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西部开发
西部开发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综述时间: 2016-09-18信息来源:王海刚 衡希 王永强 黄伟丽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中国西部地区战略地位显著,但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是必然选择。文章探讨了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理论及发展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西部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四个体系及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并对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传统产业;产业生态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F062.9;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07(2016)05-121-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14XJY007)
  作者简介:王海刚(1968~ ),男,福建福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企业战略管理;衡希(1991~ ),男,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Industrial Ecology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Western China
WANG Haigang, HENG Xi, WANG Yongqiang, HUANG Weili
(Management College,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21, China)
Abstract: China's western region possesses the significant strategic position, but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very fragile. It's necessary to choose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western traditional industry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n i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also studies the four systems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xpects their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ditional industry; industrial ecology; review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中国西部地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的重点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急需经济快速发展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状况。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地域差异显著,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草场质量退化、风沙灾害蔓延、雾霾天气频发、地震灾害较多等。中国西部地区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不合理利用资源和粗犷式发展,使得各种生态问题不断凸显,环境恶化进一步加重。面临资源紧缺和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必须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迫在眉睫。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必须适应自然生态系统,使西部地区传统产业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这是我国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达到90%左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煤炭、石化等产业为代表的重工产业,另一类则是以造纸、食品、轻纺等为主的轻工产业。由于产业发展和历史沿袭等原因,传统重化工产业和轻工产业仍然是西部地区投资发展的重点,如果仍采取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环境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将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必须加快生态化改造。
 
  改造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是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等是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为“资源—产品—废物”单向线性模式,向自然界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危及人类健康,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使“废物”转化为有用资源,实现产业生态系统对外零排放,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形成“资源—产品—资源—产品”的资源循环再利用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3R”原则,合理改进工业流程,将一道工序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另一道工序的“原材料”,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共生,实现产业集约式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包括建立产业合作示范区、产业集群、生态工业示范园等,但多数生态化改造都未能真正实现产业共生,处在较低水平建设阶段,只是将某些环节的废物经简单处理然后投入生产低级产品。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引入先进地区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建设,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更可以实现产业内和产业间的生态循环,促进传统产业向生态型产业发展,推动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
 
  1.2 研究意义
 
  产业生态化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工业产业发展应模拟自然生态循环,实现工业产业循环发展,使产业内部资源和能源高效利用,实现外部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肩负企业的社会责任。西部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对实现物质流的良性循环、能量流的高效转化、信息流的迅速传递意义重大,促进西部传统产业系统高度协调,实现价值流的合理增值,使整个西部传统产业获得最佳收益。传统产业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是西部地区经济转型的集中体现。西部地区加快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有利于解决传统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对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实现西部地区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具有资源能源消耗水平高、产品附加值低、环境危害相对严重的特点,随着政府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大量落后产能遭到淘汰,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被关停整改,生态产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成为现代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西部地区积极进行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将废物循环利用,化解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矛盾,促进西部地区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实现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必须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合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以及系统工程的方法,促进传统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组织关联共生,达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标,使西部地区经济稳定、协调、有序发展。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优化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有利于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构建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生态系统,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有力推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就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发展传统产业,以实现传统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合理,产业组织关联共生,产业生产低碳循环,以实现传统产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 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理论研究评述
 
  2.1 关于产业生态化内涵
 
  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就产业生态化的内涵进行了相关阐述。1989年9月通用汽车公司R. A. Frosch & N. E.Gallopoulos[1]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制造业发展战略》一文,认为生产方式的革新减少了工业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产业生态学思想,奠定了产业生态学理论的基础。此后,学者们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对产业生态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T. E. Graedel & B. R. Allenby[2]研究企业组织与生物组织相似性,以产业组织的视角,提出了产业生态学在于探索产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Paul Hawken等[3]认为产业生态学提供了一种系统整合的管理工具来设计产业系统基础结构,以系统的思想阐释产业生态系统是与自然生态系统密切联系的人工生态系统;S. Erkman[4]认为产业生态学主要研究产业系统运作及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调整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运行,协调二者关系至关重要;Micah D. Lowenthal[5]认为产业生态学将自然生态学的原则用于产业系统的研究,使人们对产业系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纵观国外学者的观点,虽然研究角度不同,但都体现出产业生态化要求企业生产运营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要以自然生态系统发展规律为借鉴,构建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动态平衡工业生态系统。
 
  20世纪90年代初,产业生态学理论引入国内,国内学者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马世骏等[6]等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提出产业生态学是集生产代谢、组织管理、动力学、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关关系的系统科学;刘则渊[7]等人认为实现产业生态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选择,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国内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和发展。此后,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生态化给予阐释。厉无畏[8]认为产业生态化就是依据自然生态系统有机循环的原理建立起来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彭少麟等[9]从多学科的角度认为,产业生态学是一门探讨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以及它们同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跨学科领域,为产业生态学的跨学科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樊海林等[10]从仿自然生态系统角度提出,产业生态化是在操作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伸,认为广义层面是为了“优化资源生产率”,狭义层面主要指模仿自然生态的产业生态系统,从不同层面对产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袁增伟等[11]认为,产业生态化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相关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也有学者认为产业生态学倡导了一种新的经济规范,陈晓峰[12]提出产业生态化要以新经济规范和行为规则倡导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关于产业生态化的研究大多从分析产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来设计、构建产业生态系统,促进两者协调发展。虽然在有关产业生态、产业生态系统以及产业生态学等相关概念上并未达成一致共识,但这些研究成果为产业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为产业生态学理论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是在产业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传统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传统产业发展的具体体现。
 
  2.2 关于产业生态化路径
 
  随着产业生态化内涵逐渐丰富、理论日趋完善,近年来对产业生态学研究也由理论研究转到对实践的研究,产业生态化的有效路径是建立有效的产业共生系统和生态工业园,实现产业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和副产品交换。1988年,美国的R. U. Ayres[13]以物质平衡原理为基础,提出了产业代谢理论,对产业活动过程中原料与能量流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对企业和生物个体进行类比、产业系统与生物系统进行类比,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探讨了工业系统对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影响。此外一些学者还就生态产业共生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是由不同企业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形成合作,构成协调统一的网络系统,企业间的协调统一产业共生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20世纪70年代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的发展,为产业生态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Braden R. Allenby[14]对产业生态系统进行层级划分,提出了三级进化理论,一级产业生态系统是从无限资源到无限废料;二级是从有限资源到有限废料,系统内部资源和废物的进出量受到环境容量和资源数量的制约;三级是一个封闭循环系统,实现代谢物的资源化,是理想的产业生态系统。美国康奈尔大学学者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生态工业园(EIP)是工业共生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一观点也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认可。
 
  国内对产业生态化的路径研究也相对丰富,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建设和建立生态工业园方面。就产业集群建设,成娟、张克让[15]提出产业生态化要采用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式,遵循规模定额化、结构柔性化、技术绿色化、目标函数多元化原则,对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社会驱动因素也进行了分析;武春友等[16]对产业集群生态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平等型和依托型两种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蒋云霞[17]认为建立从“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产业集群生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建立“工业食物链”和“工业食物网”,形成互利共生网络;胡孝权[18]认为实现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关键是构建生态产业链,提出应从产品、企业、产业三个层次来实现产业集群生态化。关于建立生态工业园,王兆华[19]对生态工业园中集中产业共生系统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包括依托型产业共生网络、平等型产业共生网络、嵌套型产业共生网络和虚拟型产业共生网络等,并对广西贵糖(集团)和鲁北化工企业集团,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加拿大波恩赛德工业园等几种典型的生态工业园进行了分析对比;郭莉等[20]提出产业生态化实践正在沿着生态工业园(EIP)和区域范围的副产品交换这两个路径发展;袁增伟[21]等人提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不应过分强调废物资源的闭路循环,而忽视了生态工业园区复合生态系统自身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提出了社会、环境、经济和资源四维一体生态工业园区复合生态系统的球体模型;冯薇[22]认为产业生态化应以循环经济的“3R”为原则,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引导产业集聚,按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功能构成资源循环链,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型产业,推行产业集聚与生态园建设并举,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可在重、化工产业优先发展;朱玉林等[23]认为生态工业园是产业集群生态化最理想的载体和实现路径,提出了网络耦合式、关联共生式和混合式生态等三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赵涛等[24]认为生态工业园建设应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展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间的共生,关键是打破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间单项式线性生产方式。厉无畏、王慧敏[25]指出簇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国际产业发展的三个趋势,生态化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对于产业生态化的路径研究主要集中在:(1)技术措施,包括清洁生产、优化生产工艺流程、优化产业链、资源能源节约、物质减量化、减少环境污染等;(2)工业系统集成优化研究,包括物质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等优化方法;(3)生态工业建设制度研究,主要是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市场运行、公司内部建设、行业制度、法律法规等生态工业建设制度整个过程中。我国对产业集群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理论研究还刚刚起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理论和经验的介绍,借鉴国外产业生态化实践成功经验方面。
 
     2.3 关于产业生态化评价
 
     1992年,世界工商企业可持续发展理事会(WBCSD)提出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概念,又称为生态效益,是指以生态为前提的效率,要求企业生产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以此降低污染排放,是产业生态化的重要衡量标准。近些年物质流分析方法在产业生态化评价中得到广泛运用。MFA评价是基于对物质的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分析,运用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方法能够依据传统产业的生产运作规律,对其生态效率做出有效评价。
 
  陆根尧、盛龙、唐辰华等[26]对产业生态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省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商华、武春友[27]用生态效率方法定量地评价生态工业园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指出一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系数,二是进行指标量化并计算总分值的两个评价步骤;张培[28]将物质流分析的方法引入生态效率评价,将工业园的生态效率评价分为经济发展、物质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三部分。
 
  产业生态化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灰色聚类评价法及能值分析法等数据分析方法,这类分析对数据的完备性和精确度要求较高;此外,还有物流平衡分析、产品或过程的生命周期分析与评价、工业生态指标体系建立等。国内学者在研究评价指标过程中,更注重结果和绩效,对评价方法高效易行和发展潜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4 关于产业生态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产业生态化对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Tale认为美国经历十多年贸易赤字的根本原因在于实施了环境管制,造成了成本增加,降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Machael Poter & Class Linder[29]等认为产业生态化能够促使企业在内部或外部价值链完善,发现和探索增加附加值或降低成本的途径;J. F. Andre[30]认为产业生态化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L. C. Forbes[31]认为企业生态化发展应注重环境伦理与生态经济效益的协调。我国学者樊海林、程远[32]分析了资源生产效率和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生态化有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反之市场产品结构的优化又能够促进产业生态化实践;许林军、钱丹丹[33]认为产业生态化应在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上的推行,能够改进企业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
 
  产业生态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还处在摸索阶段,普遍观点认为,产业实行生态化转型将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以及消费者信任,实现环境友好、政府支持和群众信赖。但对于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制度建设、成本控制以及质量监控等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3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体系探析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同样像自然生态物种间存在共生共存关系,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单独产业内生态化发展、相同产业间生态化发展、异同产业间生态化发展和区域间产业生态化发展,这四类产业生态化体系层层递进,最终形成区域大范围循环经济,如图1。
 
 
 
  3.1 单独产业内生态化发展
 
  产业是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单个企业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本单位,单个企业内部生态化建设是整个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基础。西部地区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相比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略显粗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滞后,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使得西部地区产业经济效益较低,污染环境严重,生态急剧恶化。单个企业作为生产主体,要优化其生产工艺流程,包括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向机械化和自动化过渡,提高生产效率,做好工业三废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此外,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推行清洁生产,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中,从源头上解决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使整个流程都不影响生态环境,采用清洁能源,节约资源和能源,使生产流程高效化、清洁化,避免产品使用和服务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和采用清洁生产,使得单独一个企业内部实现生态化改造,和周围环境协调发展。西部一些传统企业已开始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3.2 相同产业间生态化发展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居民集聚度低、分布零乱,而交通、通信、物流发展又相对落后,为满足西部居民生活生产需要,使得部分产业分布也相对零散、规模等级差距较大、地域差异明显。对于相同产业不同企业之间,由于设备生产能力、工人熟练程度、技术进步、管理方式等不同,即使是生产同一种产品,不同企业的制作流程也不尽相同,产品质量和标准也存有差异,造成资源能源的极大浪费和整体生产率下降,不利于整个产业和谐发展。对于相同产业,西部地区应积极进行产业集聚建设,将众多生产相同产品却又分布零散的企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和组织等高度聚集起来,共享基础设施和公用信息,形成规模经济,使生产产品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度成本,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优化,提高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综合竞争力,树立区域品牌,促成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此同时,西部地区还应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使产品流通顺畅。通过产业集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产业集约化发展,促成相同产业间生态化发展。
 
  3.3 异同产业间生态化发展
 
  西部地区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但发展不均衡,煤炭、石化等重工业偏“重”,造纸、食品、轻纺等轻工业偏“轻”,主要表现在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观念认为不同产业之间应自行发展、互不牵扯,这种错误的指导思想不仅阻碍了经济发展,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应重点发展产业集群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将西部地区众多关系紧密的不同产业或产业群通过产业共生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一种新型空间经济体。实现产业集群良好发展,需要整合相关产业链,确定一个或者几个主导产业,优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形成产业共生网络。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应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为设计依据,充分实现园区内资源共享,使污染负效益转化为资源正效益。通过产业集群和建立生态工业园区,西部地区传统产业间将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化转型。
 
  3.4 区域间产业生态化发展
 
  西部地区各区域间差异显著,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禀赋、人员素质等,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在区域间更大的生态系统中,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理论为依据,把产业经济活动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流动中,构成区域间大循环经济体系。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要加强区域间各部门合作,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共同建设产业生态化。此外,西部各区域间还要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发达地区合作,引进其先进技术,学习其管理经验。西部地区各区域间通力合作,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整个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
 
  3.5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
 
  根据国内外产业生态化发展,结合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发展体系,提出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对应生态化改造方法,将单独企业、相同产业、产业之间以及区域间产业共同发展,同时进行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实现西部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共建生态文明。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如图2。
 
 

  4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展望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产业生态化实质是经济、环境和社会各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融整体,可以跨越地理空间,以实体或虚拟形式存在。在国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西部地区应以其独有的地理条件和产业历史发展,积极实践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符合西部地区实际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
 
  4.1 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西部地区面对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产业发展战略之中,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局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证经济高效发展的基本前提下,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和产业链、清洁生产、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工业园,统筹兼顾个体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短期物质发展和长远利益发展、局部产业发展和整体产业发展,来逐步实现产业与生态融合共生,实现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2 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
 
  全球范围内居民对蓝天和绿色环境的呼声都越来越高,生态系统为全球共有,需要世界各个地区通力合作,合理配置有限资源,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发展既要坚持国际化又要坚持本土化。国际化是指,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要借鉴我国中东部或国外发达地区关于产业生态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学习其前沿理论,进行交流和合作,跟上国际化步伐,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发展。本土化是指,西部地区应根据其独有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一方面将引进来的设备、技术、管理等内在化、本土化;另一方面增强自主研发,提高科技创新,创造性地优化产业链,建立有本土特色的生态园区,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传统手工业工业园、在贵州等地建立中草药生态工业园等。
 
  4.3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根据“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付费”的生态补偿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西部地区生态脆弱,生态补偿制度和方法都不健全,监督管理也存在缺陷。西部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完善生态税收机制、建立生态保护基金和重大生态保护计划、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生态建设、探索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支持欠发达地区基础产业建设等,并加强生态立法和监督管理,促进纵向和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交织协同发展,使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补偿顺利进行。
 
  4.4 探寻符合西部地区实际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迫切需要生态化发展,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是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产业大多数属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之间关联度一般较大,往往一个产业的发展涉及许多行业和工业部门,如传统的造纸产业涉及林业、农业、机械制造、化工、热电、交通运输、环保、包装等产业,对上下游产业的经济均有一定拉动作用。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需适应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发展的现状。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可从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大企业集团战略等着手,寻求适宜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
 
  参考文献:
  [1]Frosch R A, Gallopoulos N E.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 [J]. Scientific American, 1989, 261(1): 144-152.
  [2]Graedel T E, Allenby B R. Industrial ecology [M]. Toronto: Prentice Hall Press, 1995.
  [3]Hawhen P,Lovins A,Lovins L H. 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 [M]. 王乃粒,诸大建,龚义台,译.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4]Erkman S. Industrial ecology: An historical view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97, 5(1): 1-10.
  [5]Lowenthal M D, Kastenberg W E.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nergy systems: A first step [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1998, 24(1): 51-63.
  [6]马世骏,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J]. 生态学报,1984(1):1~9.
  [7]刘则渊,代锦. 产业生态化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2):38~42,57.
  [8]厉无畏,王振. 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彭少麟,陆宏芳. 产业生态学的新思路 [J]. 生态学杂志,2004,23(4):127~130.
  [10]樊海林,程远. 产业生态:一个企业竞争的视角 [J]. 中国工业经济,2004(3):29~36.
  [11]袁增伟,毕军. 产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及趋势展望 [J]. 生态学报,2006,26(8):2709~2715.
  [12]陈晓峰. 产业生态化视角下传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研究——以江苏苏中地区为例 [J]. 企业经济,2010(4):46~50.
  [13]Ausubel J H, Sladovich H E.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9: 23-49.
  [14]Allenby B R. A dsign for environment methodology for evaluating materials [J]. Journal of Total Qual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5 (4): 69-84.
  [15]成娟,张克让. 产业集群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 [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02~105.
  [16]吴荻,武春友. 产业集群生态化及其模式的构建研究 [J]. 当代经济管理,2011(7):64~68.
  [17]蒋云霞,肖华茂. 基于博弈视角的产业集群生态网络稳定性分析 [J]. 科技管理研究,2010(1):137~139.
  [18]胡孝权. 产业生态与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 [J].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1):28~32.
  [19]王兆华,尹建华,武春友. 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研究 [J]. 中国软科学,2003(10):149~152.
  [20]郭莉,苏敬勤. 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生态工业园和区域副产品交换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73~77.
  [21]袁增伟,毕军,王习元,等. 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系统理论及调控机制 [J]. 生态学报,2004(11):2501~2508.
  [22]冯薇. 产业集聚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3):51~55.
  [23]朱玉林,何冰妮,李佳. 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J]. 经济问题,2007(4):48~50.
  [24]赵涛,徐凤君. 循环经济概论 [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5]厉无畏,王慧敏. 国际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分析 [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2):53~60.
  [26]陆根尧,盛龙,唐辰华. 中国产业生态化水平的静态与动态分析——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2012(3):147~159.
     [27]商华,武春友. 基于生态效率的生态工业园评价方法研究 [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29.
  [28]张培.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工业园生态效率研究 [J]. 中国市场,2010(23):46~48,51.
  [29]Porter M E. 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 [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5, 28 (28): 128-129.
  [30]Andre J F, Gonzalez P. Strategic quality competition and the porter hypothesi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9, 57 (6): 182-194.
  [31]Forbes L C, Jermier J M. The new 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 and the ecology of commerce [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2010, 23 (4): 465-481.
  [32]樊海林,程远. 产业生态:一个企业竞争的视角 [J]. 中国工业经济,2004(3):29~36.
  [33]许林军,钱丹丹. 产业生态化对企业竞争力构成因素的影响评价 [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1):90~93.

  (责任编辑:冯胜军)