视频大会上作了报告,他指出,当前,新疆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革命蓬勃兴起,我国增长阶段转换,增长方式转变,为新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了有力契机。

微信图片_20180601142639

中国投资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刘以雷

微信图片_20180601142652

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爱国政委,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感谢邀请,能有这么个机会,在"砺剑大讲堂"和新疆武警总队各位领导和朋友共同交流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探讨新疆及兵团经济改革发展的经验和未来趋势、思路!

去年十月举世瞻目的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深层次的变革,这些历史性变化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我国来讲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探讨。新疆也同全国一样,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大关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迫切要求。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经济的实力和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党中央第一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及兵团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一批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经济及社会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和民生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结合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新疆及兵团实际,就新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谈几点看法。

一、新疆社会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新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和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以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等为重点,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五年来,自治区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和两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树牢“一个总目标”、把握“两个关键点”、健全“一个好机制”、打好“一套组合拳”的总体部署,层层传导压力,强化督导落实,统筹推进稳定发展各项工作,在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治理体系上加快提升治理能力,开创了新疆工作崭新局面。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752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0920亿元,年均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909亿元增加到1465.5亿元,年均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720亿元增加到4641.2亿元,年均增长11.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由12423.5亿元增加到21753.1亿元,年均增长11.9%。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粮食实现了“全区平衡,略有结余”的战略目标,棉花在全国的优势和地位进一步提升,林果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畜牧业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2%,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7.1∶45.3∶37.6调整优化为15.5∶39.3∶45.2,开创了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的新局面!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万亿元,年均增长13.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94万亿元,年均增长27.5%,一大批关系长远发展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开工或建成投用。兰新高铁开通运营,京新高速全线贯通,新疆到内地有了第二条高速公路;喀什至伊尔克什坦口岸等13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建改扩建机场9个,乌鲁木齐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2150万人次,成为我国五大枢纽机场之一。乌鲁木齐4条地铁陆续开工建设,首府城市交通即将迎来地铁时代。吉音水库、叶尔羌河防洪治理工程等一批水利项目建成投用。电力装机容量由2968万千瓦增加到8249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达到1835.4万千瓦、907.6万千瓦,均居全国第二位。哈密至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和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交流第二通道工程建成投运,累计完成“疆电外送”1396亿千瓦时。750千伏主网架已覆盖全疆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城乡面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三是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中央确定的各项改革全面落实,关键性、基础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取消和调整自治区本级行政审批事项817项,取消、停征和免征涉企收费项目254项。商事制度改革实现“十二证合一”,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年均新增市场主体14.94万户。72个石油、民航等项目和企业完成合资合作属地注册。成立省级地方金融机构新疆银行。医药卫生、能源电力、财税金融、农业农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营改增改革深入推进,营改增累计减税303亿元,开征66年的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全面推进石油天然气从价计征改革。新疆作为全国首个能源综合改革试点省区和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完成哈密、吐鲁番撤地建市,设立铁门关、双河、霍尔果斯、可克达拉、昆玉市。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及喀什、阿拉山口、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加快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全面启动公铁海联运,首次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贯通。设立电子口岸,启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实施,打造中欧(中亚)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共开行中欧(中亚)班列1164列,目前已实现日均3列常态化运行。在全国率先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与周边国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合作和人文交流不断深化!

四是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连续多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一大批涉及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难题得到解决。5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232.5万人。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纺织服装全行业带动就业人数48万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9019元、6876元提高到30775元和11045元,年均分别增长10.1%、9.9%,居民收入增长总体高于经济增长。各类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农村双语幼儿园“应建尽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保险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社会保险比全国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1300多万城乡居民告别危旧土坯房和棚户区,260万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400余万农牧民用电条件显著改善。通过大办民生实事好事,全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五是生态环境状况总体改善。坚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严格执行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严禁“三高”项目进新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一批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由4.24%提高到4.87%,绿洲森林覆盖率由23%提高到28%。阿克苏柯柯牙荒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国生态系统修复的典范。新疆天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可可托海跨入世界地质公园行列,实现我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零的突破!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主动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既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谋划强基固本之策,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了重要保障。

当前,新疆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革命蓬勃兴起,我国增长阶段转换,增长方式转变,为新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了有力契机。党的十九大、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新疆发展提供了力度空前的政策机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新疆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了重大历史性机遇。对口支援的杠杆作用,助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乘数效应,等等。这些都为新疆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些不利因素,对新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巩固经济发展良好态势难度大。全球经济处于缓慢复苏态势,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正处于大重组、大洗牌、大转型阶段,热点难点层出不穷,特朗普上台,中美贸易战事实上恐将难免,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多大,实难判断。而我国还处于“三期叠加”特殊阶段,投资下滑尚未见底,稳增长压力较大,在以变速度、转动力、优结构为核心的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正倍数级加速向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的新疆传导,传统资源优势趋于弱化,技术、制度、管理等全要素优势基础薄弱、短期难以形成,经济发展动力接续不足,面临着更大失速风险,短期对来之不易的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形成明显冲击,长期则可能被新技术边缘化和新模式殖民化。

二是履行维护稳定任务艰巨。新疆处于暴力恐怖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阶段仍将持续,反分裂反恐怖斗争尖锐复杂,地缘政治因素复杂多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输入性风险因素可能增多,信息、人员流动交融性增强,加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强,传统风险与新兴风险相互交织,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同步增强,不仅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明显负面影响,提高了招商引资落地的成本。

三是资源环境硬约束不断加大。新疆投资拉动型、粗放型经济特征明显,资源利用率低,单位生产总值耗能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总书记提出严禁三高项目进新疆、新环保立法、中央重拳整治环保突出问题、实行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等强力措施陆续推出,对新疆“两高一低”特征突出的经济体系形成硬约束。

四是区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新疆整体上呈现北疆经济发展快、南疆经济发展慢、边境经济发展差的经济发展态势,南疆三地州还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近几年南疆五地州生产总值占自治区生产总值徘徊在30%左右,兵团南疆四个师生产总值只占兵团生产总值的25%左右。南疆总人口占全疆总人口近5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又占南疆总人口的85左右%,人口结构亟待优化,水利、交通、能源、城镇、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亟待加强,经济发展水平亟待提升。兵团的整体布局也呈“北强南弱”,影响了兵团特殊作用和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功能的发挥。

二、深刻把握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特征

从本世纪初,特别是2010年后,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部署新疆工作,要求集全党之智、举全国之力、行特殊之策,推进新疆及兵团发展。兵团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综合实力大幅增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国企国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基本确立,非公经济主体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兵团的体制、体量、结构和资源配置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变化。兵团的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进入发展的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这些也是兵团企业适应新变化、展现新作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从体制上看,随着党中央支持兵团师建市、团场建镇和“师市合一”、“团镇合一”模式的实践和推进,兵团“政”的职能进一步健全,设市的师,人大、政协相应成立,民主、参政议政渠道进一步畅通和规范,财政、税收、工商等管理服务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不断健全,有力改善了企业的发展环境,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截止目前,兵团管理的城市达到9个,建制镇达到10个,城镇化率预计达到67%,比2000年提高25个百分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有效推进,14个师全部更名,兵团层面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90项以上,非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2018年1月18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自治区人民政府将2190项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权清单印发兵团,自2018年2月1日起兵团在所辖区域依法行使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权,兵团行政职能进一步健全,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的发挥管理服务功能、引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最重要的体制变化。

从体量上看,用来衡量经济总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总值均实现了较大程度翻番。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2325亿元,比2000年增长6倍多,年均增长11%,占自治区比重由2000年12.9%提高到2017年的2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比2000年增长36.7倍,年均增长19%。体量变化的同时,产业发展也取得巨大进步。初步形成了食品医药、纺织服装、氯碱化工和煤化工、特色矿产资源加工、石油天然气化工、新型建材和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不断孕育发展,文化创意、互联网+、社区服务等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天业、天富、天康、新农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也呈现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结构上看,无论是从生产力结构还是从生产关系结构来看,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反映生产力结构常用的两个主要指标。兵团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0.6:27.5:31.9调整为2017年21.9:45.2:32.9,从2011年开始二产稳定超过农业,2013年农业比重首次降到30%以下,改变了兵团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就业结构出现历史性变化,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由2000年的47.3:23.1:29.6调整为2016年的20.3:29.6:50.1,农业就业人员比重明显下降,2013年三产就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过农业就业人员比重,2016年跃升为50%以上,服务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显现。从生产关系的结构看,改变了过去单一全民所有制经济结构,非公经济比重大幅提升,达到39%以上。兵团人口身份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国企改革和团场经营体制改革,兵团人口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这些“社会人”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自主充分的参与市场竞争,使得经济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

从资源配置手段上看,兵团在如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兵团党委及时出台了《兵团党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严格约束行政权力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兵团过去长期主要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或行政命令。在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大环境下,兵团虽然体制特殊,但并非是市场经济的孤岛,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依靠市场的力量和企业及企业家这个主体。兵团内部把跨区域合作纳入师团争先进位考核,在兵团和地方推进兵地融合发展,着力突破师团之间的系统界限、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消除人才、资源、技术等在兵团与自治区、师与师之间、团与团之间自由流动的藩篱,逐步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

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客观地看到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当前,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然曲折,我国经济“三期叠加”,深层次矛盾凸显,也存在自身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依赖投资拉动型增长的兵团经济出现了投资失速,经济增速放缓,高速增长掩盖下的矛盾和风险“水落石出”,部分行业和企业质量效益下滑,经济增长点“青黄不接”,传统产业优势减弱,新型战略产业接续不足,改革步伐不快,政资政企政社不分,市场主体缺乏活力,转型升级艰难,面临较大的成长“烦恼”、转型“沟坎”和调整“阵痛”。这些除了市场疲软、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等外在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兵团发展模式粗放、体制机制不活、改革滞后和不到位。表面上更多体现在经济运行上,而实际上是发展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和思想认识问题,只有梳理出这些问题,找准“病灶”,才能适应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和新变化、新要求,找准经济发展脉络,推动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作为。

从发展看,一是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十二五”时期是兵团历史上发展较快的时期之一,2015年兵团经济总量占全国仅为0.29%,占自治区为22.2%,规模小、带动力弱,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缺少话语权。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影响,兵团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呈现“北强南弱”。二是经济增长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型特征还比较明显。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渠道单一,主要是国有资金,国有资金中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投资,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40%以上,私营个体投资仅占四分之一,投资后劲不足。投资效率也较低。“十二五”期间,兵团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6年,兵团固定资产投入产出率为1.24元,比2010年下降28%,同期,自治区投入产出率为0.96元,下降37%,全国为1.23元,下降14%。虽然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降幅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兵团GDP能耗1.85,2015年达到2.34,增长25.88%。因有关数据难以全面收集,仅以2012年数据分析,2012年,兵团开发园区产出率较低,兵团平均产出强度为74.0万元/亩,而同年,自治区为114.6万元/亩,全国为865.7万元/亩,兵团比自治区低35.4%,比全国低91.4%,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0%。三是产业层次不高。一产不精,农业资源优势没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2016年兵团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1,远低于2.2:1全国平均水平。二产不强,工业品多为初加工产品,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对资源依赖程度高,易受市场变化、价格波动影响。三产发展慢,传统服务业占比过大,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从体制看,兵团党政军企合一体制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把握的不好,一方面,行政职能不完善,“越位”“缺位”“错位”并存,行政管理权限与履行使命社会职能不匹配,事权与财权不对等,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弱。兵师机构职能转变缓慢、不到位,机关职能和管理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构建服务型机关才刚起步。另一方面,企的属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不突出,国有企业改革不规范、教条化,缺乏与兵团实际有效结合的改革措施,套用国家对央企的监管政策,导致兵团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模经济,存量结构的调整效果不明显,企业缺乏动力活力,经营者没有积极性,缺少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环境。经济运行中,行政主导企业和企业依附行政并存,形成“机构政府化、企业行政化、经营者官员化、资产凝固化”与市场经济相悖的矛盾和问题,用行政手段命令配置资源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企业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健全,保障权利规范运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从微观主体看,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少,带动力太弱。兵团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在企业规模、数量、整体竞争力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这既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从规模看,产业集中度低。大型龙头企业少,多数大而不强,带动作用低,市场占有率低。2015年,兵团2578家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有112家,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48.0%,低于自治区71.6%的水平。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上10亿元的有17家,上100亿元的只有2家。从兵团国资委监管的企业发展来看,2015年,兵师监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68家,总资产为4225亿元,兵团每家企业平均净资产为8362万元。除去几家大企业,对外几乎没有投融资能力。其中,兵团监管企业有6家,和2009年一样,总资产为467亿元,比2009年减少了6.9%。自治区企业为72家,增加了27家,总资产为2041亿元,增加了2.2倍。总体而言,兵团企业小而散,总资产、净资产不及自治区的一半,且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兵团本级调控能力较弱。从反映市场化程度的上市公司情况来看,兵团上市公司培育慢,规模小、再融资能力太弱,兵团上市公司1996年至2006年,兵团上市公司为13家,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到2016年仅增加了1家,达到14家。2006年,自治区上市公司15家,同样经过10多年的发展,增加了14家,为29家,兵团上市公司少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还不强。

三、切实理清新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思路

党的十九大做出全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新部署,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出紧迫要求,要充分发挥好企业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现根据新疆及兵团实际,理几个观点性思路和对策。

一是解放思想,凝聚发展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影响改革与发展的所有因素都有其思想上的根源。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新疆及兵团发展的滞后,一定意义上是思想观念的落后。正确的发展思路,富有力度和深度的措施,多样化的途径,都是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要自觉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和手段解决问题,兵团还要把体制的特殊性与市场经济的一般性有效结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关于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创造性执行政策,对新鲜事物大胆试大胆闯,树立不进则退、进慢了也是退的忧患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矛盾和不足,用系统论的观点扩展丰富发展的思路和操作方式。

二是健全和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健全和转变政府的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通俗地讲,就是要使行政职能归位,该放手要放手,该管好的要管好,缺位要补上,越位要回归,错位要纠正。兵团还要针对行政职能不健全,重点完善兵团和师(市)两级行政职能,理顺与地方行政管理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打造服务型、法治化行政机关。科学合理界定行政、企业、社会治理边界,处理好行政与市场、行政与社会的关系。行政重在制定基本的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及服务市场主体,进一步发挥发展战略、规划计划、重大项目审批、财政补贴和特许行业许可等经济运行调节手段的导向作用,注重使用产业政策、生产要素的供给数量、结构、方式、主体等多种途径调控经济运行。行政还要从具体的微观的社会管理环节中抽身出来,将自身管不好也管不了的领域交给社会组织管理,发挥社会组织润滑剂、减少社会摩差、降低发展成本的作用。

三是兵团要做实中新建集团,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领军企业。1997年,国家将“中国新建集团公司”纳入国家120家试点集团范畴,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新建集团公司有名无实,兵团错过了将“企”的职能剥离“党政军企合一”体制的改革良机。时隔20年,兵团全面深化改革,再次提出做实中新建集团,这一次我们不能再错失机遇,要以中新建集团为载体,发挥兵团组织化、集团化优势,实现政企分开,规范企业运营,培育市场主体,建立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制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搭建现代化企业集团组织架构,按照统一授权、分级负责、分类监管的要求,推动国有资产合理有序流动,在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在更高层次搭建投融资和资本运营平台,提升资本效率、拓展发展空间。着力把中新建集团打造成为集投融资和资本运营为一体,立足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为补充,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较强就业安置能力、较强人口承载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

四是深入推进新疆本土国有企业改革,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国有企业改革。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经营能力进一步改善,实力大大提高,但大而不强、活力不足、效率不高和内部管理不完善仍很突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国有企业改革要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为目标,以增强活力、提升效率为核心,以分类推进、区别对待、混合发展,股权多元化、去行政化为主要途径,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减少对国有企业过多过细的干预,给企业松绑,把应由企业自主经营决策的事项归位于企业。此外,要紧紧抓住国家给予新疆企业首次发行上市“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政策及适时适当放宽创业板上市条件的有利机遇,加快上市融资。

五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握目标重点,着力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从战略层面落到操作层面,要找准着力点,既要有技术创新,也要有制度创新、融合创新。新型工业化要立足于新疆农业和矿产资源优势以及向西开放前沿的地缘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城市和产业园区为载体,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节能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企业集团,形成以工业的大发展带动三次产业整体联动、城乡互动。农业现代化要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思路,促进农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从农田到餐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工增值率和劳动生产率,确保农产品竞争力有效提高。还要注重产业耦合,强化三次产业的内在互动关系,促进三次产业发展融合。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严禁三高项目进新疆,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好美丽新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创新,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的重要手段,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

六是树立企业家精神,营造企业家脱颖而出的环境。一切资源中,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一份高规格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也是中央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企业家是什么?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是市场经济中的“关键少数”和特殊人才。虽然企业家的定义有多个维度,但“开拓者”“创新者”“掌舵人”是企业家群体的共同标签。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元素。我们新疆也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家,但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更多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我们要把培养企业家尤其是年富力强的优秀企业家提上工作日程,为他们干事创业搭建更大舞台,在全社会营造出奋发有为的实干精神,让更多的创新创业者成长为优秀企业家,培养懂经营会管理、能驾驭市场经济的企业家群体。领导干部要坦荡真诚和企业家接触交往,帮助企业和企业家化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政府和行政部门要营造企业家成长的环境,为企业家提供优质高效务实服务,改变过去沿用对党政干部管理的方式考察、选拔、任用企业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培养、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同时,企业家们也要树立企业家精神,敢于和勇于自我革新,坚定理想信念,提振发展信心,提升综合素质,坚持守法经营、回报社会,增强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以上是我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新疆及兵团实际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问题谈了些看法,讲错了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